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大梦蕉城 >

闽东之光 | 佛窟秘地 那罗辟支

2021-05-06 20:27:00 大梦蕉城
“石窟高可百寻,深广五十丈,上方若凿,下平如镜,群峰插汉,北涧奔流,别一乾坤,非复人世。”这不是文学描写,而是记实。
 
图片
那罗延窟,在蕉城虎贝镇北隅,位于狮子峰下,洞如吼狮巨口。辟支岩在窟之东,连绵数里,尽是高崖断壁。这一带是七都溪的源头,群山环绕,藤萝森森,海拔千米,弥漫着着谜一样的云雾和云雾一样捉摸不定的久远传说。
 

图片

谢书秋 摄

 
“那罗”全称为“那罗鸠婆”,意为佛法保护神,那罗延窟,是佛教传入支提山的开端之地,由于千余年前唐朝时高丽僧人的隐居传经而闻名遐迩。宋《高僧传》载:“释元表。本三韩人也。天宝中来游华土。”“于时属会昌搜毁。表将经以华榈木函盛深藏石室中。”《宁德支提寺图志·卷之三》载:“元表法师,高丽僧也,则天朝居那罗岩,以榈木函《华严经》,朝夕奉诵……”一个远道而来高僧为何来此?何以能寻找到这个人迹罕至的深山洞穴?古人的解释是受心王菩萨指点,来寻震旦东南的支提山,也有人解释是唐朝时因会昌毁佛时避难于此。后来元表不知所终,或说“腾空而去”,他所携带的《华严经》却留在了支提山,这是千余年来支提梵音的缘起。
 

图片

支提寺旧照资料图)

 

后汉乾佑元年(948),闽东都留守李仁达,举国归吴越钱氏,甘露寺僧元白几经周折,获取了《华严经》。自元表来到那罗延窟,历经一百多年,经书辗转,北宋初时献给了吴越王钱俶。《十国春秋》载:钱俶阅《华严经》,询问天冠菩萨住处,后遣高僧了悟禅师和近臣沈相国至支提山,终于找到了天冠坪,并在此建寺,名“大华严寺”。“寺皆钱王矩度,壮丽异常。”钱王还按《华严经》所载,以精铁铸造了一千尊天冠菩萨,专使从海运至闽东山隅,祀之于寺。这就是支提山佛教传入的开端。明朝首辅、三朝元老叶向高有诗:“榈木经翻僧已去,珠林磬寂客还来”,证明了这一神奇故事的久远。可以说,元表法师以《华严经》为依据,直抵那罗延窟,是认定蕉城西北山区为“支提”的第一人。没有元表的传经,也就没有现在闻名丛林的支提寺。

如今,石窟森然,古寺静穆,石碑无言。洞中滴水叮咚,寺前涧水潺潺,早已逝去的梵音依稀可闻。
 
图片
 
辟支,为古佛名,全称“辟支迦佛佗”,意为“独觉”、“独善”。如果认为那罗延窟是吼狮巨口,辟支岩则在狮子之尾。首尾之间,悬崖瀑布,危岩深涧,风景奇绝。有“珍珠瀑”,高近百米,水至半空为风吹散,洒落地面,犹如粒粒珍珠。又有“九鲤朝天”、“孤猿叫月”,皆为奇绝石景。辟支寺建于此间,极为幽静,十分切合“辟支”原意,称为“辟支兰若”。辟支岩命名,当在《华严经》发现之后,在钱王与宋代之间。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里一直没有佛释栖身,直到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始有樵云律师攀崖建寺。樵云律师与弟子在这里“啖齑茹蕨,不求世营凡十余年”,于万历四十年扩充殿宇,顿成奇观。此后,辟支寺名声远扬。崇祯九年,田贵妃赐法器铜提准一尊,银千两,远近僧俗不避寒暑前来。清代之后,辟支寺逐渐衰落,后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重新修建。但从现存遗址及《宁德支提寺图志》中的总图来看,明代辟支寺建筑完整,分成上下两个层次。上层建殿,下层为庭院,中有台阶。其建筑材料都是用青石,方榫凹凸,用石如用木,自然牢固,令人叹为观止。
 
图片
黄钲平 摄
 
那罗辟支,秘地佛窟。藏于深山,却名闻遐迩。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还有风景奇绝的自然景观。如今,行走于辟支寺,还可以见到一座明代遗留的山门和一方“千圣同居土”的摩崖石刻,在感觉到久远历史风貌的同时,体味这里石、峰、崖、洞,以及满目青翠的藤萝古树,清澈如玉的涧潭瀑布,称“非复人间”岂是虚言?
 
图片
 

这里还有云遮雾萦一般不可破解的历史之迷。宁德民间久有前往那罗延窟摇石蛋祈子的风俗,口口相传,竟不知起源于何时。千年百世,无数妇人以手于石壁间取石,以致于石窟内边缘十分光滑,如人工如凿。这闽越遗风竟然与佛、道共存千年,到底说明了什么样的文化现象?

那罗辟支,真秘地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