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探秘 >

朱熹与闽东

2020-05-27 09:12:46 三都澳侨报

自西晋太康三年(282)置温麻县以来,闽东地区淳朴的民风和甘醇的山泉,养育出了一代代显赫的名臣武将;又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迷人的山海文化吸引着无数的名人墨客竞相涉足。据考证,流寓闽东的名人有葛玄、陶弘景、陈与义、陆游、朱熹、韩世忠、郑樵、王十朋、陈傅良、文天祥、萨都剌、刘伯温、唐伯虎、郑成功、戚继光等等。这些人中,对闽东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南宋的大理学家朱熹。

朱熹一生交游甚广,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流寓长溪县(今霞浦、福安沿海一带)的时候已是白发苍苍的年迈老人了。

一、 讲学路线

南宋庆元三年(1197)正月,朱熹在建阳沧州精舍讲学时,京城传来不祥的消息,理宗皇帝罢免了他的秘阁修撰,并由宰相韩侂胄为首罗织了所谓的“庆元党禁”。明令定理学为“伪学”,定“伪学逆党籍”五十九人(其中太学生林仲麟为宁德人)。为了避难,朱熹匆匆由水口乘船到了古田县。他的古田籍学生林用中、林允中及余隅、余范等人热情地接待了自己的老师。后经朱熹的大力提倡,在古田三十九都(今古田杉洋一带)兴办了蓝田、擢秀、溪山、西山、螺峰、浣溪、兴贤、谈书、瑞云九所书院,其中以蓝田书院最为著名,朱熹在这里讲学时间最长,达三年之久。三年中,为古田培养了大批人才。


朱熹

据地方文献记载,庆元五年(1199)开春,七十高龄的朱熹应长溪和宁德学生陈骏、龚郯、林湜、杨楫、黄干的邀请,由古田大甲谈书书院来到宁德。他饱览了这片土地的美丽风光,深赞这里的淳朴民风。之后来到九都的龟山寺,讲学达月余。随后又在宁德籍学生陈骏、龚郯的陪同下,从甘棠堡(今属福安)乘舟至盐田,次日抵达长溪县城(今霞浦县松城镇)。因为避难之故,没有惊动地方官员,乘轿沿城北小路来到龙首庵(今霞浦龙首寺)。寺僧得知大名鼎鼎的朱夫子光临,予以热情接待。朱熹感激之余,给寺院题写了“白云深处”四个大字。其后,朱熹由龙首庵来到赤岸,一路游览了水盂村、东虎洋、罗浮村、武曲村等地。长溪高足林湜闻知老师已预约而至,喜出望外,不顾路途遥远由浙江赶回长溪与老师见面,并切磋学术达三四个月。后又应杨楫、高松(二人均为今福鼎人氏)之请,在石湖观的一览轩进行讲学。其间还游览了著名胜迹太姥山与鳌峰栖林寺。福鼎与浙江接壤,朱熹率领学生由闽入浙,在永嘉(今浙江温州市)慕名会晤了“永嘉学派”的创始人叶适和陈傅良,诗酒盘桓,甚为投契。在叶、陈二人的陪同下,朱熹师生还登览了天台、雁荡两处名山。不久,朱熹肺病发作,返道回长溪,从罗浮乘舟经福州回建阳。

朱熹在闽东期间,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他在古田讲学期间,曾到过宁德虎贝乡石堂村。当他看到这里山川秀丽,碧水环流,感叹道:“数十年后,此地当有大儒出现。”传说当时他经过石堂林厝(今梅鹤村)水尾溪边,见新建的石桥上正在赶建桥亭。这时天过晌午,木匠师傅业已收工,便用木匠的竹笔蘸墨汁在一根尚未竖起的柱子上题了一句楹联“紫阳诗谶,石堂名彰千古”后,翩然而去。午后木匠上工,还以为是什么顽童乱画乱涂,用力去刨,哪知越刨越明显。后来知道是学识渊博的朱夫子题写的,才郑重地竖立于桥头。数十年后,此地果然出了一位大儒陈普,他是朱熹的三传弟子。陈普少时才华出众,一日走到桥头,见了朱夫子的对联,当即就挥笔续了下联:“玄帝位尊,金阙受命万年。”使之成为一副完整的对联。墨迹至今犹存,瞻仰者甚众。

朱熹当年写完对联,随手将竹笔扔入桥下泉窟,泉水也含有淡淡的墨香,人称“墨泉”。与村前的笔峰遥遥相对。

此外,宁德还有“朱熹读书南漈山”“朱熹埔源讲学”,闽东其他县市如古田县有“朱熹籴米”“朱熹与沉字桥”“朱熹与木笔”“朱熹一日化九斋”,福安有“朱熹与白云山”“朱熹龟龄寺留题”,霞浦有“朱熹与文星明”“朱熹与东虎洋”等等传说。

二、 诗文墨迹

朱熹的闽东之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的闽东文化人读着朱文公赞美山海风物的委婉诗句,抚摩着他亲题历尽沧桑的摩崖石刻,不禁肃然起敬,浮想联翩。

据考证,朱熹所写有关闽东的诗词多达十余篇,以古田县留存最多。如夜宿古田水口驿时所写下的《水口行舟》二首: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意如何。

今朝试揭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青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鴂两山相对鸣。

诗中表现了作者乐观精神和不为权贵所折服的高贵品质。乾隆《宁德县志》也收录了《溪亭》《白云亭》两首诗。其中《溪亭》曰:

循涧辟芳园,结亭对虚壁。

澄潭俯幽壑,空翠仰寒滴。

主人心事远,妙寄尘壤隔。

岂为功名期,而忘此泉石。

表露出作者晚年对功名的淡泊和身处逆境仍乐观豁达的情怀。


古田蓝田书院(已毁)

朱熹在闽东还留有《蓝洞记》《答林正甫湜书》《朱熹答高国楹书》等篇章。特别是《答林正甫湜书》,收录于乾隆版《福宁府志》。这是朱熹晚年写给学生林湜的回信,文字流畅,娓娓动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是研究朱熹与闽东的重要材料。

朱熹在闽东留存的除了诗词文章,还包括大量的书法墨迹、摩崖石刻。单单古田就有十多处,大多分布在杉洋蓝田书院附近。在宁德、霞浦、福鼎、福安也有一些。1985年春,霞浦龙首寺为了扩建后座“观音阁”,在开土填基中挖掘出掩埋多年的“白云深处”石匾。该寺住持释青光是个有见识的老方丈,发掘后守口如瓶,严加封存,直至1991年8月宁德地区方志委委派人员到霞浦县考察朱熹遗址时才被亮相。经有关部门认证,石匾确系朱熹手迹。这块小小的石匾不仅证实了《霞浦县志》中记载的准确性,更显明了朱熹流寓闽东的史实。

除了以上数十处朱熹墨迹,闽东还有朱公井、朱公松、朱公桧、朱公寓所遗址。朱子祠堂也遍布闽东诸县(市)。这些遗物遗址,丰富了闽东的人文景观。

三、门生高足

据刘树勋先生主编的《闽学源流》一书卷尾所附“朱熹门人录”统计,朱熹闽东籍门生共有十八人,分别是古田的林用中、余隅、余范、林大春、林充之、林师鲁、林夔孙、程若中、程深文、赵汝腾,霞浦的林湜,宁德的陈骏、龚郯、郑师孟,福鼎的高松、杨楫,福安的杨复(一说宁德人)、黄干。其实,朱熹的闽东籍学生远不止这些,见于地方志的还有霞浦的孙调,福安的张泳、陈经,古田的张棫等。这些学生中,比较著名的有:

林用中,字择之、敬仲,号东屏先生。古田县翠屏(今西山村)人。幼年师事东南名士林光朝,得其真传。后闻朱熹大名,改投其门下,抛弃了入仕之念,一心钻研理学。朱熹曾称赞林用中:“通悟修谨,耆学不倦”,并视为“畏友”。在后来的“岳麓会讲”和“鹅湖之会”都把林用中带在身边。淳熙四年(1177),林用中回到家乡古田设帐讲学,造就人才甚众。直至开禧年间(1205~1207)逝世。著有《东屏集》《草堂集》,今久佚。

杨复,字志仁,号信斋,福安甘棠杨岙人,后迁居大留村。受业朱子之门,得其宗传。与黄干、陈日湖、刘子渊友善。后避“伪学”,退隐家乡。著书立说,弘扬程朱理学。真德秀任职福建期间,在福州府学内建贵德堂,聘杨复为主讲,闽中名士多学于门下。逝世后,敕葬宁德五都港尾(今宁德市漳湾镇拱屿村)圆明寺。平生著作甚富,所著《祭礼》《家礼杂说附注》,已佚。仅存《仪礼图》十七卷、《仪礼旁通图》一卷。


朱熹手迹

杨楫,字通老,太学博士杨惇礼孙。福鼎潋城人。淳熙五年(1178)进士,历官至江西运判,终朝散郎。杨楫为人刚直,沉毅好学,有乃师风范。深得朱熹器重,曾为朱熹的《楚辞集注》作跋。并与朱子门生杨方、杨简合称“三杨”。遗著有《奏议》《悦堂集》。杨楫跟随朱熹的时间较长,在理学方面造诣颇高。陆九渊有《送杨通老》、黄干有《复江西漕杨通老楫》。宋人还根据杨楫的事迹绘制《杨通老移居图》,由林希逸题诗,刘克庄题跋。当代国学大师钱钟书在《陈病树丈属题居无庐图》也提到了这个典故。可见,杨楫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林湜(1132~1202),字正甫,号盘隐。霞浦赤岸人。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累官大司农卿、湖北转运副使、龙图阁直学士。为官清廉,颇有政绩。致仕后,精心钻研理学,并拜比自己年长二岁的朱熹为师。后来朱熹因“伪学”被斥,弟子多远避。林湜仍执弟子礼不变。嘉泰二年(1202)七月病故,享年71岁。叶适为他作《墓志铭》。祀乡贤祠。遗著有《盘隐集》。

龚郯,字昙伯(一作墨伯),自号南峰居士。宁德峬源(今七都镇七都村)人,拜朱熹为师,很注重身体力行。晚年与杨复辩论理与气先后之学,尤其有造诣。后人以“行谊纯修”目之。卒祀乡贤祠。清人建朱子祠于宁德学宫,以杨复、龚郯、陈骏、郑师孟四人配祀。

四、文化影响

闽东自 “朱子过化”以后,再加上朱熹闽东籍弟子的大力提倡,闽东沿海县份的文化氛围渐有起色,也赢得了“海滨邹鲁”的称号。正如清代宁德知县储右文撰写《重修朱子祠记》中说的:“粤考宁邑在宋,邑理学真儒先后辈出……揆厥所由,盖紫阳朱子倡讲堂于武夷寒泉之间,一是响应,流风兼被,旁近郡邑翕然宗之,良有由也。”

在闽东的二十余位朱熹学生中,有进士八人,特奏名五人,文化水平都很高,可以说集中了当时闽东的文化精英。在朱熹讲学之前的四百多年里,闽东登进士榜的有一百四十七人。而自朱熹“考亭学派 ”创建至南宋灭亡的一百多年里,共产生进士二百八十九位,差不多是过去的两倍。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原因虽是多元性,但与朱熹学术传播是密切相关的。


朱熹《蓬户手卷》真迹,国外私人藏

朱熹流寓闽东之前,由于文化落后,历史文献十分罕见。到了南宋时期,从建阳考亭书院求学回来的朱熹弟子及其后辈,百家争鸣,各种著作纷纷出现。从而推进闽东文化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精神财富。

朱熹的闽东之行,还促进了闽东文学的发展。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陆游、陈与义、文天祥,都曾在闽东生活过。朱熹的学生陈骏,有一个儿子陈成父承家学熏陶,才华横溢,被大词人辛弃疾看中,并招为女婿。这与理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辛弃疾、陆游都是朱熹的好友。闽东历史上的名人谢翱、康执权、张叔振、缪烈、刘自、王宗传、林駉、黄履翁、黄时等都是这一时期涌现的。他们或吟诗作赋,或著书立说,使闽东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

今年恰值朱熹逝世八百周年,他虽然离我们的视线已经越来越远,但他对福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与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二百万闽东父老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伟大的理学家。正如清代霞浦人陕西监察御史游光绎在文公祠外的一副楹联上说:“若个编摩能自外,此间踪迹况曾经。”  □ 陈仕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