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2019年道德模范先进典型学习宣传 >

情系教育 矢志不渝——记退休教师陈玉新

2019-10-28 15:57:00 宁德蕉城在线

宁德蕉城在线(苏诗瑶)“教书育人是我的本职工作,既然是我的学生,我就有义务把他们重新带回教室,继续完成学业。”这是1974年,陈玉新在霍童小学教书时,对当时贫困学生家长所说的话。

从教38年,陈玉新几乎年年出满勤,请事假时间一共不超过10天,他把满腔的热情献给了农村的孩子们,把勤劳和智慧融入在这小小的三尺讲台之上,在琐碎的教学工作中守望使命。


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从1971年进入教育行业,陈玉新便把敬业、奉献、爱护学生融进自己的每一天教育教学中,他总能用智慧的眼睛捕捉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绵绵的爱心树立起孩子们的自信。

在霍童镇邑坂小学任教是陈玉新工作第二年,他担任三、四年级复式教育的语文老师,与此同时,还兼全校体、图、音等课程,以及当地生产大队识字班的老师,长期超负荷工作,无规律吃饭,不仅把嗓子弄坏了,还落下胃病,可他却从无怨言,一心铺在教育工作上。

“那个时候是我刚踏入教育行业,干劲十足,每天满课。”陈玉新回忆说,当时全校只有4个老师,他教三、四年级,40名学生都挤在一个教室里,上完三年级的课,转头要教四年级的学生,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由于当时生产大队有文化课需求,陈玉新白天上课,晚上义务到生产大队去教他们识字,唱革命歌曲。回校时,陈玉新继续伏案批改作业、备课,时常忙到深夜。

孜孜不倦、刻苦钻研,让陈玉新在行业内表现突出,后被调入霍童中心小学任教,担任班主任、年段长、少先队总指导员。责任心极强的他,对每件事都精益求精,同事有困难总是第一个出手相助,学生遇难题也是细雨绵长,悉心指导。他所带出的班级学生无一不爱他,被敬为是“最美教师”。

在陈玉新心里如何把教学质量再提高,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是最重要的事,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这方面,时常废寝忘食。“那段时间胃病老是反复发作,我想能坚持就再坚持一下,实在坚持不下去就请假。”陈玉新说。

可是还没到他开口说坚持不下去时,就倒在工作岗位上。那是他刚上完一节语文课,走出教室后,陈云新感觉胃里翻江倒海,胸口闷得慌,一阵呕吐感,“噗”,一口血从他嘴里喷出,他的脸上、身上,地上全是血,由于身体支撑不住,让他倒在血泊里。

此时陈云新胃里大出血,镇医院根本无法医治,只能被迫转到当时的宁德县医院。可刚一入院,陈玉新便被下达病危通知书,让其家人做好心理准备。他的母亲一度昏厥,父亲便四处想办法。幸得福建省专家到宁德会诊,集体探究病情,这才把陈玉新从鬼门关救了回来。

出院后的第二天,陈玉新便强烈要求到他最热爱的岗位上去,继续全身心投入,无怨无悔。

在陈玉新的教学档案中,他所任教的班级在年段统考中的成绩除了一次获第二名以外,其余均获第一名。


情系学生 勇于创新

上世纪70年代,还是有很多人读不起书,有的学生上完这学期的课,下学期不见踪影也是常有的事,但“辍学”这件事对陈玉新来说,就像眼里揉了沙。“当时有很多贫困学生都交不起学费,我知道有些学生是很想读书的,而且那时读书也确实是改变他们生活的一条好出路。”陈玉新说,对于那些想上学,却上不起学的学生,他会挨家挨户做家访,家庭条件确实差的学生,他还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学生垫交学费,为学生补课也从来分文不收。

让陈玉新印象深刻有这么一个学生,他早年父亲去世,母亲再嫁,与奶奶相依为命。陈玉新说:“每家访一次,我都流泪一次,他们连温饱都是问题了,哪里还有钱去读书。”后来陈玉新便资助这位学生就学,学生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南京气象大学,现已是一名优秀的大学教授了。“是陈老师让我在黑夜找到了一束光,我也想成为一名优秀老师,为别人点燃黑夜的光芒。”受助学生说。

除了关爱学生,陈玉新还致力于创新工作思维和教育手段。为了提高学生使用工具书的检索速度,陈玉新花费大量心血创作了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笔顺号码检字法的《速查字典》,并于1991年1月,在原福建师大副校长、著名学者黄寿祺教授的举荐下,顺利通过福建省和福州市语言文字专家组的鉴定,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此后,他编写了《快乐卡通字典》《小学生全功能字典》等10本工具书,并被中国知名语言文学专家胡双宝审定,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出版社等印刷出版。其中,《小学生全功能字典》于1998年前后被印发3万册。

在荣获福建省小学、幼儿教师语言文字知识能力竞赛特等奖等多个奖项后,陈玉新还鼓励老师参加各种公开赛,指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带领师生在县区级以上各项竞赛中获得数十个奖项。


离开讲台 笔耕不辍

告别热爱了38年的讲台,陈玉新依然笔耕不辍。退休后的他有更多的精力来创作,一本耗时8年的《普通话|宁德话·两用字典》就在今年火遍宁德大江南北。

宁德方言字典创作是一个浩大而艰巨的“工程”,没有任何本土资料可供参考,陈玉新只能自行设计、施工,夜以继日忙活起来。

在搜集和整理过程中,陈玉新每次出门,总习惯身上随时带着纸笔,不管什么场合,只要有人说宁德话,他就驻足聆听,把有关的内容随时记下,回到家里查阅各种辞书,加以对比、分析。那厚厚一叠的笔记本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也总有碰壁的时候。陈玉新喜欢到街头巷尾找能人,也经常向做“提联”生意的老人家咨询宁德方言,甚至一连拜访十几次。也让老人家每每看到陈玉新总是半开玩笑地说:“这个傻子又来了。”陈玉新也是笑笑,在一旁等到“提联”师傅店里无人时,才上前咨询。

在编著的过程中,陈玉新总结宁德话规律,根据前、后鼻音,双唇音将韵母做差别化处理,并利用“参照记忆法”,用“天、报、时、地、吉、日”六个简单常用字的宁德话读音作为六声的参照系,让任何一个宁德话都有了比对和发音。

“保护方言,就传承地方传统文化。”陈玉新说,我尽可能地以最简单的方式将方言记录下来,就是让后人在了解宁德话时,能知道现代语言对应的方言是什么,通过查阅方言词典,能准确地重现当年的语言文化。

不仅为传承乡土文化尽心竭力,陈玉新退休后依旧为教育为社会奉献余热,他多次担任省、市中小学生汉字听写大会的评委,跟随市教育局组织的汉字听写代表团代表福建省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全国比赛,为宁德市在多次比赛中屡创佳绩做出了努力。

现如今身患多种极高危疾病的陈玉新,仍无“安度晚年”之意,他的视力几近失明,但他却用一首小诗自谑道:“小车虽破尚可推,日未落尽誓不回。能为青山添分绿,愿做一抔草木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