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林文钦:柏柱洋的红与绿

2020-06-17 09:11:41 三都澳侨报

走进“闽东延安”——福安柏柱洋,它的三十六村排列着一串与闽东工农革命相关的地名,狮峰寺、茜洋溪、红军渡口、郑虎臣公园、老区红井……也让人在脑海中,展现一幅“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丽历史画卷。

“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冈上,有我们无数的革命兄弟……”柏柱洋是中国大革命处于低潮时,陶铸、叶飞、曾志、马立峰等先辈率领闽东子弟兵开展游击战的地方,就如作家叶永烈在《南方红军游击队传奇纪实》中的描述:“闽东苏区的壮美是独一无二的,红色柏柱洋是无与伦比的,它演绎了南方红军游击战争的神勇篇章。”如此绝好的评价,让我对红色圣地柏柱洋多了一种神往。

夏日里,我走进闽东红色文化的起源地——斗面村,拜访了村支书柳培雄。黄昏时登上村边的的狮峰山,俯视山下的一片葱茏绿海,我不由发出一声赞叹:这风景真是美。柳支书笑着说,你们喜欢写山水风光的文人,更应写写我们闽东的红色故事。

柳支书的话很在理。柏柱洋的青山印满了红色的足迹,绿水流淌着红色的激情,是红色的基因渗透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方使得这秀丽山水如此动人。我想自己并不能访遍柏柱洋的山山水水,刻在我记忆深处的却是闽东工农革命的传奇。

掀开历史的一角,蜿蜒流淌的茜洋溪从远古走来。红层地貌的红土,裹挟着沧桑的风雨,滋润着这里的山水。当年溪面上有粼粼的帆影,有劳动号子的豪迈,有船家儿女的浅吟低唱,有栈道上往返穿梭的纤夫。这条溪也从战火硝烟中走来,曾经红色的浪涛激荡着民族不屈的抗争,把一段传奇演绎成闽东革命史的转折,常年隐流于重峦叠嶂之中。瞩目那刻在溪畔石碑上的“红军万岁”鲜红大字,让人陡生敬意。站在古老的石桥边,看着秀山丽水、朴实自然的柏柱洋,红军将士庇护下的柏柱洋,正是今人共同呵护的和谐家园。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柏柱洋这方绿园,饱受过炮火洗礼,是先烈鲜血染成的红土地。

柏柱洋的红,是革命热烈的红。闽东历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描绘这片“五百里红色苏区”的热土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共闽东特委和闽东苏维埃政府在这里宣告成立。自此之后,这片土地与无数革命人物故事紧密关联。这种革命的红,由鲜血染就,经激情铸就,它与那些曾为了崇高信仰的鲜活的心一起热烈跳动过,是翻天覆地的闽东英雄的丹心本色。

柏柱洋的红,是奋进人心的的红。一走进楼下村,立马感受到浓郁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机器轰鸣,那意味着红土地上的工业企业正在兴建。大楼乡企,那意味着又一座厂房或者民宿已落成。在这里,人们热情的心集聚着谋发展、搞建设的创业热情,映射到脸庞上,自然就有了自信的红红的颜色。这种人心的红,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追求幸福为基调,是当地群众内心迸发出来的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色彩。

在柏柱洋,红色的土地有着绿色的装扮。这里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在大自然的眷顾之下,山清水秀,花木葱茏。哪怕是叶飞将军旧居前那株五百年高龄的古树,至今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在104国道上驱车飞驰穿境而过,你很难找出一块裸露的地皮出来。甚至远山上耸立的高塔之巅竟也植被茂盛,色调青绿。那里一定是个清幽的所在。不妨想象着在晴朗的有着微风的日子里,从山下村边经过,独步山间或者穿行田野,抚摸着这一片片汹涌的绿,然后盈手相送天涯。

柏柱洋的美,是远离凡尘的世外村居之美。春光中,这个让花草果木尽享礼遇的红色土地,重启了动植物栖居的尊严,诠释着当代居民存在的意义。

仰视当代柏柱洋的各个乡村,展现眼前的是建国七十年间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乡村展现的新貌,是历史的“革命红”加上发展的“现代绿”。

柏柱洋的乡村旅游开发,抒写了革命老区的致富传奇。走进立新村,我来到一个爬满丝瓜藤的农家院中,结识了闽东“五老”的后代刘荣灼。这个健谈的老人是柏柱洋发展的见证者,他说闽东老区有如今的绿色风貌,来自镇村干群的苦干及巧干。十多年之间,传承革命血性的柏柱洋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嘱托,闯出了一条生态保护性开发之路。通过修造村路、围池养鱼和环境绿化,发展水蜜桃、葡萄、茶树种植和淡水鱼养殖,使得乡村生态有了很大改观。经过多年长足建设,映入我们眼里的柏柱洋红色旅游区,将水文化、渔文化、茶文化元素完美地融入景区,逐步实现了文旅结合,极大提升了景区品位。而今,这里分布红色展区、田园幽境、乡村钓台等功能分区,其中洋溢的是蓬勃绿意,以及一种对生存和家园的尊重。

沿着休闲区的青石板路漫步,我的肌肤触摸着温润空气与花果芳香,身心舒缓别有一番意境。此时,我真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难道这是梦中遨游的桃花源?轻轻地,当我的眼神抚摸竹泉村的风水格调、宝地福荫,顿感到一种美好的思绪投影在心灵深处。青山绿水、楼台亭榭的衬托下,路上、桥上、草上、水上铺满了散落的桃花瓣,粉白片片,“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如此美景似一幅田园油画,吸引着久居闹市的市民,大家感受着乡野的气息,在清风中舒展着身躯。

走进青石铺成的古村街巷,古朴袭人的青堂瓦舍,依溪而建的层叠楼宇,古戏台的鼓乐笙歌,酒肆茶楼的袅袅余香,绘就出一副“高低俯仰皆成画,前后顾盼景自移”的国家级红色旅游区的唯美画卷。柏柱洋老区人有着家园保护的觉醒,他们保留了村庄的原有民俗风貌、小吃饮食,保存了一座活着的“闽东民俗博物馆”;他们保留了家园曾经的宁静与安逸;他们保留了对乡村式生活一如既往的感情……在这块被村民们保护下来的“净土”上,我看到了生态传承的希望,体验了农林种植、休闲养生和精准扶贫的多赢成果。

城市取代了乡村,喧嚣替代了静谧,多年前与之同呼吸的那方自然天地,今与之偶遇,方知其是何等地美好,也是何等地遥远了。再也回不到过去,再也寻不回这片土地。当你有幸邂逅闽东柏柱洋,且在这里找寻诗和远方吧。

柏柱洋的青山碧水,融进了浓情的红色记忆。有了这红的灿烂,才滋润出绿的妩媚;有了这方红色的沃土,才哺育出浓绿的花果飘香。在这红绿山水之间,我切身感受到中国红色基因的世代传承,更领略了“闽东延安”精神的星火燎原。  □ 林文钦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