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美食 >

传统手工糍粑:记忆深处的童年味道

2019-11-08 10:40:00 三都澳侨报

糍粑是民间流传的地道小吃,吃糍粑则是蕉城人千百年来不曾改变的传统习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块热乎乎、软糯糯的糍粑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美食。

如今,虽在各大超市都能购买到包装精致的糍粑,却总觉得少了一份记忆中的味道。

在赤溪镇,有这样一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传统手工制作糍粑,只为让更多人,品尝到童年的味道。

“哒——哒——哒……”

每当夕阳西下,赤溪镇上边厝的吴燕钗家中,总会传来阵阵敲击声。声响持续不一会儿,伴随而来的便是阵阵的糯米香气。

今年62岁的吴燕钗,是制作糍粑的一把好手,她坚持手工制作糍粑已有三十多年。

在冒着烟火气的厨房中,吴燕钗快速将盆里的糯米团掐出一块,在手掌之间撑成圆形——一块糍粑便完成了。

一块好糍粑,精选的材料尤为重要。但对于传统手工糍粑而言,秘密却掌握在制作者手中。一个木桶、一座石臼、一把石锤、两根木槌,便是吴燕钗制作糍粑的所有工具。

泡、蒸、打、揉……说起来简单,但每一道工序,都是很考究的技术活,也是制作糍粑的一道道考验。

捶打糍粑是制作糍粑的重中之重。捶打前,要先将精选的糯米放在盆中浸泡至少三个小时,再将糯米放在柴火炉上用木桶蒸熟。蒸熟后,热腾腾的糯米被倒进石臼——这便到了重要的“打糍粑”环节。

 

捶打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考验的是力度和默契。吴燕钗和儿子崔树明一人手持一根木槌,将糯米按节奏一遍遍按压,直到糯米扯白后,崔树明这才将木槌换成了石锤,一下一下用力捶打着石臼的糯米。此时,吴燕钗则蹲在地上,用过了水的手,趁每一次石锤抬起的间隙翻动糯米,以免受力不均。

“捶打糍粑讲究快、准、稳、狠四个字,每一分火候、力度的拿捏,多一分少一毫都不行。”吴燕钗说,石锤下去要快,收起来也要快,糯米粘性太强,这样能防止糯米粘在石锤上,准头也要足,每打一下都要打在同一个地方,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

经过上百次的捶打,石臼内早已不见糯米粒,有的只是韧性十足、能一把扯成丝的糯米糍粑。

 

每到这时候,吴燕钗都会捏出一部分拳头大小的糍粑,分给左邻右舍一起品尝。再将剩余的按一块糍粑半斤的重量进行捏形摆放,等到糍粑彻底放凉后,便可以装袋进行售卖。

接过一颗洁白无瑕的白糖糍粑,清甜的香味早已在鼻尖弥漫。夹起绵软的糍粑放进嘴里,细细地咀嚼,让整个口腔与糍粑来个亲密接触。可口弹牙、味道鲜甜的糍粑不断挑逗着味蕾,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都被这等“此物只因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的美味深深折服。而这恰好也是无数人童年的味道吧!

每天清晨,在赤溪镇街头,吴燕钗都会推着三轮车在街边叫卖糍粑。这时候,你只需朝她轻轻挥手,便能买到最地道的糍粑来满足口腹之欲。 □黄璐 陈奇灏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