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改革开放40周年 >

粮票的记忆

2019-01-23 11:49:59 三都澳侨报


 

本报讯(李锟)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冲击着计划经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谈起粮票,30岁以下的人都知之甚少,甚至未曾听说过。然而在那个年代,粮票可是了不得的东西。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多多少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颇具代表性和收藏价值的票证。

近日,笔者来到了粮票收藏爱好者李丽萍家中。初见粮票,一张张红色、绿色、蓝色的四方小票,印有有长城、火车、收割机等图案,面额分半市斤、一市斤、三市斤、伍市斤不等,上面还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全国通用粮票、福建省粮票等字样。这些小票,看似平常无奇,却蕴含着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艺术内涵。各地设计风格也各不相同,有人物花鸟、名胜古迹、名山大川、风土人情等,独具地方特色。

李丽萍是一名普通小学教师,以前爱好集邮,后来喜欢上收藏粮票,她拿着一张1966年的全国通用粮票说,“这是我第一张收藏的粮票,收藏的多了,慢慢也就入迷了。”

“粮票,是国家发放的购粮凭证,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李丽萍回忆说,没考上教师时,她们家是农村户口,只能依靠生产队,生产队是按照劳动力数量的多少来分发粮食,每年她们家大概能分发到800斤左右的稻谷。

“记得还在上学时,每个星期回家拿一斗米(3斤),再混着地瓜米吃,有时候不够吃,只能饿着肚子。”李丽萍说,那时生活条件都非常的艰辛,有大米吃,就非常满足了。

后来考上了教师,从农户转为了居民户,才有了粮票。“当时,作为教师,一个月可以分到28斤粮票。”李丽萍说,当时比较羡慕体育老师,由于工种的不同,体育老师会比其他教师多7斤的粮票。

回忆当初,一顿饭要2角钱和一张粮票,没有粮票就算有钱也可能会饿肚子。李丽萍说,粮票也有使用期限,没有在规定期限内使用,粮票就作废了,所以每逢周末或月底,粮店门前总会排着长长的队伍。

据介绍,当时不仅吃饭凭粮票、肉票、油票、蛋票、白糖票,买自行车凭票,乃至穿衣都要凭布票和棉票。现如今,票证时代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一角、五角、一元、十元、一百元等钞票到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的变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和购买力也相应增加。过去集市上的货物价格很低,但多数人买不起。现在越好、越贵的东西越有人买,差的没人要。“现在各大商城,商品琳琅满目,柴米油盐,挑都挑花眼,日子好了,也不能忘记当初的苦日子,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李丽萍说。

民以食为天,从吃不饱到吃饱,由吃饱再到吃好,四十年来,时代的变迁,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成为激励一代代年轻人砥砺前行的精神路标。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