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宁德蕉北出土罕见大石锛填补城区古人类遗址空白

2020-08-13 15:39:00 宁德蕉城在线



开挖现场

宁德蕉城在线(周思颖)8月13日上午,在蕉北街道单石碑社区米筛坪后山头的农地里,果农黄郑祚、冯德兴2人正在挖地耕作,意外挖出了一块疑似文物的石块,黄郑祚发现该石块与其他石块明显不同,感觉是古人使用过的石器,随即送至蕉城区博物馆。经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初步鉴定后认为,该石块是一件古人类生产生活工具——石锛。器形完整巨大,十分罕见。


石锛为长方形,玄武岩材质,长29厘米,宽9.3厘米,厚4厘米,重1745克,一端刃缘斜向,较为尖利。

为了确定石锛出土的地点与年代,当天下午4时30分,在黄郑祚、冯德兴2人引导下,蕉城区博物馆馆长钟荣富组织市、区文博人士一行到达出土现场进行实地勘察。


“石块就在这里挖的,当时我们发现石块很工整很特别,和普通的石头差别很大,觉得可能是件文物,就立刻停工了。”黄郑祚一边指着开挖的曲沟,一边回忆说。顺着黄郑祚的指引,钟荣富一行人沿着农地开始察看四周地形,寻找古遗址上古人类留下的生活遗迹。


“通过现场勘察,发现该古遗址是一个独立的小山包,从海拔高程、山势地形、视野所及、水源条件等基本要素均满足古人类居住的前提条件,是古人类定居的理想生活场所。此前,蕉城全区共发现有20多处古人类遗址,但都分布在霍童溪流域及洋中等乡镇,这次首次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发现古人类遗址,填补了城区范围内无古人类遗址的空白。”钟荣富说。





陶片

“石锛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人类主要的生活生产工具,由石块加工而成,可作砍削器、刮削器和挖掘器使用。”钟荣富告诉记者,石锛上出现的连续性棱角,是它与普通石块的区别所在。“一般在自然界的石头是没有棱角的,在水流冲刷搬运或其他外力作用下,也会造成棱角的出现,但通常情况下,只会出现少数的棱角,像这件石锛上出现连续性棱角,只有经过人工凿打才会出现。”钟荣富说。







大石锛

随着勘查的深入,现场惊喜不断。蕉城区文物志愿者马忠旺在发现大石锛不远处,又发现了一块长5.2厘米、宽2.5厘米,经过人工打磨过的小石锛,材质、器形与大石锛完全一样,是大石锛的浓缩精华版。同时,遗址现场还发现了折线纹、网格纹、弦纹等原始陶片和彩陶片。



小石锛

现场发现的陶片,从纹路上判断符合当地商周时期陶器的特征,由此可以推断,大小石锛的年代应为新石器晚期,距今大约3000多年前,古人类遗留下来的文物。特别是大石锛器形规整、棱角分明、制作精良、形体硕大、极为罕见,是目前宁德市范围内发现最大的一件石锛文物,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研究蕉城区商周时期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链接>>>

石锛是中国史前时期的常见石器,尤其是在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宋《集韵》对“锛”注为:逋昆切,音奔,平木器,郭沫若先生编著的《中国史稿》有关石锛描述为:“当时(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已知道用石斧、石锛、石凿以及烤烧的办法加工木料,制成各种器具。”可见石锛是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石锛的出土是了解人类发展进程中开始提高生产技术的重要体现。史前人类对日常使用的器物进行加工、改进而产生精细的加工工具石锛、石凿等,也是源于人类对生活生产的需求,这也是石锛的功能意义所在。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