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30年 > 综合报道 >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30年】滴水穿石三十载 逐梦山海谱新篇

2020-11-16 17:16:00 宁德网

宁德网消息(记者 王志凌 叶陈芬)

【开栏的话】30年来,宁德市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开创的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部署、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全市干部群众接续奋斗、苦干实干,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全方位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超越。今日起,本报开设《“弱鸟先飞、滴水穿石”30年》专栏,展示30年来我市在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进一步凝聚力量,营造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宁德篇章的浓厚舆论氛围。

滴水穿石三十载,精彩注定要被铭记——

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宁德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完成了习近平总书记交付的历史重任;

抱好“金娃娃”,跑出“加速度”,宁德阔步迈向“万亿工业时代”,弥合了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

城乡巨变,旧貌换新颜,宁德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交出了温暖而厚重的民生答卷……

30年来,宁德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闽东发展指引的方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秉承“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接续奋斗、苦干实干,奏响了一曲曲激昂奋进的时代凯歌,书写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恢宏画卷。宁德,这个昔日“老、少、边、岛、贫”地区已发展成为如今福建的新增长极,生机勃发!

从“黄金断裂带”到新增长极

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鳞次栉比的现代厂房,智能制造的生产车间……徜徉坐落宁德北部新区的锂电新能源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强劲脉动让人心潮澎湃。

从宁德时代新能源、新能源科技在悠悠赤鉴湖畔诞生,短短十余年,宁德锂电新能源产业便一路突飞猛进、快速发展,并培育出了土生土长的“独角兽”企业。“龙头”带动,铸链建群,2019年锂电新能源产业产值规模达700亿元,并直指千亿产业集群目标,发展气势如虹。

一个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折射出的是30年来宁德不断变强的综合实力。

昔日宁德,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小农经济“一统天下”,工业基础一片贫瘠,一度被称为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立下鸿皓之志的闽东人,立足山海、因地制宜,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特别近10年来,宁德把产业强市摆在突出位置,用“金娃娃”引领产业脱胎换骨,用大产业支撑宁德赶超发展,引进落地青拓集团、时代新能源、上汽集团、东南铜业等“金娃娃”,培育形成了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挺起了宁德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坚硬脊梁。福建首家千亿民企、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基地……一张张具有宁德标识的全球产业地标名片,尽展宁德产业集群的无限魅力。

(下转第7版)     (上接第1版)

全链条延伸、全产业融合、全域化布局,如今宁德不仅沿海县市有千亿规模的产业龙头,原先工业产值仅十几亿的山区县也都有百亿级别的产业项目,全市工业经济形成“3个4000亿以上”的滚动接续态势,加速迈向闽东人民梦寐以求的“万亿工业时代”。

优势产业引领支撑,宁德经济实力大幅跃升。30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先后跨过1000亿元、2000亿元大关,2019年达到2452亿元,产业结构也持续优化升级。近两年,宁德GDP、财政收入、规上工业等“硬核”指标增幅持续领跑全省,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跻身全国72、全国第5位。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面对疫情冲击,全市经济逆势增长、逐季向好、好于预期,前三季度GDP增长5.6%,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季度正增长的设区市,宁德已从当年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成为福建新增长极,发展后劲十足!

从摆脱贫困到富美小康

时下,穿行闽东大地,会发现一幅幅幸福喜人的乡村图景消散了初冬的寒意,释放着脱贫攻坚的“宁德温度”——

在柘荣县宝聚洋村菊花基地,各色菊花迎来采摘季节。“我们到基地种花、采花,每天有200元的收入,挣钱顾家两不误。”花农魏陈福一边打包菊花,一边高兴地说。

在寿宁县平溪镇环溪村安居工程点,200多座砖混楼房掩映在绿树间,村民胡春光和其他人一起,告别了危房、无房的历史,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奔向幸福的未来。

在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村民们不再困守于深山,他们“玩转”着直播乡村生活、拍抖音小视频、电商带货等“新农活”,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更打开了广阔的视野……

30多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秉持“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立下愚公移山志、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精准方略、强化精准施策,集各方之智啃“硬骨头”、举全市之力攻坚拔寨,形成了精准扶贫“宁德模式”。

产业支撑,脱贫致富。我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坚定不移唱好“山海田经”,大力发展“8+1”特色农业,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贫困群众“造血功能”,探索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下足功夫帮助贫困群众“改穷业”,使96%以上贫困户都有一项脱贫项目。

上岸下山,福地安家。在闽东,有44万人通过造福工程搬出“穷窝窝”,过上新生活。20多年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70多亿元,整体搬迁自然村3000 多个,其中2.4万“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以船为家、居无定所”的“连家船民”实现全部上岸定居。

久久为功,功到自然成。30多年来,全市77.5万人实现脱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8年的492元提高到2019年的17804元。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全市7.2万现行标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全面脱贫,全市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53个贫困村全部实现摘帽退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质量,我市积极落实“四不摘”(即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坚持做到精准扶贫政策稳定,从“两不愁三保障”入手,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政策措施,确保脱贫路上“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

从渔家小县到滨海新城

日出三都澳,漫步市区金马大桥,一轴山水长卷在眼前铺展:远山,云雾缥缈;湖畔,新楼林立;水面,静影如璧。轻风拂过,画帘尽卷,人醉其中。

时光回溯,3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草凄凄的滩涂地。

昔日的宁德城是在三都澳边的小渔村上建起的小县城,两山夹峙,城区呈狭长的条状分布,形同芭蕉,“蕉城”由此得名。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德基础设施薄弱,属于典型的山区小城。至上世纪90年代,落后的城市发展建设,“路不平,电常停,电话不灵”,成为当时城区的真实写照。撤地设市,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由此也成为了闽东人当年的三大梦想之一。

滴水穿石,逐梦前行。2000年11月14日宁德市撤地设市正式挂牌,以此为起点,宁德翻开了憧憬与机遇的新篇章,走进了中心城市发展的新时代。东拓面海,南北延展;跳出旧城,拓展新城;东接大海,坐拥东湖,一幅“城在海边,湖在城中”的优美城市画卷徐徐展开。20年来,宁德中心城市新建改造一大批城市道路、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和绿地、公园、艺术馆、体育中心、图书馆、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城区“六纵九横”路网和“东扩面海、北展南移”发展框架形成,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至目前,中心城区人口和面积分别增加到60万人、60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5%,人均公园绿化面积15.04平方米,先后摘下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等殊荣。就在几天前,宁德还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挥就中心城市发展浓墨重彩的又一笔。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交通路网则穿山越海。温福铁路贯穿南北,合福高铁穿境而过,衢宁铁路始发通行,全市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10公里,实现了从“沾边铁路”到“过境铁路”到“枢纽铁路”的腾飞跨越;同时,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道、村村通客车,不断拓展着宁德的发展腹地和作为空间。

路畅,业兴,也串起了一个个美丽乡村。近年来,我市还纵深推进农村“一革命四行动”,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所有行政村改厕改水,实现了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所有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一座座美丽乡镇、一个个美丽乡村镶嵌在绿水青山间,令人向往……

30年滴水穿石,30年沧桑巨变。回首来路,我们欢欣鼓舞;展望前路,我们激情满怀。扬帆再启航,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宁德篇章,我们信心满满!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