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大梦蕉城 >

【百年党史 红色映像】战地黄花分外香——蕉城革命烽火纪事

2021-04-29 08:46:45 大梦蕉城

蕉城(旧称宁德县)依山面海,山水交融。

这块有着区位、生态优势和天然良港的富庶之地,早令外国侵略者垂涎三尺。1898年3月,清政府屈从帝国主义的淫威,被迫开放三都澳为对外通商口岸。1899年5月,清政府在三都澳设立福海关,成为当时福建的三大海关之一。福海关的设立,打开了帝国主义经济入侵的大门,为西方列强掠夺宁德人民和闽东的资源与财富,披上了公开合法的外衣。

宁德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亦成了福建军阀争相抢占的地盘。土豪劣绅依附军阀旗下,鱼肉百姓,为非作歹。贪官污吏、粮胥税棍等更是趋炎附势,横行乡里。反动统治把宁德人民推进了苦难的深渊。

火种点燃

如同在夜晚的人们盼望黎明一样,在黑暗中生活的人民渴望能找到一条光明的出路。

1919年北京爆发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像一声春雷响彻中华大地,其闪电火光划破沉沉夜空,让黑暗中的人民看到了光明的熹微。“五四”运动消息传来,激发了宁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热情,一批有志青年奔赴外地求学,寻求革命真理。

图片

郑长璋

1926年底,宁德城关的孔庙明伦堂,来了一位风度翩翩的英俊青年,他正忙碌着在这里筹备成立国民党县党部。他就是郑长璋,是北大哲学系学生,一名共产党员。受中共党组织的派遣回家乡福建开展革命活动。到福州地委报到时,地委考虑到当时闽东地区党组织尚未建立,便决定以国民党省党部名义,派他回宁德筹建县党部,开展革命活动。此时,在上海惠灵英语专科学校求学的共产党员蔡泽鏛也由上海党组织指派,回到家乡宁德工作。经过郑长璋、蔡泽鏛等人积极筹备,国民党宁德县党部筹备处于1927年1月在明伦堂(现蕉城第一实验小学内)成立,郑长璋任筹备处主任,蔡泽鏛为筹备员,内设组织、宣传、商人、工人、农民、妇女六部及秘书处。

国民党县党部筹备处成立后,共产党员发挥了主心骨作用。在他们的领导下,很快在宁川大地掀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反土豪劣绅的国民革命运动,还发动渔民同欺压他们的“海霸天”展开斗争,并以县党部筹备处名义宣布:渔民可以自由捕鱼、自由买卖,任何人不得干涉。这一举动,深得人心,渔民无不欢欣鼓舞。

革命火种刚刚点燃,就遭遇狂风暴雨。1927年4月3日,福州的国民党右派分子黄展云等人发动反革命政变。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全省。宁德县党部筹备处的蔡泽鏛、林国璋和郑长璋先后被捕。在狱中,郑长璋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不久,26岁的郑长璋与中共福州地委宣传部长方尔灏等人一起,被国民党右派枪杀于福州西门外鸡角弄。蔡泽鏛因身份没有暴露,被家人保释后,转赴外地,找到党组织,改名蔡威,一边在同济大学求学,一边继续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后成长为红军总司令部二局局长,为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信和技术侦查工作的创始人之一,被徐向前元帅称为“无名英雄”。

图片

郑长璋、蔡泽鏛等人领导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虽然仅五个多月便被扼杀,但他们播撒的革命种子已星星点点地扎入宁德人民的心田。

在宁德北部的霍童镇,有个青年叫颜阿兰,他出身贫寒,对军阀统治的黑暗社会极为痛恨,在霍童夜校接触了《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后,萌生了革命的念头,只身前往福州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在福州团市委宣传部长叶飞等的领导下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3月,党组织派他回霍创办平民学校,开展革命活动。不久颜阿兰先后发展了四位党员,于4月中旬,成立了宁德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共霍童小组(五人党小组),隶属中共福州中心市委。霍童党小组的成立,揭开了宁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序幕。

图片

颜阿兰

为了加快宁德革命斗争步伐,1933年4月,福安中心县委派郭秀山到宁德工作,郭到宁德后成立了中共宁德特支,下辖霍童党小组(支部)、明伦堂小学支部、城关支部。以“锄强扶弱、劫富济贫”闻名乡里的“十八帮”,其为首人物谢大大也加入了党组织,他入党后协助组织把店员和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城关职工会、农民协会和互济会。宁德特支成立后,除开展秘密活动外,还加强了对农村“五抗”斗争的领导,推进“五抗”斗争。

党员——党小组——特支,革命火种在宁川大地点燃。

图片

星火燎原

正当革命火种在宁德点燃之时,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和共青团福州市委书记叶飞先后来到闽东北巡视指导工作。叶飞来到霍童,与颜阿兰一起领导当地的革命斗争。1933年3月,颜阿兰将其领导的工农自卫队与归顺的大刀会合并,在霍童半岭村成立了宁德县游击队,这是宁德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它的诞生,揭开了党领导宁德工农武装斗争的序幕。

工农武装建立后发动了震惊闽东的“霍童暴动”。

图片

霍童暴动旧址

1933年5月28日(端午节)深夜12点多,叶飞、颜阿兰率领游击队和工农自卫队五十多人带着十余枝土枪,冲进团部,团兵举手投降,还缴获了民团26支枪和一些弹药。“霍童暴动”打响了宁德县工农武装斗争第一枪,震慑了反动势力,鼓舞了游击队斗志。

接着,颜阿兰又率部乘胜袭击了赤溪地主和民团,缴获了一批武器,各地的工农自卫队发展到一千多人。6月底,在霍童半岭村合编成立闽东北工农游击队第三支队。颜阿兰任支队长,黄尚灼任政委。第三支队的成立,标志着宁德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图片

南埕盐工革命斗争纪念碑

与“霍童暴动”遥相呼应的还有南埕盐工的反霸斗争。

南埕是宁德城东海边的一个村落,40%人口从事制盐业,是宁德城乡食盐的主要产地。宁德特支成立后,党组织领导人谢大大曾到这里组建了南埕盐民协会,团结盐工向盐商刘细弟展开要求提高食盐收购价的斗争。受中共福安中心县委指派,中心县委委员曾志到南埕住了五天,与盐民协会领导人一起探讨斗争策略,还将盐民协会改为“盐工协会”。协会带领六百多名盐工进城请愿,迫使县长承诺:今后不再提高盐税,不压低食盐收购价,取消晒盐禁令,不再破坏盐田。斗争的胜利,使盐工们认识到了团结起来的巨大力量。此后,盐工协会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推动了武装斗争的开展。

图片

浴火重生

革命斗争的节节推进,引起敌人恐慌,斗争形势也越来越残酷。

1933年7月,游击队领导人颜阿兰在从福安返回宁德的路上,遭敌埋伏被捕,次日即被杀害,年仅23岁。在被押往刑场路上,颜阿兰昂首挺胸,慷慨陈词,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凛然正气。

颜阿兰牺牲,游击队三支队战斗失利,县委书记叶觉登叛变,城关支部发动暴动未成,加上城关支部书记谢大大遇害等这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宁德的革命活动一度转入低潮。

图片

在这严峻的形势下,中共闽东临时特委派福寿县委书记范铁民到宁德工作。1934年7月,在霍童坑头村恢复成立了宁德临时县委,所属党的组织也得到了恢复与加强。临时县委所在地的梅坑、桃花溪一带山区,成了宁德革命的中心区域。10月,中共宁德县委在坑头正式成立,书记范铁民。至当年冬,全县共建立了五个区委、102个支部,有467个党员,成为领导宁德革命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还有周边县份跨界的党组织安德边委、安德县委等在领导革命活动。

1934年夏,寻淮州、栗裕等率领的六千余名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取道福建,向国民党后方挺进,于8月中旬进入宁德境内。在赤溪的阳谷宫,先遣队领导与闽东党组织领导叶飞等人会面。叶飞汇报了闽东革命斗争情况,先遣队领导寻淮州等人向中共闽东临时特委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目前的形势和党的任务等指示,还留下了一封指示信,对闽东地区党组织建设、政权建设和根据地建设等,提出了指导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强红军武装建设,认为“力量要集中,要有红军主力”。并留下了一批伤病员,他们康复后成了后来闽东红军的骨干。

图片

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师成立地

1934年9月,在支提寺成立了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师,人数达一千六百多人,师长冯品泰、副师长赖金标、政委叶飞。这支队伍在后来三年游击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冬移师虎贝、屏南,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由叶飞团长率领开赴抗日前线,成了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劲旅。

图片

艰苦坚持

1935年春,在国民党重兵“围剿”下,闽东大片苏区沦陷,红军游击队大量减员,党政群团组织破坏严重。

为粉碎敌人的“清剿”阴谋,是年7月,闽东临时特委在宁德召开军事会议,把独立师六百多人加上一些地方游击队整编为三个纵队,调整任命了纵队领导人。与此同时,闽东特委还在宁德梅坑建立了特委宁德办事处,负责领导宁德、安德、周墩、古田、屏南等地的革命斗争。革命力量的重新积聚,使形势开始好转。

然斗争是曲折的。县委书记范铁民被捕牺牲,闽东北工农游击队第三支队长黄钦润叛变,新任县委书记郭秀山失踪等一系列事件,使宁德县委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图片

百丈岩九壮士纪事碑

为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闽东党组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变策略,摸索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和对策。如派党员积极分子当保甲长,实行“白皮红心”政策,掩护党的地下活动,变“白色保甲”为“红色联防”,出现了洪口谢赞聚、巫家山钟连国等一批临危不惧的“红色保甲长”。党组织还在梅坑、桃花溪等地建立了一批休整、治病和补给的红军游击队重要依托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闽浙临时省委布置的“肃清AB团”运动也在闽东苏区展开。1936年春到秋的半年中,包括县委书记、游击支队长在内的干部群众三百七十多人被疑为“AB团”无辜遭杀,严重削弱了宁德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力量,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党群关系。

图片

百丈英风

就在这年秋天,阮英平率闽东独立师三纵队一百二十多人从连罗一带转战宁德虎贝 东源村时,被敌人重兵包围,由于三面受敌,我军只好且战且退,撤向百米石崖百丈岩方向。第二支队队长阮吴润率部冲向岩顶,与敌人短兵相接展开恶战,有的战士与敌人抱在一起滚下悬崖。阮吴润等九名指战员被敌人逼到了百丈岩边沿,敌人蜂拥而上,大喊“抓活的”!此时,阮吴润等九人砸毁枪支,纵身跳下悬崖。这被誉为“闽东狼牙山壮士”的,除阮吴润外,还有冯廷育、余深德、高细瑶、谢兆量、何帮灿,另有三名姓名不详。如今百丈岩边上竖起了一座纪念碑,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些为国捐躯的壮士!

“七七”事变后,迫使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将驻福建的一部分部队调往上海,暂时减缓了对闽东游击区的“清剿”。利用这有利时机,宁德及毗邻地区的革命斗争再次得到恢复与发展。

图片

曲折前进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时局发展情况,闽东红军决定攻打水陆交通枢纽并设有邮局的八都镇。8月中旬,叶飞率闽东独立师主力第一纵队一举拿下八都镇,获取了许多报刊,从中了解了不少情况。

占领八都后,红军暴露了目标,国民党当局加紧“追剿”。叶飞、阮英平决定在洋中、九都交界群山起伏的亲母岭设伏,歼击敌人。果然敌人中计,进入埋伏圈,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全歼来敌,其中击毙四十多人,生擒七十多人,还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

图片

亲母岭纪念碑

亲母岭战役的胜利,迫使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开始回应闽东特委早就提出的合作抗日的主张,经过多次谈判,国共双方终于达成了停止内战、共赴国难的协议并发表宣言。随后,闽东独立师经集训、整编后北上抗日。

与此同时,福建抗战后援会宁德分会成立,县委派党员参与活动,动员民力、物力、财力、智力支援抗日前线。可在抗战初期,国民党福建当局仍秉承上头“限期消灭中共闽东党组织领导的游击武装”的旨意,以种种借口制造摩擦,打压共产党。他们抓捕新四军六团宁德留守处工作人员,镇压七都农会,制造了震惊省内外的“霍童惨案”,短短三天,我游击队领导和游击队员85人被国民党顽固派杀害于霍童。“霍童惨案”的发生和随后县委书记吴南启遇害,使宁德的革命斗争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日军多次入侵闽东门户三都岛,抗战期间三都等地遭日机轰炸48架次,炸毁房屋357间,炸死炸伤无辜群众55人。1945年5月,日军四千余人由福州溃退途经宁德北撤,败兵过境仅三天,平民被杀73人,被抓612人,民房被烧158座,直接财产损失达一亿多元(法币)。宁德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抗击日军。县国民抗战自卫团成立时,城乡民众踊跃参加,人数很快就达数千之众。

抗战胜利后,省委任命在闽东活动的游击队负责人黄垂明为闽东特派员,负责打通闽东北交通线,筹集经费,恢复闽东老根据地和游击区。经过两个多月努力,宁德的根据地和游击区得到初步恢复。

图片

阮英平

为加强福建工作,1946年12月,中央派阮英平回闽,任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常委兼军事部长。阮英平来闽东后即赶到宁德虎贝与黄垂明、阮泊淇的队伍会合,并以桃花溪为立足点,进一步发展壮大地方党组织和人民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1947年9月在宁德洋中九斗丘村正式成立中共闽东地委,阮英平兼任书记,同时恢复了宁德县委。地县委的恢复成立,标志着“霍童惨案”之后遭受严重破坏的闽东和宁德革命斗争又走上了正轨。1948年3月,城工部宁德工委成立,孙子清任书记。城工部积极在工农群众和青年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员,壮大组织。

图片

走向胜利

从1949年4月到6月中旬,宁德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在黎明前这段日子,团结民主党派,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统战策反、武力夺枪、策动起义投诚等方面工作,从而削弱了敌人的力量,壮大了自己的声势,鼓舞了民心,为宁德的最后解放打下了良好基础。

图片

6月下旬,根据闽浙赣省委指示,陈帮兴、黄垂明、刘捷生率领一百多名闽东北游击队员从闽北到达宁德虎贝,与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所属的部分队伍合编为拥有一千一百多人的闽东人民游击队,担负筹粮支前、解放闽东各地和拖住守敌以待大军消灭的使命。

8月14日凌晨,解放军攻打交通要地三都岛,一举解放后,进驻飞鸾。国民党宁德县长刘德馨闻讯率员弃城出逃。8月15日凌晨,解放军188团列队进城,宁德全境宣告解放。下午宁德游击队领导人叶伯安率队从城北入城,与解放军会师。翌日,宁德县人民民主政府筹备委员会成立,188团政治处主任胡方渡任主任委员,叶伯安任副主任委员。随后,南下的长江支队和服务团均到达闽东,在赛岐召开干部大会,大队党委根据省委决定,宣布各县县委和政府成立。从此,宁德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从1926年冬到1949年秋,23年来,宁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风风雨雨,情怀不改,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赢来了新民主革命的胜利。这期间为国捐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七百多名,为革命作过贡献的老苏区基点村有190个、老苏区村有423个,被敌烧毁房屋和财物等不计其数。

雨后彩虹特别美,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天,当我们翻阅地方党史、走访战斗故地、瞻仰英烈故居时,心中油然而生对革命先烈、对老区人民的敬意,也倍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段不平凡的岁月,记住为革命牺牲和所有为革命成功做出贡献的人们!

(注:本文参考蕉城区党史研究室材料)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