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影像 >

匠心坚守 只为一把好剪刀

2021-01-06 11:10:15 三都澳侨报

漫步在霍童古镇的老街上,可以感受到闽东最古老的习俗,欣赏百年的古建筑,体验淳朴村民的热情。

“噼噼啪啪……”前方是一支接亲队伍,浩浩荡荡地走在古街上,排成一条红色长龙。新娘手里的大红袋让游客们好奇不已,质朴的村民便为游客讲起霍童古镇的婚俗。大红袋就是一个百宝袋,里面装着大米、豆、镜子、尺子、剪刀。每个物品都有寓意,而其中的剪刀寓意特殊、历史悠久。在霍童镇,至今还沿袭着购“仁记”剪刀作为嫁女陪嫁品的风俗,寓意婚后新人比翼双飞、生活富足。



“铛铛铛……”在追寻霍童“仁记”剪刀的路上,笔者听到了清脆的金属碰撞声,它在古街上回荡。随声而寻,在曲仄的老街里发现一间古朴的作坊,作坊里一位匠人正挥舞着锤头,随之而下的汗水,似乎成了一种催化剂,让锻造的铁板火光四射。炉灶里,火苗拼命地跳跃着,奋力挣脱炉灶。匠人将铁块一次次回炉灶加热、取出锻造,才逐渐形成剪刀的模样。



今年56岁的郑国辉,是个不折不扣的“剪二代”,从小就在不绝于耳的叮叮当当声中长大,打小时候起便看着父辈锻造剪刀,13岁那年就入行学艺至今,已有40多年。“全手工制作一把剪刀,需要经历生炉、炼坯、锻打、淬火、加钢、溶合等36道工序、挥臂下锤700多次。”



虽然现在剪刀的市场行情大不如前,但剪刀的质量是店铺的招牌,郑国辉仍然坚持使用上等钢铁作为材料,每一把剪刀都传承当年“仁记”的质感。郑国辉说,虽然每一步工序看似很简单,就用一把锤、一把钳、一柄锉刀等简单的工具,但每步都需要把握最佳火候,缺一不可,关键工序不能出现丝毫差错,不然将前功尽弃。同样,一把上乘的剪刀,既要锋利又要保证质量。“仁记”剪刀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刀口处钳以精钢。同时,淬火的准确点决定了剪刀的品质,多一份太脆,少一份则太软,火候得拿捏得恰到好处,便可刚柔并济。若久用变钝,一经重磨,锋利如新。



“柔可剪丝裂绸不粘不滞,钢可断铜剪铁一气呵成,是“仁记”剪刀百年传承的底气。”郑国辉自豪地介绍,民国时期,霍童“仁记”剪刀在省级制剪大赛上,先剪一块厚铜片,再剪棉布,一气呵成,技惊四座,最终夺得奖牌,并迎来鼎盛时期,产品远销台湾及东南亚各地。



“这间破旧作坊就是鼎盛时期的产物,它也是“仁记”剪刀制作技艺的见证者和传承者,它用岁月和残破的身躯叙述着“仁记”剪刀铺的历史。如今,霍童剪刀的鼎盛时期早已不复,也无人传承了。”郑国辉望着破旧的作坊叹息地说。



在机械化生产横行的年代,保持着传统的手工锻造记忆,坚持并传承着祖上留下来的最真挚朴实的赤子之心,不为商业利益而活,把质量放在首位这份匠人精神在今天显得尤其弥足珍贵。买手工剪刀的人也许少了,可是郑国辉用老手艺人的坚守将技术传承,这份坚守和情怀,也许只有他和那打磨声明白……  □ 杨慈监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