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深度 >

宁德县鞋革厂的兴衰

2019-09-20 15:24:43 三都澳侨报


创办经过

1956年,在全国开展合作化运动高潮中,由宁德城关个体制鞋匠和私营鞋店老板(人称“大中华”)等,成立了鞋革小组,主要生产国贡布面布底松紧口男鞋、一带女鞋及橡胶底牛皮鞋,面向城关老百姓售销。

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鞋革小组扩大,修补轮胎、制做寿衣(死人穿的衣服)也合并进来,更名为宁德鞋革社,地址在筑头街马厝厅隔壁。下辖三个门市部:1.布鞋销售门市部(原址在现蕉城邮政局邮储所);2.补轮胎门市部(原址在现人民影院大门外);3.复制(寿衣)门市部(原址在现锦福城护城河边);全部单独核算,自负盈亏。

1960年有职工60人,年生产各式鞋2.36万双,其中皮鞋1400双,产值14.9万元(根据1994年《宁德市志·工业卷》资料)。1964年底,经当时县百货公司、商业局推荐,鞋革社生产的国贡面松紧口男、女布鞋参加华东五省布鞋评比,荣获一等奖。因此福建全省各地百货公司,均有宁德产的男女布鞋销售。

兴旺发达

1976年,福建省外贸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鞋帽科接到出口草拖鞋、布鞋订单,因为当时“文革”刚结束,加上交通、信息不流通,找不到工厂生产,基本上都下单莆田鞋革厂生产。后经宁德地区外贸公司牵头,省外贸鞋帽科先下出口草拖鞋订单给我们生产。草拖鞋生产工艺简单,属来料加工,劳动力密集型。由于生产数量多,交货时间有限定,生产工艺与布鞋有所区别,原有生产工人明显不足,只好动员家属、亲属进厂;场地不够,借用隔壁马大厅使用;产量低只好延长生产时间,每天晚上加班到12点结束。1977年出口草拖鞋75000双,产值36万余元。1978年,省外贸公司接到很多出口功夫鞋(布鞋)订单,建议我们厂升级改产功夫鞋。出口功夫鞋生产工艺和内销布鞋生产工艺大同小异,都是手工反绱塑料底布鞋。当年出口功夫鞋48万双,产值136万元1979年出口100万双,产值300万元,企业经济技术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功夫鞋按工艺流程分为面帮、车面、绱鞋、楦包四大车间。

1.面帮车间:①国贡棉布面、中间龙头布里漂白细布三层手工分别剪好,刷上浆糊粘合,晾干;②按上鞋面样板,用纱布做成的白粉袋扑打,拿掉鞋面样板,把粘有白色的部分剪掉,即为鞋面;③把黑细布按45度角往复折叠,压上硬木枋,手工裁成2厘米款捆条;④小底布及小底棉毡按样的裁剪。

2.车面车间:①将剪好的面帮后跟车好,边上车捆条布、松紧带、女鞋鞋扣;②棉毡上铺小底布,车好备用。

3.绱鞋车间:①把塑料鞋底钉在木楦底上,并将车好的鞋面反绷在木楦面上固定好;②用带弯钩鞋钻,从外侧穿过塑料鞋底槽,勾住内侧棉纱线,把钻头往回抽出,棉纱线将鞋面与鞋底锁住;③女工手工将车好的小底缝上。

4.包车间:①将好并缝好小鞋的鞋,放在木炭炉内,让塑料鞋底稍微烘软,把鞋底鞋面翻正;②鞋内塞进定型木楦绷紧,刷少量清水整边造型,送进烘干炉烘干,取下木楦即可;③把定型好的鞋,经检验合格装入彩印纸盒(内包装);根据出口订单数量、尺码搭配要求,装入瓦楞纸箱(外包装)待出仓。

从来料加工生产草拖鞋到毛巾布拖鞋,再到专一生产功夫鞋,县鞋革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出口订单不断增加,工人也由最初的40多人扩大到100多人,产值由原来的30多万元增加到300万元。原有的生产场地、组织管理、人员配备已完全不适应发展需要。外贸出口量的增加,推动生产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各有关单位重视。地区外贸负责订单落实、按时交货、与省外贸公司协调;县外贸公司傅副局长带队常驻工厂,负责生产进度、产品质量及生产资金保障。1978年3月,县里派以颜赛琴为队长的整顿企业工作队进驻鞋革厂,建立党组织,完善企业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需要。

1978年某月,经县政府批准,鞋革厂在南门卢坪口(104国道边)征地5.5亩建新厂,由县建筑公司负责建设。根据征用地形,共建有四幢厂房。第一幢:南北走向四层,一层为大门通道、厂长室、财务科、生产科、技术科、门卫室;二层是裁剪车间,三四层做小配件仓库及驻厂人员宿舍。第二幢:东西走向二层,一层为绱鞋车间、二层车面车间,有一通道连接一幢二层,便于裁剪面帮运送。第三幢:东西走向一层,为楦包车间。第四幢:东西走向四层,框架结构,质量最好,作为胶鞋车间。1979年8月,新厂房全部竣工,还未验收,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搬进新厂区进行生产。

工艺改革 产量空前

为了解决生产订单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低下等矛盾,经省外贸鞋帽科联系,厂里派出10位年轻小伙前往莆田鞋革厂参观。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他们在很多工序上进行改革,采用机械化生产,产量是我们厂的4—5倍多。回来后,我们马上行动进行生产工艺改革。

首先,在面帮车间购进山东产的合布机使原来手工黏合面帮由机器黏合烘干,不再靠晴天晾干,也不怕梅雨季节发霉。接着将黏合好的面料平铺在十米长的平台上,采用电裁剪机裁剪,每叠20层十双,功效提高至10倍,使面帮生产全部实现机械操作。

其次,厂里委托福建省服装设备公司购进上海电动缝纫机头30台。没有配套面板和机架,我们就土法自制。生产工人原来使用的是脚踩缝纫机,车速较慢;采用电动缝纫机,速度很快,一下子不好掌握。我们就组织培训工人,掌握电动缝纫机的特点和操作要点,很快就把产量提高到2—3倍多。又通过关系,从莆田请到一个专做捆边机的师傅,解决原来捆边要车两道,变成一道成型,速度既快质量又好。

第三,绱鞋车间原来传统做法是:在两膝盖上鞋,速度慢又不安全,常发生工人把鞋插入膝盖。采用莆田厂的生产方法,使用四人一组绱鞋桌,每桌四边四个活动绱鞋架,将固定好鞋面和鞋底的木楦,安放在活动绱鞋架上,又安全快速,产量由每天每人20双提高到最高60双,日产量达5000—6000双。

第四,原有的缝小底工序不能适应生产需要,厂里将缝小底工序部分放到社会上加工:即利用社会闲散劳动力,将半成品领出加工完成后送回工厂,经检验合格后再发放另一批。全县男女老少闲散劳动力不进工厂,在家照样赚钱。一时间,城关熙熙攘攘,热闹异常,最高潮时外加工人数达千人之多。1980年鞋革厂共转正和接收新工人10多人,使在册职工达242余人。1980—1981年共生产功夫鞋297.38万双,产值51.39万元,销售收入859.14万元(资料来源同上)。


高潮回落

1981年,全省各地的鞋厂都已陆续恢复生产,当时罗源、连江属宁德地区下辖县,就以兄弟县关系,到我们厂参观学习。本来功夫鞋技术性不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加当时没有保密意识,把生产订单来源产品价格、生产工艺过程,毫无保留公开,只赢得对方的谢谢和一面锦旗。此后,全省各地的鞋厂都往省外贸鞋帽公司要订单,竞争对手不断增加,形成“僧多粥少”局面。为了拿到订单,稳定生产,各厂家采取压缩利润空间,相互压价报价,导致后来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有的外商发现后不再与宁德县鞋革厂谈业务,把订单转往其他口岸。因此,县鞋革厂出口功夫鞋订单逐年减少,生产规模也随之萎缩。1983年后,产量、产值、销售全面递减,均不及原来的一半。


转产—挫折—破产

1980年底,省外贸鞋帽公司毛桂荣经理提议:功夫鞋已没有利润空间,莆田和宁德两家有实力工厂,应改产注塑鞋、橡胶鞋替代功夫鞋。1981年初,经主管局同意,由县鞋革厂投资购置注塑机、塑料切粒机、铝楦和配套生产工具,成立注塑车间;以郑焕新为车间主任,调塑料ㄏ技术科林启贵协助负责。由于鞋革厂没有多余场地,经二轻局协调,把木器厂磨木粉车间腾出作为注塑车间使用;生产人员由注塑车间向鞋革厂和二轻系统抽调。很快,投入试产,拿出样鞋送省外贸,下第一张订单的是一家香港公司郭先生。正式投产,生产热火朝天,因为新产品、新工艺,熟练度不高成品合格率太低,为此两次推迟了交货期。到了约定交货那天,郭先生亲自从福州来宁德验货,还没有到注塑车间,就传来注塑车间着火。望着就要交货的鞋,被火烧的面目全非,郭先生一脸无奈。后经协商不做违约赔偿,但取消订单。经过一段时间生产恢复,但机会已失,省外贸从此不再下单。注塑车间负责人多次易人,几经折腾停产解散,局里派财会人员清算,投资二十几万元,只留下一台注塑机和一堆工具、部分产品、半成品、材料。而同期莆田鞋厂注塑鞋成功生产,企业转产继续领跑全省鞋业。

在成立注塑车间之后,厂里也成立了胶鞋车间,吴妹孙厂长亲自抓筹建。后改由我负责前期筹备、试制,车间设在第四幢厂房。胶鞋生产工艺不同于功夫鞋,除鞋面工序大同小异外,其余工序多为机械生产,属化工行业,大家从未见过,更不要说接触过。厂里先期抽调8名年轻骨干,聘请了一位福州橡胶厂退休师傅指导生产。因为福州橡胶厂是生产传统黑色雨鞋,没有生产过布面胶鞋,所以样品试制多次都失败了。后来又从上海胶鞋厂请来三位退休师傅,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试制成功,样品送省外贸得到认可,局里和县里主管部门马上催着要投产。胶鞋生产工艺和布鞋区别很大,以机械生产为主。生产工序20多道,硫化工序最为关键,正常必须有锅炉蒸汽加压加热硫化。可是没有地点安装锅炉,且周边又都是民房。我们只好在硫化罐内加装电热管加热,空压机空气加压硫化。

为了尽快投产,1982年11月,从胶鞋车间挑选20名男女年轻骨干,前往广州市胶鞋五厂培训,每个工序1~2人,历时一个月。临行前,县工交办苏凤荣主任、厂书记颜赛琴、厂长吴妹孙特地召集培训人员召开专门会议,要求大家要虚心向师傅学习,把工艺技术学到手打好翻身战,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培训人员学习回来后,胶鞋生产进入全面试产阶段。1983年10月,接到外销胶鞋第一单,数量12000双。接着陆续接单至84年5月底,共计9000多双。由于胶鞋与功夫鞋在生产工艺和管理上的区别太大;胶鞋车间设备、材料又投资了20多万,造成厂里资金紧张,没有立竿见影效果加上之前注塑车间的教训,老职工抵触情绪较大,给胶鞋后续生产带来不利影响。1984年7月,胶鞋车间无奈从鞋革厂分离出来,成立了宁德县胶鞋厂,由我担任厂长。

1985年,为加强全省二轻系统的企业管理水平,福建省二轻干部学校在二轻系统在职厂长中,开办企业管理专业,学期二年。同年9月,我通过考试带职带薪参加学习,而同期胶鞋外销生产订单已安排到来年二月。

1987年8月,我从福建省二轻干部学校毕业回来,转任鞋革厂厂长。其时功夫鞋已经停产,只留下行政管理人员上班。1990年11月,时任二轻局长王建文,将前期在塑料厂试制的沙滩拖鞋项目转给鞋革厂,让鞋革厂以技改名义,向宁德中行贷款40万分两期。第一期20万转购塑料厂前期投入部分设备,一部分购买原料、自制设备等。由于急于恢复生产,没有细致做好市场调查,生产的沙滩拖鞋原料采用全新的,试产期成晶率不到50%,成本价高于销售价,造成企业亏损只好停产。二期贷款我们不敢要了,本来没有欠债却因此造成负债。1992年9月,我被调任二轻工业总公司技术部任经理,负责童鞋厂技术把关。1994年9月,我调离二轻系统,调入工业系统。2012年,鞋革厂已资不抵债宣布破产,经过上级评估后进入破产程序拍卖厂房,安置所有在册职工。  □ 黄在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