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网络中国节·端午 >

刘爱清:“粽”守十二载的蕉城老味道

2019-06-07 10:59:00 三都澳侨报

对于中国人来说,端午节吃粽子已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更是一种情怀。不论你身处何地,南方还是北方,只要品尝到粽子的味道,那思乡的情愫骤然就变得具体而生动。

对于蕉城人而言,端午节的仪式感就是吃上一个香甜可口的粽子。在蕉城区南门兜有一家开了十二年的老“粽”店,店名很朴实,也很实在,名为“南门兜第一家粽”。光听店名就足以宣示它不可撼动的位置,然而,最撼动不了的还是它经典的老味道。

与“粽”不同 相守十二载

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走进南门兜深深的窄巷,再过战桥头就到了“南门兜第一家粽”。此时,店外已挤满了购粽的人群。“20个咸蛋肉粽,20个豆沙粽,再来20个蜜枣粽。”“我要30个蛋黄肉粽和20个纯肉粽。”……刚开炉,还冒着腾腾热气的粽子便被一扫而空。

“越是临近端午节,购粽子的人越多,最近一天能卖出2000多个粽子。我们7个高压锅轮番开工,平均一锅200个粽子,但都不够卖。”店老板刘爱清说,早在端午节前一个月,就有不少企业、单位前来订购,且数量都比较大。为了赶工,她几乎每天从上午六点忙到凌晨才收工。

刘爱清包粽子的手艺在南门兜首屈一指,只见她将三片粽叶折成勺状,放糯米、配料再覆上糯米,然后一折、一压,再用粽绳捆三捆,前后不过13秒,动作一气呵成,包出来的粽子十分扎实且漂亮。练就这一手的绝活,刘爱清可是花了十几年的时间,除了过年,她每天都要包上数百个粽子。


“我也只会包粽子这一门手艺了。”刘爱清笑着说,粽子的包法是自己揣摩出来的,并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改进,才有今天的成效。

当谈及为何店名取为“南门兜第一家粽”时,刘爱清说道,由于过去南门兜一带并没有专门的粽子坊,街坊邻里要么自己动手包粽子,要么早早到菜市场买粽子。她想既然大家都要吃粽子,何不开一家粽子坊呢?这便才有了今天的“南门兜第一家粽”。

一晃十二载,“南门兜第一家粽”早已成为蕉城家喻户晓的商铺,每天购买粽子的人络绎不绝,除了被刘爱清一手绝活吸引,更重要的是被粽子本身的味道所吸引。

“粽”享美味 食材最讲究

一个好厨师对于食材的选择是格外严格的,对刘爱清来说更是如此,从粽叶到糯米到配料,每一样都经过她严格把关。“手工粽最讲究新鲜了,从选料到加工,一点都不能马虎。”刘爱清说,食材一定要“鲜”,一鲜胜百味,这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点。

店里选用的猪肉,必须是当天宰杀的第一手鲜猪肉,咸蛋黄则是从市场选购的咸鸭蛋,亲自打蛋,分选优质的咸蛋黄;豆沙是精挑的红豆,煮熟后手工打磨而成;花生、蜜枣等也是颗颗精挑细选。就连粽叶,刘爱清也是十分挑剔的,买回来的粽叶需放于冷水中浸泡一夜,然后一张张的清洗干净,三次过水才可以用之。除此之外,糯米也是关键,每一颗糯米都圆润均匀、米香浓厚,在加入咸蛋黄、猪肉等配料之余,最大程度地展现出其原汁鲜味。


蛋黄肉粽的口感结实而不黏牙,软糯的米粒与五花肉、咸蛋黄紧紧融为一体。咸蛋黄“粉粉”的口感恰好与糯米相得益彰。五花肉的肉香味更令人垂涎三尺,肥瘦正好,在嘴里嚼动着已分不清哪里是瘦肉哪里是肥肉,那份润滑的口感让人“爱不释口”。

“吃进嘴里的东西,就得让人放心,自己吃什么样的,就得给顾客吃什么样的。”刘爱清说,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信誉,只有顾客信任,生意才能长长久久。

这里的每一个粽子都饱含浓郁的香气,粽叶的清香与细腻的馅料融为一体,层层蔓延的美妙滋味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粽”情难忘 蕉城老味道

“这么些年了一直吃她家的粽子。”从后岗特地赶来购买粽子的蔡女士是“南门兜第一家粽”老顾客了。她说,这家粽子味道好、分量足,确实好吃,过去她住在南门兜时就一直吃这家的粽子,现在搬到了后岗也改不了这一口。这便是她记忆中的老味道。

“南门兜第一家粽”虽然只有小小的四平方米,但是刘爱清的粽子已经陪伴南门兜的街坊十二年了。每天清晨七点,这间小小的粽子铺就会飘出粽子的清香,去店里买粽子当早餐已经成为了附近街坊的习惯,还有不少人慕名而来。


“来买粽子的老街坊多一些,他们有的从小孩时就吃我的粽子,现在又带着自己小孩来吃。”刘爱清说着也是一脸的骄傲。

可如今经济的飞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老店、老品牌渐渐从我们身边消失。刘爱清说:“做手工粽是件十分累人的活,孩子也不爱学这个,等哪天我做累了,也就不做了。”

看着来吃粽子的人,一波又一波,有的人离开,有的人进来,不变的是“南门兜第一家粽”一直在静静守候。只是老店还能被岁月敲打多久,或许无人知晓,唯有散发着浓郁的老街味道和袅袅飘来的粽叶清香,让人愈感亲切。

记者手记:我总以为“工匠精神”离我们很远,其实,每一家经久不衰的老店,他们用一技之长,以之谋生,并用一生的时间来做好这一件事,这便是“工匠精神”。包粽子只是端午节的一小部分,但一代代的中国人,却用他们的生命在做一件事,便是传承。包粽子也是一种文化,它也需要被传承,“南门兜第一家粽”承载的是蕉城的老味道,却也是中华文化的老味道。  □苏诗瑶 陈奇灏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