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林慕斌:歌声飘过 余音绵长

2021-04-14 10:05:38 三都澳侨报

晨起,打开微信,看到一位朋友发了一首歌曲《往事只能回味》,这久远又熟悉的旋律袅袅飘入耳际,一下子扰乱了我熟睡一夜后的平静心湖,兴奋之余,随即转发给邻居好友、音乐老师分享,没想到,比我小十岁的她也被深深地触动,语音回复:“第一句音乐出来我就被感动了,真是我们一代人的见证。记得小时候妈妈把歌曲抄在本子里,经常用口琴吹奏,教我和哥哥唱……”她的话说到我的心坎上,青春年少时,在物质匮乏、文化生活单调的农村,我们何尝不是这样,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触摸音符,享受美妙旋律带给的心灵欢愉?

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记得,村子里家家户户装有广播,每天早晨、中午、晚上都开播两三个小时,我们借此了解国内外新闻时事、获取天气信息、欣赏文学音乐,学做广播体操……,也因受到爱音乐父母的影响,六个兄弟姐妹都喜欢唱歌。于是,每当广播里播放“每周一歌”时,我们就站在广播下跟着学,一边跟唱,一边把歌词抄写在笔记本上。做家务时哼哼,上学路上唱唱,一周过去,我们也学会了新歌。有时在广播其他栏目里听到一首好听的歌,就四处找歌谱,抄下学唱。在公社任职的父亲看到我们爱唱歌,喜在心里,一看到公社阅览室报纸或杂志封底有刊登歌曲,就借回来,我们抄完后再还公社。《绿岛小夜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那遥远的地方》《往事只能回味》等许许多多中外经典歌曲都是从四面八方抄来自己学唱的。还有一些不知从哪里“淘”来的电影插曲,还配上电影演员的精美照片,印度电影《流浪者》插曲《丽达之歌》,《草原上的人们》电影主题曲《草原晨曲》等,至今还珍藏在影集里。歌声滋润了我们年轻的心田,山间野地跳跃着快乐的音符,梦想之花也悄然开放。

1972年,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战地新歌》,先后陆续印发1-5集,全国上下各机关单位、学校、城市、农村,都在传扬歌唱。每发表一本,父亲立马到新华书店买回一本,我们爱不释手,从此不用抄写歌谱,唱得更火热了。常唱歌,多练唱,识谱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歌曲拿来就可以自己哼唱了。《北京颂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阿瓦人民唱新歌》……每一支激情充沛的歌曲都向我们展示出阳光向上的生动画面,激发我们奋发有为的热情,给青春抹上一层绚丽的朝霞。那时,我们已经读高中,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自编自演歌舞《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边疆处处赛江南》,到乡村为村民表演,心儿随着歌声飞扬,飞向远方!

1979年,文学艺术的发展迎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歌曲》杂志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发起全国范围的“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评选出《祝酒歌》《妹妹找哥泪花流》《太阳岛上》《大海一样的深情》等15首歌曲,这些感情细腻、优美抒情的旋律闪耀着爱情和理想的光彩,仿佛飘来一股清新的风,给我们送来一泓清泉,“幸福的花儿在心中开放。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街头巷尾随处都能听到这些轻松欢快的优美歌声,人们都沉静在拥抱新时代的巨大喜悦中。那时,我已是一个民办教师,自己订阅《歌曲》,记得放学后,在彩霞漫天或是银色月光下,我常常和老师们一起在操场上一边漫步,一边轻轻歌唱,沉醉在歌声与自然之静美中。

“岁月匆匆而过,年少不知曲中意,回首已是曲中人!”朋友写的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四十多年过去,许多往事早已深埋在岁月的尘沙中,只能回味。那些留在心中的歌儿,只要唱起,悠悠往事就重现眼前,仿佛又看到一群侧耳聆听,认真抄歌,陶醉在乐声中的快乐少年。虽然,我们长大后没能实现心中梦想,从事音乐专业工作,而音乐始终相伴,滋养我们的生活,歌声飘过,余音绵长。  □ 林慕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