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影像 >

千年古刹安仁寺:触摸唐朝底蕴 静写时光涟漪

2019-06-19 10:57:40 三都澳侨报



携一缕时光的悠然,静坐于南风里,拈一盏莲花的熏香,入守于古寺中。

安仁寺,一座位于蕉城区石后乡光荣村悬钟山山脚下的千年古刹,始建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的千年古刹,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历经五代,也经历了宋开僖元年(公元1205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四次重修,到如今已有1172年的历史,却依然焕发着迷人的光彩。

其实,宁德蕉城现有的千年古刹并不在少数,但大多古刹在经历千年风雨、百年沧桑后,早已轰然倒下,世人则在其基础上重建,虽然建筑宏伟壮观,但却少了考究价值。然而,安仁寺却不一样,一千年来,它修旧如旧,即便历经千百年的风霜,仍旧屹立于眼前,让你能触摸到唐朝古刹的真正模样,这便是安仁寺最令我心之神往之处。

当我站在安仁寺面前,古刹沉默,我却心潮澎湃。

入殿的庭前,布满了青草、绿苔,许是鲜少有人走过,许是僧人不愿打扰这一片的清净。双脚踏进这绿绿的草地,清凉的绿从脚底渗了出来,濡湿而柔软,仿佛踩在一段静谧沉稳的时间之上,心头宁静,心底却洋溢着淡淡的欢喜。不急不徐走下去,倒像是心无旁骛经营着一段清静怡然的时光,没有多余的念想,也没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牵绊。





抬头瞻仰这座古刹,重檐翘角,黑瓦红柱,眼前的安仁寺,古朴而宁谧。同古代建筑一样,安仁寺是全木制的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八根千年水松木立柱与卯榫的完美契合,撑起了这座面阔五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高约九米的大雄宝殿。但由于年代久远,木制墙体、屋檐、翘角都已泛白,白蚁常年驻扎、侵蚀,让修缮愈发地迫在眉睫。

大殿上方有一块“敕赐安仁寺”的匾额,是康熙三十四年修造大殿时所立,极具考究价值。大殿两侧有一副门联:“佛地有缘容易入,禅门无锁却难开”。殿里供奉释伽牟尼塑像,佛像神态庄严,十分有神韵,其眉目上扬,是我所见过最不一样的佛像。寺里知客师释宝聚介绍,这尊佛像就是保存一千多年的唐朝佛像,且大殿内其他的佛像也都是唐朝时期塑造的,每一尊佛像都近乎完整地保留了唐朝佛像的面貌,虽隔几年修缮一次,但都在其基础上修复,从未破坏佛像的神态和神韵。静静凝视佛主双眸,仿佛时间都静止,空气中的尘埃也归于宁静,心渐渐平静。恍然间知晓:其实世人本就没什么烦恼,只是恼人的心一直静不下罢了。

宝殿上方安有雄健的斗拱承托屋檐,斗拱曲折层迭,藻井图案精美,每一根梁上都记录着当年募捐建寺者的名单,写有捐赠一两、壹拾贰两……靠近殿门的大梁上还挂有一悬钟,已锈蚀斑斑,看不清什么年代,唯一能隐约见着的只有“安仁禅寺”四个字。

殿内湿气很重,地面还积着雨水,青苔沿大殿四周蔓延开来。墙角的牛皮鼓褪了色,听它咚咚作响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殿内还有一块宋代的覆莲纹柱础,形状如同空着的莲花宝座。当光线从木窗棂子透进来时,安仁寺竟有王安石笔下“寥寥古寺半遗基,游客经年断履屐。犹是齐梁旧堂殿,晨昏金像雨昏碑”的意境。





安仁寺还保存着嘉靖年间修寺碑和多个石槽,另有神奇奥妙的“金刚石琢”等珍贵文物。据主持所言,这“金刚石琢”是菩萨的手镯,传说夜里能发光明,驱魔祛邪。寺后有一座清代的僧人墓塔,造型古朴,保存完整。

只可惜,安仁寺的古建筑就剩大雄宝殿一座,旁边的伽蓝庙是明代建筑。在四周新建的大雄宝殿、观音殿、祖师殿、佛堂、客堂之中,安仁寺更像是一个清净的文物馆。

新盖的大雄宝殿前立着碑刻,是南宋陈纪写的《重修安仁寺碑记》。历史上陈纪曾把土地地契献给安仁寺,并为安仁寺写了碑文。陈纪在《重修安仁寺碑记》里写下“浮屠氏逸居饱食,视以为当。然而不知所从来者”,希望安仁寺能饮水思源、戒奢节俭。民间还流传“安仁和尚下暖雪”的说法,可见昔日安仁寺的鼎盛风光。

安仁寺周边景致独特,古称十景,名曰“钟山广乐”“鉴水清晖”“文峰耸笔”“卓锡飞泉”“云留石洞”“霄举旗冈”“黄金锡印”“横空玉枕”“唱晓碧鸡”。并载入乾隆版《宁德县志》。

安仁寺风光旖旎,殿阁宏伟。自宋以来,游人不绝,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题咏。南宋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曾任柳州知州的东山人陈纪应寺住持通一之请,撰写修寺碑记。





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寺院重修,理学家韩信同受邀亲撰寺碑,碑文今仍完整保存于地方志中。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任宁德教谕的江西鄱阳人李辅在游览安仁寺时,留有七律一首。诗曰:“翠微深处有袛园,门外惟闻鸟雀喧。兀兀楼台经岁月,钦钦钟鼓应朝昏。花飞春院奇香谒,云护珠林绿影屯。叠嶂层峦增胜概,依稀风景似桃源。”诗人通过细腻深入的观察,将安仁寺周围清幽动人的山水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安仁寺附近还长眠着两位福建历史名人。一位是名载《宋史》、南宋“庆元六君子”之一的张衜。另一位名人就是民国时期担任福建财政厅厅长、国民参政员的爱国民主人士石磊先生。石磊(1892~1951年)是正宗的石后乡人氏,在蕉城可谓赫赫有名,尽人皆知。这座墓是1983年石磊先生得到政府平反后,他的儿子石化宇、女儿石玗青重新出资修建的。

站在僧人墓塔“海会塔”之前,远望层峦雾绕,笔架云端,气象开阔;山下田园开阔,炊烟袅袅,俨然世外仙境。

如今寺庙风光不再,却添了一份古朴与厚重,多了一份远离尘俗的清静。  □ 苏诗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