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社会 >

陈燕如:闽东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2019-06-19 09:49:54 三都澳侨报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长乐文武国营农场开拖拉机

本报讯(陈祖渊)那是一个“劳动光荣”的年代,“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是那时的劳动口号,不论男女,一双勤劳的手永远是受人尊崇的。在大干快上的洪流中,一个来自上海的南下服务团成员,锻炼成长为闽东第一女拖拉机手。她就是现年90岁高龄的宁德市农机公司离休干部陈燕如。

“那是1958年初,也就是高举三面红旗的头一年。福安专署机关开始精兵简政,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到各县人民公社和国营农场去劳动锻炼,风华正茂的我,也积极申请下放基层,并上台表态去农场当一名拖拉机手,为农业机械化作一份贡献。”陈燕如记忆犹新地回忆起了六十年前的往事。

克服一切困难 把技术学到手

“当时和我一同去长乐县文武农场劳动锻炼的有70多人,我们面对的是500多亩的海滩盐碱地。当时的首要任务便是挖渠修水利,冲淡盐碱,然后开荒种庄稼。面对大片的荒滩,严寒的初冬,打着赤脚铲土,挑土修水利,虽然手脚都冻得红肿,但是每个人的心头还是热乎乎的。”

“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水渠终于修成了。下一步的任务就是开荒种庄稼了,我和刘尚义被分配到机耕队去劳动。我真是兴奋极了!这下子可以坐上‘铁牛’在广阔的田野里奔驰了。多么神气潇洒,令人羡慕啊!然而一到机耕队,事实与想象竞是两样——苏联、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的履带拖拉机,机声轰呜、尘土飞扬,特别是起犁落犁时,搬动操纵杆比挖土还要吃力的多,柴油、机油、齿轮油,臭味难闻,这是我一个从小在大上海长大的女学生有生以来笫一次尝到的滋味。因为我是女同志,又是南下服务团的,所以受到照顾——不让我上主机学习驾驶,而是担水、加油、擦车,从农具手学起。当年我们驾驶的是D-40履带拖拉机,拖着牵引犁,人站在三角牵引架上拉绳起落犁,得使上大劲才能把陷在土里的犁铧拉起来调转头。由于我过去劳动少,体力差,手臂无力气,干这活儿就需要把身体靠在犁架上使出全身的力气才能把犁拉出土。一心想当名拖拉机手的念头一直鼓舞着自己要下定决心,克服困难把技术学到手。在刘尚义同志的‘特许’下,他当班时,就让我上主机学习驾驶技术,教我如何掌握操纵杆等基本功。一天劳作结束后,回头望着一片见不到头的黑油油的被机耕过的土地,闻到那扑面而来的芳香泥土味时,眼前仿佛是一片片黄澄澄的稻谷在向自己招手呢!

就这样,经过近半年的不懈努力,我终于成为闽东笫一位女拖拉机手。”陈燕如回忆说。

培养农机人员 服务农业生产

“不久,毛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指示发出后,全国各地都建立了相应的农机机构。1958年5月,我被调整到福安专署农机局机械股任副股长。我们股的任务是:推广、使用、管理农机机械与半机械化和改良农机具,培养各种农机人员。我虽然学习过驾驶拖拉机的基本技术,但对农业机械化这一新生的事物来说还是门外汉。我就边学、边摸索、边干。”

至于如何培养各种农机人员去服务农业生产呢?陈燕如说:“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就需要懂得农机知识的农民来掌握使用各种农机工具。于是,我们举办各种农业机械的培训班,单单拖拉机手培训班就办了八期,学员多达300多人次。同时,我们还聘请省拖拉机厂和福州柴油机厂技术人员来帮助培训修理技术。1967年—1968年在福安连续办了三期手扶拖拉机手和一期手扶拖拉机修理技术培训班。为了发挥‘半边天’作用,1976年10月,我们还专门在霞浦县拖拉机站开展培训活动,参训的49名学员经过宁德地区监理所考试全部通过,并取得驾驶证。后来,她们成了农业机械化队伍的主力军。”

陈燕如离休后,仍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老年人健身、书画等市、区活动和比赛都少不了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