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缪华:龙溪流经双城堡

2019-11-27 09:34:00 三都澳侨报

袁天禄估计并没有料到,当年由他主持修筑的下城堡,除了当时有保境安民的意识之外,而且还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在他筑堡后的198年,城堡倚仗着既高又厚的城墙而成为一道坚不可摧、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挡住了倭寇一波强似一波的猛攻,使柘荣的黎民百姓免遭涂炭。

这座城堡,不仅是闽东,也是福建最早的一座石城堡。

柘荣,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临福鼎,西连福安,南接霞浦,北邻浙江省泰顺,素有“闽浙咽喉”之称。一条名唤龙溪的大溪穿城而过,溪水清澈锦鲤悠游,两岸柳树垂绦,溪面白鹭起落。古城堡当年就是沿龙溪而筑的。在狼烟四起、刀光剑影的冷兵器时代,城堡作为守态的封闭建筑,是朝廷与民间、官员和百姓达成最为默契的安全共识。明代的闽东大地涌现出近六十座大小城堡,也充分印证了这个共识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柘荣曾有两座城堡,分筑于龙溪两岸。位于上游东北侧的,叫“上城”;位于下游西南侧的,叫“下城”。两堡隔溪夹角而立,最近处不到150米。遥相呼应,彼此策应,是福建仅有、全国少有的双城堡。令人遗憾的是,城墙因人为或因不可抗力等而遭遇拆除和破坏,两堡原有近3500米的城墙,迄今仅剩三段总长525.7米。亡羊补牢,未为晚也。1989年,柘荣县人民政府公布城堡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城堡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朝末年,由蒙古铁骑建立的王朝已显将倾之势,红巾军、明教等多路义军揭竿而起,势如星火燎原,使统治者顾此失彼疲于奔命。乱世出英雄,很多胸怀大志者厉兵秣马,振臂一呼,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头等大事。朱元璋是其中的佼佼者,袁天禄也是豪杰。元至顺二年(1331年),袁天禄出生于柘荣。他自幼读书练武,成年后文武双全,16岁被福宁州尹招募于帐下做事。其时,土匪猖狂出没,侵害百姓。官府委派还是少年的他组织训练了一支保家卫乡的“义兵”。他凭着智勇屡建奇功,大败黄善义军;会同七蒲“安宁社”夹攻叛乱者江二蛮,收复奉州城;击败泰顺人郑长脚的千余人马;平定福安官塘的傅贵卿义军……一桩桩、一件件的功劳,让年仅23岁的袁天禄被授为福宁州主簿。四年后,袁天禄升福宁州同知,后提为福宁州尹随摄福州路同知。而他组建的那支骁勇善战的义兵,发展成为福宁州的主要军事力量。

风雨飘摇的元朝,在起义军的攻击下,其统治范围日渐缩减,为保住福建这块富庶的疆土,朝廷对袁天禄委以重用,先后封他为中奉大夫、福建行省参政、中顺大夫、福建义兵征行元帅、行省左丞等,他的四个兄弟也都封官。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袁天禄是心知肚明的,袁氏五虎不仅拥兵自重,而且深受地方民众的拥护。势力不仅威震福宁,而且还影响到福州、宁德、古田、连江等地。

袁天禄当年有没有动过称王的心思,我不得而知。但从史料记载来看,他审时度势作出了弃元归明的决定。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三月,朱元璋率部挥师浙东诸郡,势如破竹,江山渐趋一统。袁天禄与兄弟、部属商议,众说纷纭,也有人劝他效仿陈友谅、张士诚等人,自立为王。袁天禄沉思好一阵,缓缓地说:“若如所言,毋乃诲我以不忠,而陷我以无君之罪乎?殊不知我之日夜营为,正欲保境以安民已也,深愧疏味,不足以余民之生,况可召衅,以速民之死乎?”然后,他做出抉择:弃元,归顺朱元璋。

袁天禄派古田县尹林文广把福宁州地图献给了朱元璋,让明军顺利打开了入闽通衢,也使闽东免遭兵燹之灾。弃暗投明,这是后人对袁天禄赞赏有加的忠义之举,虽然他的功劳无法与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刘基等人相提并论,但改朝换代是需要大小功臣齐心戮力的。1637年,也就是大明朝正式建立的前一年,踌躇满志的明皇朱元璋在南京召见了年仅36岁的袁天禄,册封他为江西行省参政(相当于当今省长)。不曾料到,年富力强的袁天禄英年早逝,未赴任即病逝于南京城外的集庆门。换句时尚的话说,他不幸倒在了大明朝旭日东升的前夜。

短命的袁天禄还是被后人记住了,记住了他的两大功劳,一是献地投明;二是他主持修筑了柘荣城堡。

辛卯年冬,何少川会长率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采风团抵达柘荣,为撰写一本名为《海西药城,长寿之乡》的书列了三十多个选题,其中就有古城堡,中标的是女作家黄静芬。那夜,我与省作协秘书长朱谷忠、闽东日报副总编阮兆菁等五人在寒风冷雨中陪她来到古城墙边。她后来写了散文《触摸古城墙》,开头部分就记录了这段难忘的经历:

“深冬。夜12时。微风。薄雨。

龙溪水流潺潺,清而澈,冷而冽。溪旁垂柳依依,投下条条轻盈黑影于水面,使幽暗水面愈加幽暗。

这个周遭无人时刻,是一个轻易就能唤醒悠远记忆的时刻。这个四围静谧时刻,是一个轻易就能触摸到内心柔软之处的时刻。我们一行六人,撑着伞,伫立于一段古老城墙之下,没有人发出一语。似乎屏心静气,无言站立,就能够真切触摸到几百年前的一段沧桑历史。”

这道被她触摸的古城墙,正是柘荣古城堡的外部屏障。

袁天禄弃元投明的举动,朝廷并未察觉,还不断对他加官进爵,指望他继续为元朝效力。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袁天禄,屡屡以母亲年老多病为由向朝廷请辞,皆未准奏。反意已决的他,怕夜长梦多,遂不告而别,返回柘荣。

1361年,袁天禄回到家乡,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城堡。他召集旧部和义兵,组织民众在龙溪下游筑造一座城堡。《袁左丞传》记述:“袁左丞严命各社,务必在限期内竣工,胆敢违抗拖延者,严惩不恕。其砌造泥石,遇桥亭道路不毁,若古庙茔冢有石,咸皆毁拆搬运,虽各有主,谁敢阻拦。”城堡于次年冬竣工,名唤下城,也称柘洋堡。城堡周长2870米,高5米,宽3米多,上有跑马道和女儿墙。东南西北四面分别设置宣寅门、纳福门、拱仙门、迎龙门、小东门等五个城门,其中纳福门加砌瓮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柘洋巡检何佃率领民众重修加固并请州官题写了城门匾额。

这就是双城堡中的下城,比起上城来说,要早建了一百多年。

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上城才由军门刘焘、分巡舒春芳拨官银一百两在龙溪上游修筑,又称东安新堡、龙城,城堡周长922.75米,为毛石和鹅卵石砌造。东南西北分置四门,曰:迎日门、仁寿门、登龙门和衣锦门。规模和体量皆小于下城。清同治五年(1866年)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先后对上城北城墙等进行了重修。

城堡即使于今天看来,如此巨大的工程,耗时短,设计好,质量高,堪为奇迹。建城墙、围城堡,出发点是袁天禄保境安民的意愿,但这举措顺应了朱元璋“高筑墙”的治国理念,难怪朱皇帝对他器重有加,将其名列明朝开国功臣之列。

柘洋城堡在龙溪畔伫立了近几百年,先后目睹了明朝、清朝、民国如龙溪流经的兴衰起落,也见证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与成长。自从城堡建成之后,百姓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安居方能乐业,柘洋成了宜居的好地方。在龙溪,到处可见“蓬头稚子学垂纶”“浣纱溪上数游鱼”的诗画场景。

明朝的那些事,也和前朝有着相似之处,少不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只是这明朝的衰也未免来得早了些,自从第六任皇帝、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人俘获之后,明朝就开始感受到了四处受气、八方受虐。明中叶,来自海上的倭寇成为了心腹大患。倭寇不断袭扰大陆沿海,闽东也成为了倭患的重灾区。尽管第十一任皇帝、世宗朱厚熜奋力调兵遣将,包括调戚继光入闽抗倭,但远水救不了近火,最初的防御还得靠当地的力量。柘荣城堡在这时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1559年,倭寇登陆闽浙海岸,一路攻城略地烧杀抢掠。闽东各地先后沦陷,柘荣也未能幸免于难。围攻柘荣,倭寇企图从最南端的桃坑寨发起进攻,当地官兵和民众利用上下城堡的犄角之势互相支援,进行顽强且有效地抵抗。倭寇连续攻打了十一天,始终未能破城,死伤惨重败逃退去。试想,如果没有城堡,柘洋人将会遭到怎样的杀戮?袁天禄离世百余年了,但他建筑的城堡一如他在世般庇佑着他的子民。而且,柘荣城堡对闽东各地防御倭寇起到了示范作用,闽东沿海乡村纷纷仿效,先后修建了诸如大京、传胪等57座城堡。若把这些古城堡串联起来,就像一条盘山镇海的巨龙,构筑起闽东海疆的千里长城。

几百年的时光如水。如今,那人、那事、那世、那时,早已成过眼云烟,但袁天禄主持建筑的古城堡,让一代代的后人探寻着久远的斑驳往事。不曾停歇的岁月,就像流经古城堡的龙溪水,日日夜夜流淌着,一如那首老歌在反反复复地浅唱。  □ 缪 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