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蕉城要闻 >

国庆阅兵中两个方阵与闽东有关

2019-10-16 10:23:00 三都澳侨报


 

本报讯(苏诗瑶)10月1日的国庆阅兵上,铁流滚滚,战旗猎猎,时刻让人震撼、激动、自豪和骄傲。而有两个特殊的方阵,簇拥着一片鲜红,让所有的闽东儿女都为之心潮激荡、热泪盈眶——战旗方阵,100面来自全军战功卓越荣誉模范单位的猎猎战旗中,有一面“杨根思连”战旗,前锋星火,初燃闽东,抗战华中,护卫中华;致敬方阵,一张张为伟大祖国献身、为人民幸福生活奋斗终生的已故建设者照片,引发无数敬意,当开国上将叶飞将军的女儿叶葳葳高举叶飞在闽东革命时期的照片时,闽东儿女热泪纵横。

一面战旗就是一部史诗,诉说着革命先烈和战斗英雄们的赫赫功勋——“杨根思连”星火初燃于闽东,历经多次整编,始终保持冲锋姿态,不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还是在抢险救灾一线,这支王牌部队能征善战,驰骋南北,舍生忘死,用血染的风采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杨根思连”旗帜上,每一个字符都是历史警醒,是制胜秘籍,是泣血昭示,是热切期望,它诠释着信仰的力量,见证着精神的光芒,像一座亮起在人民心中的灯塔,始终指引胜利方向。

开国上将叶飞从1932年到闽东参与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开始,便与闽东这片红土地结下深深的情缘。他领导“霍童暴动”,打响了宁德县工农武装斗争第一枪,推动了宁德革命的蓬勃发展;他稳定南方地区形势,组建闽东红军独立师,为革命扩大战斗力量;他集结革命力量,在桃花溪集结、整编1300余名战士,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奔赴抗日前线。他把闽东人的热血和不屈渗透骨子里,不惧生死,威震敌胆;他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尖上,披荆斩棘、坚定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70年风雨兼程,新中国斗志昂扬;85载金戈铁马,闽东苏区初心不变。为进一步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闽东苏区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切实增强斗争精神,宁德市委、市政府决定,10月17日在蕉城区霍童镇桃花溪举行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成立85周年纪念活动。届时,陆军合成第58旅部分领导人、叶飞将军之女叶葳葳、阮英平烈士之子阮朝阳将军、无产阶级革命家范式人之子范希建、沙家浜伤病员何彭福之子何国雄等人,将出席该活动,共同回顾闽东苏区走过85年风雨历程,弘扬闽东苏区精神。

相关链接>>>

“杨根思连”诞生于福建宁德,成立地点霍童半岭村,以1934年9月30日成立的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师为源头,在各个历史时期汇集了诸多武装力量而发展壮大起来。在85年的风雨历程中,先后参加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重大战役战斗,牺牲了数以万计的革命先烈,走出了110多位开国元勋和将领,诞生了闻名全国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1951年12月,志愿军总部把人民解放军第20集团军机步58旅3连命名为“杨根思连”。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是杨根思在朝鲜战场上立下的誓言。至此“三不相信”精神一直鞭策着战士们执着、勇敢、上进。和平建设时期,连队圆满完成了教育训练、战备值班、国防施工、抢险救灾和保卫边疆等重大任务,多次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卫国英雄连”“基层建设模范连”等荣誉称号。

开国上将叶飞(1914.5.7—1999.4.18):军事家、政治家。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参加秘密革命工作;1932年3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叶飞在革命早期就他率领工农自卫队取得“霍童暴动”的胜利;成立闽东红军独立师,创建了闽东红色根据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叶飞率领的1300余名游击队员在霍童桃花溪集结、整编,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胜利指挥了郭村保卫战、车桥战役等,屡建奇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期间,叶飞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重要战役,在孟良崮战役中叶飞率领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成功分割国民党七十四师,一面顶住七十四师的反扑,一面挡住敌其他部队的增援,配合其他解放军部队成功歼灭国军五大主力之首的七十四师,后又率部解放了包括无锡在内的一系列大城市和福建省,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20世纪50年代,叶飞主持福建省委工作期间,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克服自然条件恶劣和缺资金、少技术等困难,移山填海、劈山筑路,建成厦门海堤、鹰厦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975年1月,叶飞出任交通部长。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江青一伙利用“风庆轮事件”向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务院领导人发难,阻挠和破坏国家远洋船队建设。叶飞同志坚决贯彻落实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要求,冲破江青一伙的重重干扰,拟定1975年贷款买船方案,提交《关于继续利用贷款买船及有关问题的请示》,得到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领导同志的批准和支持。中国的远洋船队吨位在1975年翻了一番,开始走上发展壮大之路。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