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章淑勇:“附小”人“附小”情

2020-10-21 08:58:34 三都澳侨报

今年是宁德师院附小建校五十周年,也是我到附小工作的第十六个年头,我问自己,“宁师附小”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它和我曾经工作过的其他学校有什么不同?思考了很久,我的答案是——“附小”是一个品牌,是无数附小人心血凝聚而成。附小人,包括附小的师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说起“附小”总有一份特殊的情怀,每一个与附小有关的人都由衷地爱着这所学校。

我时常会想起那些熟悉的老面孔,那些退休的附小老教师,在他们身上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附小精神。余养森副书记,这些年新进校的老师已经不认识他了,可我却是从他身上真正感受到附小人的精神,附小人的品格。他身上所体现出的 “认真、严谨、正直、无私”等美好的品质使他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中。余老师是个特别讲原则的人,我至今仍然记得他对我们诸多的要求,开学第一场会议要求每个老师的会议记录本要在规定位置写上姓名、所属年段,除了记录会议内容之外还要注明时间、地点、主题、出席人员等,由此可见他的认真严谨。他还常常在例会前指挥我们唱歌,那全体教师放声高歌的场面总让我想起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而我十分喜欢这样的感觉。

余老师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有着对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早些年我们学校拆迁,寄在其他学校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其中一个校区就设在高级中学的一栋旧教学楼,高级中学的前身是“宁德师范学校”,那是我的母校啊,我熟悉那里的每一条路,每一棵树,对那里有着别样的感情,后来又因为这一段时光,这份情愫更深了。印象最深的是一天,我在办公室改作业,突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悠扬的手风琴声音,接着是稚嫩、清脆的童声合唱,那声音穿越道旁的树荫飘进办公室,我转头往窗外看去,原来是余老师在带领孩子们站在水泥道上唱歌。那一刻,我突然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那琴声、那歌声在我听来有如天籁之音,那个午后也因这歌声而变得格外诗意、美好并留在记忆中,也在那一刻,我知道附小人无论在哪里,都永葆教育的初心。余老师退休后,仍然心系附小,新校区建成,他将自家苗圃的诸多树苗移植到学校,至今,我每每看见这些树就想起余老师,想起他对附小的热爱。

这样的老附小人很多,林慕斌老师,我们心中的女神,永远是那么优雅,永远是那么热爱生活,永远是那么才华横溢,写作、绘画、唱歌、舞蹈哪一样不是她精通的?前些年她退休了,可是只要说起附小往事,她总是两眼发亮,笑意盈盈,说不完道不尽的校园故事,她在这所学校度过了她最美的年华,从青春年少到韶华不再,附小是她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啊!

还有附小的历任校长——薛鸿俊校长、刘定山校长、郭正光校长、阮光清校长,以及不曾谋面的郑乃养校长、周秀玉书记,刚刚退休的林品昌副校长、王跃副校长,他们哪一个不是把附小当做自己的家来建设?哪一个不对附小倾注全部的情和爱?

我们常常说“附小精神”。或许很多人对“附小精神”并不理解,我以为每年的附小“新春联欢会”就是最好的诠释。一年一度的联欢会,老师们总是既爱且怨,爱的是那一方舞台能够让老师们一展才华,也是对日复一日教学工作的调剂;怨的是工作已经很忙,还要排练节目,真是忙中添乱,但每一年的节目都呈现出别样的精彩。附小人的多才多艺毋庸置疑,但最让我们感动的往往还是退休老教师的节目,每回她们上场,台下的掌声总是特别热烈。每一次,她们也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附小人的精气神。你看她们白发苍苍青春不再,却精神矍铄、风采依旧,无论是歌舞表演还是服装走秀,一板一眼、一举一动,无不透露出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演出的高度重视与认真,一如以往她们对待工作的态度。认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融进了她们的血液!每每看着她们的身影我总是格外感动。

老附小人如此,新附小人何尝不是这样?每个新进校新附小人从进校开始,日程便是排得满满的,各种培训、学校教研活动、外出学习……此外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担任班主任工作,有着千头万绪的事情等着她们去面对、去解决,可是这些新老师,很少听到她们叫苦叫累,有的只是对工作没有上手的焦灼,和对老教师虚心好学的请教。我常常在走过教育教研组的时候,看到体育组的老师们对着屏幕研究某一套操的动作,那时我不只是好奇还很感动,感动这群年轻人的认真、上进。其他教研组也是雷打不动的每周一到两次的教研活动,他们聚在一起或是研究课例,或是沙龙研讨,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也时时上演。学校教研活动最经常开展的无疑是公开课教学,每一次的公开课教学,一节课试上七八次是正常的,承担这些任务的以年轻教师为主,她们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总是把教案改了又上,上了又改,然后回家挑灯夜战,继续备课、制作课件。她们很辛苦,但也成长得很快,在附小这一方沃土上,年轻的附小人在老附小人的带领下不仅学做事也学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附小精神也在他们身上代代相传。

无论是老附小人或是新附小人,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孩子。而附小的孩子在我看来也是最可爱的。他们天真活泼,谦逊有礼,多才多艺,同时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在“宁师附小”这样的一所学校就读。在附小工作十多年,我已经无法历数曾经遇到过多少优秀的孩子,我只记得刚进校那一年,和同事一起指导学生参加全市首届小学生辩论赛,时任校长是郭校长,他非常重视,那一个月他亲自坐阵,和我们一起拟定训练方案,一起加班加点、一起训练指导。训练团队中有上官柠夕、王楠等诸多优秀的孩子,听着他们的辩论常常让我们激动不已,这是一群怎样优秀的孩子啊!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教学相长,也体会到为师者的乐趣与自豪。后来据说在市里辩论的时候,市里的一位退休老领导也不禁为孩子们的精彩表现拍掌赞叹,说:“附小的孩子太优秀了!”这样的孩子很多很多,前年又有一位同学上了宁德风云榜——钟斯婕同学,我校徐惠华老师的女儿,这孩子从小眉宇之间就有一股灵秀之气,再加上徐老师自己就是低段教学的高手,她的先生也极其重视孩子的培养,家校合力,孩子一路走来,终于成长为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前年登上央视舞台,参加“中国诗词大会”与董卿面对面,其淡定从容的表现引来点赞一片,她是附小学子的典范!还有2019年12月由宁德师院和我校共同承办的第21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2400多名教师参加了此次盛会,我校17个班级的学生参与了这次活动,孩子们精彩表现赢得了所有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的好评,来自上海的特级教师曹培英老师赞叹到“宁师附小的学生让人难忘!”听课老师在微信下方留言:“这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学生”“这里的孩子太出彩了!牛!”每每看到、听到这样的评价,作为教师,“得英才而教之”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教育的初旨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尖子生,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这一点,我在附小多年也深有体会。这些年总会有一些特殊的孩子,或是特别多动,或是智力发展有些迟缓,优秀的孩子谁都爱,但是对特殊生也能一视同仁或者给予更多的关爱才是真正的“仁者爱人”。阮光清校长在这一个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楷模,也可能因为他是做少先队工作出身,所以他对孩子们有着特殊的情怀,他自己的定位就是“孩子们的大朋友“,所以他通常见到老师很严肃,以致很多年轻教师说:“见到阮校长很紧张。”但是,他对孩子是真的亲切,尤其是那些特殊生,他往往给予更多的关注,时常在校园里看到他们时和他们聊上几句,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膀,说上几句鼓励的话,也时常和老师们说:”这样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在我曾经任教的班级就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上课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然后经常会冷不防站起来说:”昨晚的电视很好看!”并且连说三遍。我们通常都会不动声色地说:“知道了,坐下。”班上的同学也没有一个会大惊小怪,大家都已习以为常了,更没有人去欺负他,或去招惹他,大家都知道他特殊,往往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他坐在一起的也往往是班上比较优秀的孩子,能够帮助到他。我常常想,这样的孩子在附小读书真的是一种幸运,换一所学校,他所面对的环境可能就要艰难的多。

不知不觉,我似乎也与附小融为一体,身上贴上了“附小“的标签,对附小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尽管某些时候,我对学校也会有抱怨,也会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但是在内心深处,我依然会为自己是一个“附小人”而自豪,并且以那些老附小人为坐标,我的师傅——林品昌副校长,他是我专业成长的引路人,也是我做人做事的楷模,和他共事十多年,他对工作的认真,对专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携,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而附小之所以成为附小,就是因为有无数类似“林品昌”这样的领导、老师,这是“附小”这所学校的幸运,也是附小的文化基因,它已经深深融进每一个附小人的血液中,也因此让“宁师附小”这所闽东名校在建校五十年之际依然焕发出无比青春的活力,我衷心地祝福附小的明天更美好,我相信一定会的!  □ 章淑勇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