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大梦蕉城 >

我和我的祖国 | 综合酿造厂创办始末,过去的老宁德你还记得吗?

2019-08-13 08:38:00 大梦蕉城

文/郑贻雄

酿造业在我国历史悠久,宁德的酿酒也有一千多年历史。清乾隆《宁德县志・赋役志》亦有记载:

酒醋课。钞六锭一贯二百文。官房屋三百四十九间,课钞一十四锭九百八十文……此乃宋时旧制,原于五处津镇各设官市,后虽市罢,税额未除,迩来日增,总以酒税内加征,增至四十九两三钱二分。闰月加银四两一钱一分,解司充饷。万历十七年,减去一半,递年纳银二十四两,总于城中乡下酒户出解。

按:榷酒之法,始于汉武天汉之三年,后代承袭,率为故事。国初虽亦因之,其取之民者甚恕,深知酒之取利甚微,小民之生理甚苦也。及倭夷入寇,闽中多事,遂算及榷酒以充军饷。税日加征,增至五十余两,民何以聊生哉?万历十七年,县丞陈公九畴署县事,查见宁德酒税多过福宁、福安比例,恳请军门减免,允去其半,递年额定税银二十四两。先儒曰:‘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宁之民受公之赐者固多也。”

可见古代酿酒在民间比较普及,并且百姓酒税负担也重。

民国时期,酿酒业只是私人作坊,城镇开酒店,富裕农家酿酒自己饮用。而后渐传布全县各乡村。

1950年后,酒类纯属专卖产品,由县专卖局统一收购,批发给零售商,定点酿酒,重点售酒,工商分开,私酒罚税尤重。1955年前宁德县没有国营酒厂,只有福安专区赛岐酒厂设的宁德工场,原场址福山神农庙,工人12人。1956年3月“对私改造”开始,福安专区工业局下文将赛岐酒厂宁德工场划给宁德县联合办厂,是年3月10日成立地方国营宁德酒厂。1959年2月19日宁德县酒厂与商业局所属的醋厂、酱油厂、虾油厂合并,组成“地方国营宁德综合酿造厂”,徐满智为首任厂长。

酿造厂主要经营的品种有:

黄酒

黄酒是宁德县传统产品,它以红曲、白曲和糯米为原料,酿制月余日即可饮用,陈酿二三年之久的黄酒才称为“老酒”, 味道甘醇甜美,是民家迎宾接客、食品调味的佳品。

五十年代初期,赛岐酒厂宁德工场,设备简陋,年产黄酒200吨,产值12万多元,纳税60%,除成本费用外,利润微薄。1959年后,年产量增至800吨,产值达50多万元,上缴税金3万元,利润18万余元。

1960年,宁德县粮食减收,酒厂没有充足的原料而减产。1962年粮食情况好转,酒厂采取“以米换酒”,一斤早米兑换二斤半黄酒。此后,便以早米酿制黄酒。原用土白粬,出酒率低,后改用黑衣粬或用乌衣粬酿制、出酒率提高,每100斤早米,酿造270斤黄酒,酒精度达14.5度,比糯米黄酒还高0.5度,不但味香,而且用粬省,经鉴定后认为质量好,1964年厂长徐满智参加全国第五届黄酒协作区会议经验交流并在会上介绍宁德酒厂用早米酿制黄酒的先进经验。1967年黄酒产量1000吨,比1956年4倍,产值60多万,缴纳税金38万元,盈利18万多元。据统计,1956~1984年,上缴税金达900多万元,1956~1988年盈利148万元。工人月工资从32元提高到150元。

白酒

金光刺白酒以野生植物金光刺酿制白酒。过去宁德酒厂没有酿制过,1964年省工业厅组织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四厂人员去湖南参观,宁德酒厂亦派人前去学习取经。回县后,将其配方和操作技术加以改进,改切条式为块状,蒸煮次数增加一次,适加硫酸。经两个月试产后酿出金光刺白酒。每百斤金光刺出酒25市斤,酒精度达50度,成功地酿制出金光刺白酒,年产量120吨(每吨普通价1440元)。年产值16.8万元。1983~1985年,年产量达500吨,产值60多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地瓜烧白酒1963年地瓜(蕃薯)大丰收,酒厂面向农村收购大量地瓜米,大胆试验,利用地瓜米酿制地瓜烧白酒,每100斤地瓜米加7斤水进行搅拌均匀,放高压锅蒸压一小时,缓压半小时,通过冷却温度从100度降到60度,然后加以散粬(每百斤地瓜米放4斤白粬),待冷却至30度左右,用糖水制成的酵母混入发酵池,经三天化验酒精度达4度左右,糖化下降0.2~0.4%,而后再行蒸馏4~5小时,酒精度提高到37度,经沉淀24小时,便酿制成地瓜烧白酒。1963年产120吨,每吨普通价600元,年产值仅7万多元。由于质量好,远销省内外,最高年份的1970年产达800吨,税利成倍增长。

该厂于1978~1985年间,亦有酿造参桂酒、益中补气酒,其产量从生产30—50吨,一直增至500吨,为地方财政创增税利。

啤酒

酿制啤酒是宁德酒厂的新生事物,1984年县工业局组织酒厂干部和技术人员20多人,到浙江温州学习酿造啤酒技术。同年,县财政扶持50万元,建设啤酒车间,购置设备,厂里挤出资金备料,就地打井取泉水,聘请温州啤酒厂技术员作指导。啤酒的原料主要是大麦麦芽和啤酒花(啤酒粬)。生产流程:(1)浸泡。将麦芽和一定比例的大米浸泡水槽30~70分钟(根据气温调节浸泡时间);(2)加温、保温。利用锅炉蒸汽加热到摄氏68~70度之间,然后保温90分钟左右;(3)煮沸、加粬。利用蒸汽将浸泡的原料煮沸(60分钟左右),然后分三次加入啤酒花(一批次3000斤麦芽加70斤啤酒花),第一次量大,逐次递减;(4)过滤、发酵。原料经过滤层流入发酵池(原先是水泥池,后改为发酵罐)发酵20~30天(据气温决定时间长短)即生成啤酒;(5)装瓶。从发酵池抽出装瓶,贴上“天山啤酒”标签。

1983年为生产啤酒,投资设备,酿造厂向银行贷款300万,开始生产“天山牌”啤酒,先是散装的,后来也有瓶装的。年产量达到千吨,夏天比较热销,产品供应宁德城乡及福安、古田、屏南等地。这时酒厂职工达到高峰,有120多人,另外还雇用大量的临时工、季节工和家属工。

宁德啤酒于1984年7月20日投产,年产500吨(包括散装鲜啤),每斤售价2角4分。至1988年,年产增至1800吨,产值160多万元,上缴税金38万元,盈利115多万元。啤酒分鲜啤和瓶啤两种,鲜啤供应境内,瓶啤多销省内各县市。1989~1990年,市场竞争激烈,销路差,年产量下降到600吨。

食醋 酱油

食醋历史上多是民家自制食用。民国时期,宁德城关有规模颇大的公和晋酱园,在城关街中设有酱油醋店,生意兴隆。解放初期有陈德基公私合营醋厂。1959年后,这两家醋厂并入地方国营宁德综合酿造厂。

糯米早谷均可为酿制食醋的原料,其酿造方法与酿酒相似,但制醋注重加温,提高酸度,保存时间稍长,味道尤香,故有的地方称为陈醋。宁德酿造厂1959年开始酿醋,年产量400吨左右,年利润可达3万多元。往后每年均保持其产量。

酱油历史上以民家作坊酿造,宁德酿造厂于1959年后兼制酱油。

酿造酱油:用黄豆蒸煮后,加面粉和食盐(黄豆40%,面粉30%,食盐30%),搅拌后放在日光下暴晒发酵至一定程度后,从中抽取出豆油,余下的便成酱。酿造厂1959年兼制豆油,年产400吨,每吨(普通价)800元,税金5%,年利5万多元。而后每年均保持其产量产值。

啤酒厂上马几年后,因引进的设备陈旧,质量上不去,产品滞销,导致酒厂欠债,加上银行利息共达400多万。于是,将神农宫隔壁的旧酒厂厂房(约六、七亩)抵押给银行。

我和我的祖国

1984年徐满志(前排中)与培训班技术员及学员合影

1992年生产白酒87吨、啤酒1692吨,产值238.10万元。1993年生产各种酒类3342吨,产值434万元。

此后,经过承包经营、股份制改造,一直维持到1997年酒厂倒闭下马,剩下的啤酒厂厂房等约10亩土地(现福海市场),被宁德市(县级)商业总公司兼并,成立东华商贸公司,酒厂职工由他们安置(每人发给3000元,自谋职业)。该厂房之地被拿去做水果批发市场。

2000年原酒厂职工闹到区政府,要求解决下岗安置问题。经过政府出面多方协调,最终将水果批发市场以600万价格卖给林灿光,扣除200万还给水果批发市场的参股股东外,剩余400多万用于分流安置酒厂七八十位职工(每人分到二三万)。至此,宁德酒厂终结,走入历史。

酿造厂厂长先后是:徐满智(1956~1967.2)、雷新凑(67-77厂革委会主任)、徐满智(77~85兼书记)、王建文(85~88)、胡继福(89-92)、龚德兴(92~97)。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