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宁德 >

一颗初心 三年坚守—— 第五批省市下派党员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纪实

2021-04-21 09:29:08 宁德网

宁德网消息(记者 郭晓红)一场春雨,一场离别。

3月31日,第五批139位省市下派驻村第一书记任职期满。这一天,各地上演着一幕幕让人感动与不舍的画面。村委楼前,挤满了送别的乡亲,他们手捧鲜花,怀抱土特产,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最真挚的谢意.....

三年多来,1000多个日夜,驻村第一书记传承弘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奋斗姿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诠释初心,在一线拔穷根、解民忧、促发展,带领乡村摆脱贫困,为宁德脱贫攻坚完美收官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奏响了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新篇章。

驻村更驻“心”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

2017年11月,在省委、市委的号召下,第五批139名省市驻村第一书记,主动投身闽东脱贫攻坚主战场,发挥脱贫攻坚一线“尖兵”作用,办成了一系列引领发展、惠民利民的民生实事,让贫困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地处霞浦县下浒镇东南部的王家衕村,曾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过去,因基层党组织薄弱,产业发展单一,乡村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状态。

初到王家衕,面对“弱、破、穷”的发展现状,省派驻村第一书记万文华忧心忡忡,夜不能寐。“一大堆发展难题亟待解决,但我曾经的军人身份告诉我,要把攻坚当‘磨刀’,把克难当‘练兵’,明知前面是碉堡,也要一往无前。”

如何让旧村“活”起来?经过3个月的摸底调查,万文华与村两委制定出村庄三年发展规划;3年多来,围绕建强一个基层组织,建设一个美丽乡村、营造一个和谐家园、修建一座蓄水山塘、扶持一批农村合作社、打造一条乡村休闲旅游带“六个一”发展思路,王家衕村闯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新路子。

精准施策,穷山村旧貌换新颜。一个个农家书屋、文化主题公园等先后建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色彩;一条条水泥硬化路,打通村道建设“最后一公里”;一盏盏景观灯,照亮了村民的夜晚生活;蓄水山塘、蓄水池和沉淀池的建设,解决了村里长期缺饮用和灌溉用水的难题……

沿着规划既定的目标,万文华带领村两委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成幸福实景,捧回了建村以来的第一个荣誉“2018-2019 年度霞浦县政法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去年12月,在全县举办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促基层治理”村级擂台赛中,荣获一等奖。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三年多来,许许多多像万文华一样的驻村干部,他们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坚持抓党建促脱贫,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变化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省派驻村干部领队王业洲说。

在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第一书记们以党建为引领,以换届选举为契机,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夯实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健全机制,强化支部共建,开展“党建引领助力脱贫”“村企协作、山海共建”、银商企院村“四加四联”等共建帮扶活动,丰富完善村级党建内容模式。

党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寿宁县竹管垅村通过推行“1234”工作法,做好茶叶文章,探索出一条党建富民强村茶旅融合发展道路,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20万元,实现零的突破。周宁县云门村创新“凤亭议事”促乡风文明善治,推动葡萄沟扩能扩产、畲药园、皇菊产业带等11个项目持续发展。

三年多来,139个重点村培养了353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党员238名,村主干业务培训2791人次,制定并完善1234个村级组织管理制度。期间,42个村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乡村振兴优秀基层党组织”,76名第一书记被评为市、县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35名第一书记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个人二等功”奖励。

补短板惠民生

水龙头轻轻一拧,自来水“哗哗”流出。

“多亏了郑书记,不仅让全村人喝上了干净的水,还帮助我们改变村容村貌,现在村里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群众还有了休闲好去处。”雷东村党支部书记钟玉喜由衷赞叹。

乡村振兴,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长期以来,“脏、乱、差”是许多乡村的普遍代名词,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作为沿海少数民族村,雷东村也面临着同样的发展困境。其中,用水难一直是困扰村里的大问题。

驻村后,郑晨斌充分发挥省派驻村干部优势,积极向多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力促雷东村同心饮用水项目顺利动工。期间,开展扶贫找水工程,确定了雷东半岛水文钻孔位置作为村中的备用井,基本解决了雷东村居民日常用水需求。

在郑晨斌的带领下,全村37名党员真抓实干,先后完成少数民族图腾太阳能路灯项目、村内道路“白改黑”工程及堤坝护岸加固、机耕路环塘运动步道等项目建设,实现市内公交车通到南阳码头,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基础设施完善为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立足区位优势,雷东村积极培育畲村旅游业,2020年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突破 30 万元。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雷东村的变化,是我市广大农村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背后倾注着驻村第一书记们的心血与汗水。

三年多来,139名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政策资源等优势,争取各方资金14.93亿元,实施3967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平均收入从2017年底的5.3万元增长至16.68万元。同时,新建硬化通村道路502.5公里,新建机耕路及村道453.42公里,实施了670个环境卫生整治项目,新增安全饮用水覆盖人口81478人,进一步推动村庄改水改厕、房屋整治、绿化美化亮化等项目建设,用心用情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驻点村的村容村貌不断改善,一个个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柘荣县社坪村,市派驻村第一书记陈志勇大力争取省、市有关部门资金改造四级公路。期间,他带头捐款,群众也纷纷响应众筹修路,有效弥补资金缺口。

在古田县双山村,省派驻村第一书记陈毓争取资金1700万余元,扩建桃双公路约8公里,争取资金550万元,硬化村道4.5公里,15个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周宁县龙住院村,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吴凯敬以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通过拆除、修缮、绿化、美化四个阶段工作,彻底解决村庄“脏、乱、差”问题;该村先后被评为“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传统村落”和省级旅游特色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产业兴旺拔穷根

基础设施破局,产业遍地开花。

3月10日,在福鼎市白琳镇车洋村扶贫有机茶园里,三三两两的采茶工穿梭在茶树间,熟练地采摘着今年的头春新茶。难以想象,眼前这座生机盎然的茶山,3年前却是一座杂草丛生的荒山。

省派驻村第一书记黄焱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踏足车洋村时的一幕。“当时一下车,看到这片绿水青山,就想这么好的一个生态村怎么就成了贫困村?”

从村情出发,黄焱多次带队勘查调研,积极与村主干谋划乡村发展方向,并向上级单位中国大唐集团福建分公司提交《建设大唐扶贫有机茶园可行性报告》,由此开启了“村企共建、开发有机茶园”的产业发展之路。

报告得到公司支持后,黄焱带领村干利用专项建设资金,改造荒山,建设大唐扶贫有机茶园,并利用省、市下达扶贫专项资金,建设标准化集体茶叶加工厂,与大唐扶贫有机茶园捆绑出租。2020年,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突破20万元。

因势利导,打响产业品牌。在走好具有闽东特色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第一书记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带领村两委干部、致富能人,统筹各方资源,打造农业种植、乡村旅游发展、入股企业分红、光伏发电、土地流转等“造血工程”,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屏南县14名省、市第一书记联合发力,成立屏南县农特产品全域扶贫运营中心,注册“精福屏”商标,搭建集收购、包装、营销等为一体的线上线下双向延伸服务平台,建立1个中心门店、97个村级农产品收购点及1个农产品加工厂的购销网络,推动全域扶贫。

霞浦县下村村成立村集体公司,推出自有品牌“霞邨山泉”矿泉水和“霞字号”霞浦优质农产品,先后在福州举办三场产品推介会,并参加“2019一乡一品国际商品博览会”和“中国世界遗产文化主题(福州)博览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线下线上双管齐下。疫情期间,为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开展线上带货公益直播活动,第一书记变身“带货主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启助力消费扶贫新模式。三年多来,驻点村共实施生产经营性项目559个,创办村级经济实体167个,其中组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37个,引进百万以上规模企业82家,有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产业兴旺,乡村充满活力。如今,通过“议事亭”“村民课堂”“第一书记接待日”等乡村治理新模式,常态化建立民情档案、随访手册、民意日记等资料库,切实解决群众困难,激发群众治理新风尚,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搭起干群连心桥。

“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向阳里村都是我的故乡。”“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让我们共同祝愿象溪的明天会更好!”“祝我的父老乡亲钱包鼓鼓鼓,身体棒棒棒,生活美美美!”......在任职即将结束之际,驻村第一书记们满怀深情地给驻点村群众写信,字里行间满满真情,令人动容。

挥手告别,扬帆启航。绿水青山间,乡村振兴“春天的故事”正精彩继续。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