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八都猴盾发现明清时期古寨堡遗址

2020-11-04 10:54:01 三都澳侨报


古寨堡遗址

“迭迭重峰去路赊,剑锋当道石槎枒。”明代福建按察司提学佥事任彦常曾过福岭古道在双荐峰下发出感叹。福岭古道真是鲜为人知,但是这却是古代宁德县前往福安县的孔道,当时军事的咽喉要塞。在此地发现古寨遗址,证实为明清的海防军事设施!


发现寨堡遗址

日前,笔者从区博物馆处得到一则消息,称在古道附近的猴盾村发现一处古寨堡遗址,便与钟馆长邀约前往。

在乡间小路曲折之后,见到古寨堡遗址时,令人兴奋不已。

遗址坐北向南,整体呈方形,东西长约41.5米,南北宽约42米,周长约170米,遗址面积1700多平方米。现存基墙均是块石垒砌而成,高1.5-2.5米不等,宽3-6米不等,基墙轮廓清晰,但寨门无存,寨堡内部还有建筑的轮廓线。现被当地群众开辟为果园。


古寨基墙

在遗址中发现大量厚实的古青砖残块和瓦片,完全可以排除了后期村民种植垒砌的护坡。基墙之宽,能够明显感觉到并非民居,而是一座寨堡建筑。还有一处特别的地方,西侧基墙特别厚实,且向东侧弧线凸出,残存几级台阶,疑似瞭望台或烟墩位置。遗址内早先有许多长条平整的条石铺设在地面以及寨门上,后来都被村民抬走了。

此处遗址,位于现在八都镇猴盾村营岗自然村,当地村民称为“猴盾营岗寨”。“营岗”地名的来历,与寨堡有关,先有寨堡,后有营岗村。观察地形地势,发现这遗址建在一个独立的小山包顶部,视野开阔,可见闽坑到福岭岭头这一线,翻过福岭头不远处便是福安地界了。

笔者推测应是县志所载的闽坑寨土堡遗址,此处旧属宁德县九都闽坑。据《宁德县志·卷六·兵防志》(乾隆版)记载:“闽坑寨土堡一座,在九都山顶。离县城五十五里,四面依山,方围二十二丈,高九尺,厚四尺,东南二门大小石块砌筑。寨内无兵民居住”。再有,邑志载:“林駉祠,在闽坑坑头寨下。今废。”该寨堡遗址距离闽坑林厝自然村直线距离2公里,可以相互望见。


筑防边海军事

明廷自建立伊始,倭寇即成明廷的一大忧患,洪武三年至洪武五年中,倭寇就曾三犯闽东。据《明实录》记载,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倭夷侵犯山东,转掠温、台、明州傍海之民,遂寇福建沿海郡县。福州卫出军捕之,获倭船一十三艘,擒三百余人。洪武五年(1372年)六月,倭寇福州之宁德县。八月,倭夷寇福州之福宁县,前后杀掠居民三百五十余人,焚烧庐舍千余家,劫取官粮二百五十石。稍后,内陆地区同时爆发诸多民变。


古砖和古瓦

在明代中后期,倭寇猖獗,明朝廷在北起辽东,南至海南岛的中国沿海,构筑了以卫城、所城为骨干,堡、寨、烽火台等为分支的军事工程设施,以防备倭寇的侵扰。

当时宁德县县治至官井洋,大海不足十里,一都至六、七都,溟海汪洋,孤屿突没,盗贼藏身其间,时而出没海上,常发生船只被劫掠。这古寨堡处于距福安宁德县界不远处,为防御倭寇传递消息之用,属于明代海防设施之一。

清代前期,沿用明代海防,并实行海禁迁界。至清代乾隆年间修县志之时,沿海地区相对安定,闽坑“寨内无兵民居住”。


守卫福岭通衢

该寨堡遗址处在福岭古道上,福岭古道起于八都福口村至八都大坪村的岭头岔,接福安界。福岭古道是古时宁德县城通往福安西南部的甘棠、赛岐等地最便捷的陆路通道。

八都铜镜高速收费站出口沿着福口村、洋头、闽坑一线公路往福安方向行走。我们会发现,沈海高速复线与福岭古道竟有暗合之处。根据,《宁德县志》(乾隆版)载:“由六都左旋历七都至铜镜又分东西二道,……一右旋为东路,历福口、洋头、闽坑至福岭头,离城五十里与福安福岭塘交界……总之为出北门之东路也。”可见,福岭古道是宁德县的东路重要的官道之一。古寨堡设置在此,内部有配置兵士驻守,保卫两县边界安宁,传递军情信号。根据县志记载的“递铺”,这一路可通往福安县,宁德县重要陆路通道。


寨墙截面

县志所记载的此类寨有数个,现已发现遗址且相对保存完整者仅两处,还有一处是旧时宁德县六都的东墙寨遗址。此外,还发现了数个连接这些土堡、传递信号的“烟墩”——烽火台。

这些遗址证实县志所记载内容,厘清旧宁德县出县古道线路,是研究闽东沿海海防的重要依据。  □ 张兴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