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乡镇 > 八都镇 >

八都溪池:守护生态 沙里掘“金”

2018-07-11 09:12:22 三都澳侨报

蕉城区八都镇溪池村严守生态红线,通过发展乡村游,实现生态资源变现,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6月30日,周六,蕉城区八都镇溪池村迎来了一批批游客。村党支部书记吴元邦忙着招呼客人,黝黑的脸上难掩喜悦之情。

忙后得闲,漫步溪边步栈道,他感觉自己的脚步从未踩得如此踏实。如果当初没有自己的“固执”,这一脚,或许就踩空了。

2000年,吴元邦刚接任村党支部书记,摆在面前的,是一个空有好皮囊的村子——溪池村靠山面溪,山山水水,风光宜人,但村里缺乏主导产业,村民仅依靠零售茶叶、蔬菜等维持生计,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其实,村两委并非没有谋求发展的愿望,也曾想过靠山水吃饭,打造乡村游。然而,环境整治、设施完善、产业投资等,每迈出一步都需要资金,谈何容易?

说不容易,看来也容易。捷径是——卖沙。

村里有片沙滩,价值不菲。受困窘境,部分村民曾动过卖沙的念头,毕竟,一铲上来,就是一份收入,不正好解发展的无米之炊?

村外人也盯上了这片“金土”。2010年,一些外地人来到溪池村,与几个村民联合,打算以一年6万元的价格承包开采这片沙滩,甚至将设备运进了村。

“一旦沙滩被破坏,溪池村生态环境也就被破坏。我的祖祖辈辈都是溪池人,糟蹋了这山水,会被村民的子孙唾骂的。”吴元邦说,卖沙只有短期效益,好的生态环境才是持续发展的资本。

于是,他和部分村两委成员、村民站了出来,任凭对方如何威逼利诱,坚决不同意。最终,外地人无可奈何,悻悻而去。

从此,村民们达成共识——坚决守住祖辈留下的山水林沙。

风波停息,可是困境依旧,大家面面相觑:空守“金土”,却没有资金开发,发展也无从谈起。

“金土”掘不出“金”——这似乎成了死循环,生态资源究竟如何变现?

转机,终于来临。

2013年,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也为乡村配套相应的项目和资金。溪池村以良好的生态资源,获批宁德市“美丽乡村”试点村。

一湾活水,流进了村。

通过上级资金支持,加上社会赞助、群众自筹等方式,溪池村先后筹资1000多万元,开展沙滩平整、环境整治,实施下水道管网改造、房屋立面改造,建起农民文化公园、福利院、溪边步栈道、林下步道、太极广场……

不知不觉,村庄愈发迷人眼,游客也越来越多。这片沙滩,也成了游客们的乐土——游客踩着沙子沿霍童溪畔漫步,领略山水风情。

乐土,自然也成了村民创业的“金土”。2016年,村民林明华返乡创办宁德市溪池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沙滩及周边打造自助烧烤、真人CS、高空素质拓展等项目,年营业额近百万元。

继续掘,把“金山银山”全挖掘出来。

霍童溪傍村流过,形成天然的“S”形太极地理。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于是,村里聘请专业团队编制了《2012-2030年溪池村村庄规划》,立足生态资源,定位以“乡村游、生态游、休闲游”为主导的“太极农庄”慢客村,把溪池本土文化与太极文化相结合,将建设农耕文化展陈馆及传统文化园,引进太极拳比赛、太极拳培训基地、写生基地等。

要留住游客,自然要有配套服务。村集体牵头成立“太极农庄”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营观光自行车、竹林木屋、民宿等休闲旅游配套项目。吴元邦说,下一步,将规划建设泳池、花海、家庭农场等旅游项目,提升木屋、观光采摘园等体验项目,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有得看、有得吃、有得玩,溪池村旅游产业逐步成型,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村民们的桂花鸡、番鸭、红肉蜜柚、夏橙等农产品,摆在家门口便不愁销路。2016年开始,溪池村每年还举办香鱼文化节,一天就吸引上万人次游客,参与展销的村民日均收益3000多元。

久藏深闺,终为人识,溪池村获得了省级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等荣誉称号。去年,村集体收入近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约1.5万元。吴元邦激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掘金!”

如果当初破坏了沙滩,还能有这幅盛景吗?村民们不敢想,纷纷庆幸当时的选择,也对守护生态这条路充满了坚定,自觉不乱扔垃圾、不私自养猪,主动圈养鸡鸭,打扫家门口卫生……

记者手记: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

溪池村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其生态禀赋,还得益于蕉城区八都镇对乡村振兴的规划布局。

八都是山区、平原、海岛兼备的滨海乡镇,并倚靠霍童溪,发展乡村游得天独厚。立足这一优势,当地通过优化布局、完善路网等举措,将美丽乡村串点成线,实现沿线乡村旅游同频共振。

如何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八都镇党委书记崔向新的理解是,既不盲目模仿,也不盲目探索,因地制宜,才能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蕉城因地制宜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

“乡村+生态环境”,如石后乡小岭村“养三花,种三桃,修三道,建三园一中心”,借力生态环境打造乡村游;“乡村+优势产业”,如城南镇岐头村发展大黄鱼配套产业,带动100多户村民就业;“乡村+民族特色”,如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立足畲族特色,打造3A级景区;“乡村+历史文化”,许多村庄深度包装黄鞠水利文化、黄家蒸笼文化、陈普文化等当地特色文化;“乡村+红色资源”,蕉城打造九贝红色旅游公路,串联沿线乡村红色旅游景点……

据悉,党的十八大以来,蕉城新增美丽乡村10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9个,省级传统村落26个(含国家级传统村落14个),建成一批特色乡村休闲旅游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  □郑雨桐 颜凑 朱海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