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阮兆菁:清风徐来油扇情

2019-12-18 09:22:41 三都澳侨报

说到福安的官埔油扇,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与扇有关的人和事。这与人与事有关的,其中就有一个家喻户晓的英烈,他就是福安籍的闽东革命先驱施霖烈士以及他写的《白扇诗》。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施霖应用流传于闽东地区、百姓家喻户晓的《白扇诗》曲调和演唱形式,填入革命内容的歌词,唤醒穷苦大众的反抗意识,“一把白扇画牡丹,财主收租太不堪,不管收冬割无谷,一斤半量不让宽;两把白扇画牡丹,国民党政府贼做官,凡是都是帮地主,穷人无罪要坐监……”当你听到这些朗朗上口、成为了鼓舞人心的战斗号角的白扇诗,一种对先烈们的崇敬和缅怀之情,油然而生!

这白扇和官埔油扇密切相关,因为,大而圆的官埔油扇是画牡丹的最好材料。

扇子是一件历史非常久远的生活用品,尽管它起初的功能并不是用来纳凉,而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的仪仗,但这丝毫不妨碍它后来的功能演变。在平民生活中,一把扇子在手,就有了扇风纳凉、夜晚驱蚊、出门遮阳等功用,而扇子到了书生小姐的手上,还多了调情的成分。唐朝诗人罗隐在《扇上画牡丹》中这样写道:“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姮娥月里栽。”一把扇子可寄寓山水风情,可演绎悲欢离合,款款中也能折射出一段悠悠的历史,宛如那脍炙人口的《桃花扇》,不经意间成就了血溅泪染的爱情和南明一代的兴亡史。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诸如空调、风扇等的出现,使凉风四起。但扇子依然不可替代,人在户外或者遭遇停电,扇子就是你去燥解烦的知己。如今,在炎炎夏日的傍晚时分,当你走进福安的大街小巷,古宅老厝,依然可以看到戴着老花镜、摇着油纸扇的老奶奶,悠然自得地沉浸在安逸的世界里,身边摇篮里呀呀学语的小孙孙,也在奶奶摇来的轻风中露出天真灿然的笑容。猛然间,你会发现,扇面上简约写意的花鸟山水的图案,和“心定神闲”“清风徐来”“莲叶田田”的题字,蕴含着哲理,寄寓着深意,这些来自民间艺人的书画,同样给人艺术的美感,在一摇一扇的清风里,这不知不觉地滑进我们心中的哲理和美感,让我们时时感受到它的深刻内涵。

福安官埔村是油扇唯一的产地,过去家家户户都制扇,久而久之,官埔油扇也就成为这村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全村制扇的历史还得追溯到明清时期,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手工精巧,分工明确,环环相扣,堪称福安传统手工产品一绝。手工制扇技艺世代传承,即使到了油扇风光不再的今天,仍然有人家秉承祖业,靠制作油扇维系营生,男的操取料、做扇骨等粗活,女的谋裱褙、画扇面等细活。在一个盛夏的下午,我们走进了官埔村,阵阵清凉袭面而来。当我们走进一户人家时,看到的是全家的男女老少正忙着制作油扇。家中的长者见有人客来,便放下手中的活,迎上来和我们聊了起来,他首先告诉我们的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今年初夏,官埔油扇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飘洋过海,销往美国。进入美国家庭的将不仅是缕缕清风,而且更是官埔油扇深厚的文化底蕴。说起油扇的制作技艺,老人更是侃侃道来。

官埔油扇自明清盛行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据老人回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是官埔油扇最为红火的日子,数十家油扇坊分布在大街小巷上,门前悬挂着一串串的油扇,宛若大朵大朵的花瓣在绽放,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唐山遭遇大地震时,官埔百姓在当年的紧巴日子里依然心系国家,依然牵挂灾区,总想能为受灾的同胞做些什么。当接到大队部的赶制油扇的紧急通知后,人人上阵赶制油扇,还特意在扇面上题画卫生防疫等宣传内容。这批几千把油扇及时送往了灾区,送去的是福安人民的一份深情,捧上的是韩城百姓的一瓣心香!

官埔油扇在当地还有着很重要的身份,与福安独特的“送节”传统民俗结下悠久的情缘。过去福安民间迎亲娶媳,油扇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礼品,女方的亲属人人有份,油扇的大中小规格品种样样齐全,隐喻着一家老小数代同堂,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婚后每逢端午节,油扇要连续送上三年,吉祥如意的祝福随风扇至。而农历的五月初一,官埔村那更是热闹非凡,前来购买油扇的人络绎不绝,将制扇人家挤得是水泄不通。一担担的红布袋,一方方的红礼担,炫耀着小孩们过节的新衣,展示着簇新油亮的油扇。这也体现了长辈对晚辈们的疼惜和怜爱。无怪乎这种淳朴的习俗沿袭至今,依然充满着浓浓的乡间情愫。

一柄油扇,万种风情。

官埔油扇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却是精致得很。据老艺人们介绍,官埔油扇制作工序大致可分为取料、做扇骨、裱褙、画扇画、上油晾干等五大类三十多道。选材是最基础也是最先进行的一道,选取长势匀称、竹节较疏的细竹是为关键,根据制作扇子大小截开一根根竹管,并留出竹节部位的一段作为扇柄,尔后,将扇柄以上的竹管均匀劈成八片,再切开成50多条细竹丝,即为“开丝”。扇面越大,竹丝就得开得越多,就像孔雀开屏,以撑托扇面。之后是“剥白留青”,即剥去竹丝的篾白留下篾青,再在扇柄的竹节两侧各开出一个小孔,然后将这些竹料晒干晾透以防蛀。接着是截取较为坚固的毛竹,破开后削出一根根竹条,穿过扇柄的小孔作扇肩,其长度约为扇面周长的一半。然后用细绳分上、中、下三层依次将竹丝连缀起来,固定在扇肩两端,绷紧使扇肩弯成弓形,整个扇面与扇柄形成30度扇弧,而这正是官埔油扇的独到之处,扇出的风力可比普通纸扇高出两三成。油扇骨架做好后,用吸水性和韧性较好的棉纸对扇面、扇底进行裱褙,扇子也就雏型初具。晒干后,在扇面上画上笔触简单的花鸟草木、山水日月,或是才子佳人、天神仙女,或是题些“心平气和”“春风满面”之类的雅言佳句,再刷上一层桐油,整把油扇便可收刀完工。有些讲究的人家,还会精制几把“蚕丝扇”,即把要吐丝的蚕放在做了骨架的油扇上,让蚕在上来来回回地吐丝,一层层的蚕丝网在了扇架上,就形成了轻盈透亮的蚕丝扇,其质感优雅、艺术韵味,乃扇中极品。油扇的功用极多,在风扇、空调没有普及之前,油扇是福安百姓必备的消夏用品。端午赛龙舟,舵手们也不忘用画面明丽的油扇装扮自己的船只。极目远望,那泱泱的水面,一艘艘斩风搏浪的飞舟上,用官埔油扇搭起的亮丽风景直逼眼帘。岸边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观看赛龙舟的人们手里也少不了一把遮阳的官埔油扇。茫茫人群中,清拙简朴的油扇随着呐喊助威声高低起落,十分惹目抢眼。

“官埔油扇制作技艺”因了它的悠久历史和精湛工序,于2008年12月入选第二批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因它的工艺复杂,销路不畅、制作者收入微薄,除了一些老者仍坚守外,而他们的子孙尽管熟识技艺,但还是另谋生计去了。如何保护、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湛技艺,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福安福安,幸福平安!在这片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神奇土地上,奇特的山水、神秘的城堡、罕有的冰臼……构成了一幅幅雄浑壮阔、美妙绝伦的美丽画卷!我们期待那堪称“中华一绝”、饱蕴着文化及艺术之美的福安官埔油扇,再写新篇,再创辉煌。  □ 阮兆菁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