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宁德 >

摆脱贫困 走向振兴——我市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07-06 16:45:00 宁德网

1

2

寿宁下党乡

3

海上新田园

4

福鼎赤溪村新貌

5

蕉城区九都镇九仙村

6

银耳成古田县支柱产业

宁德网(记者 叶陈芬 王志凌 文/图)

青山如黛,碧水长流。

夏至日长,位于寿宁山区的下党乡却格外凉爽,修竹溪上廊桥横卧,村里村外焕然一新。游客们纷至沓来,参观难忘下党主题展、游览鸾峰桥、重走连心路……

作为曾经的省定贫困乡、宁德地区四个特困乡之一,30多年来,下党乡历届党委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积极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以五个“党建为民平台”为载体,发展特色产业、红色旅游,奋力奔向小康。2020年,实现全乡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9元,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00多万元。今年2月,下党乡党委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从“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到“鸾峰桥上沐春风,茶叶香里说丰年”,下党村的幸福变迁,印证了闽东之变,也书写了乡村振兴的“闽东样板”。

昔日闽东,“老、少、边、岛、贫”,群众生活极度贫困,到20世纪80年代还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区之一。3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以坚定的政治站位、强烈的使命担当,始终将摆脱贫困历史使命扛在肩上,秉承“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一棒接着一棒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在“十三五”期间实现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5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7.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退出,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全市一人不少、一户不落,同步迈进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走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是新时代赋予闽东的发展使命。乘势发力,我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健全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快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可持续,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宁德篇章贡献力量。

摘帽不松劲

夯实振兴根基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近日,蕉城区八都镇计生协会举办第15期幸福工程发款仪式,滚动投入20万元幸福工程无息款,精准帮扶仁厚、溪池、韩丹、福口、水际、红门里、下坂等7个村9位计生母亲,通过种植茶叶、芦柑、夏橙、红心蜜柚等项目,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除了资金投入,建立防贫机制,还从动态监测、措施跟进和政策兜底等方面,防止返贫问题;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着力扶持稳定就业,把转移就业作为贫困群众增加家庭收入的重要途径……一系列稳收入稳就业措施的落实,全力推动我市脱贫攻坚从“打赢”向“打好”转变,坚决交上高质量的脱贫攻坚优秀答卷。

历史性的跨越,新奋斗的起点。6月23日,宁德市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我市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脱贫后设立5年过渡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用好脱贫攻坚在产业、生态、组织、文化、人才等方面取得的经验成效,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一幅举全市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渐次铺展——

构建高位推动的领导机制。在市县两级均成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和工作机构的基础上,创新成立“五个振兴”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各专项重点任务落实,形成了市委统一领导、县乡推进落实、乡村组织实施、部门合力共为、责任层层压实的工作机制。

形成群策群力的试点示范机制。按照“抓两头带中间”布局“串点连线成片”,以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为引领、串联带动沿线行政村,延伸辐射产业薄弱村,打造24条乡村振兴示范线,着力形成具有闽东特色、区域协同发展、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格局。创新“一月一县”现场推进会机制,每月选定一条示范线,召开现场推进会,通过示范样板集中展示,现场观摩、点评、交流,推动各地取长补短、创先争优。

完善比学赶超的考核激励机制。2019年以来,连续两年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列入市委、市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实施年度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建立进度跟踪、督查通报、年度报告等制度,健全乡村振兴一线考核干部机制。

建立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强化各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动各级财政投入总量逐年递增,2019年至2020年,共投入乡村振兴各项资金88.34亿元。将乡村振兴作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重点支持的领域,实施乡村振兴类PPP项目16个,总投资达76.11亿元;福鼎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县域“乡村振兴”行动PPP项目,为乡村振兴项目提供有力支持。

打响“特色牌”

强化产业支撑

一杯草药茶,浓浓下党情。6月30日,寿宁下党凉茶产业推介会上,首批1万件“盼盼·下乡的味道”凉茶产品顺利达产并上线销售。每销售1瓶凉茶将抽取一定比例利润,用于支持下党乡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确保实现品牌、效益“两提升”。

“下乡的味道”,述说着一程山水、一种情怀、一份牵挂。在此前推进扶贫开发中,寿宁县以讲好“下乡的味道”品牌故事为抓手,集各类政策和社会扶贫资源,建立三农综合服务平台,策划实施“我+1”产业扶贫计划,通过“平台+合作社+农户”模式,用品牌引领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接续发力乡村振兴,该县集中精力做优做强“下乡的味道”品牌。“盼盼·下乡的味道”凉茶,便是该县与福建盼盼饮料有限公司、福建仙洋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一款新品,双品牌加持,深酿美好生活新滋味。

不仅仅是寿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我市始终把产业作为“头号工程”,抓好产业衔接,通过持续深化“五化”理念,做强做优“8+1”特色产业。

坚持种养殖规模化。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8+1”特色产业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全市累计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农业产业强镇5个,另4地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坚持生产标准化。加强“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和管理,围绕各个细分产业,积极推广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确保农产品产出全环节标准化、规范化,全市现有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85个。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和“一品一码”并行管理,全市2799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纳入“一品一码”平台管理。

坚持产品品牌化。政、企联动,着力打造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特色品牌,以品牌影响力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全市“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总数达430个,产地面积79.3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84个、绿色食品121个,经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的有机产品14个;桐江鲈鱼、福安巨峰葡萄等11个产品获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桐江鲈鱼”“福鼎白茶”入选地理标志农产品中欧互认保护清单,“寿宁高山茶”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精心打造“0593宁德号”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实现2135个行政村每村至少有一个发展致富的特色产业,构建起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产业格局。

坚持管理信息化。大力实施农业智能化提升工程,推广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化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累计建成现代农业智慧园、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24个。全面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2020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8.3%,6个县入选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坚持运营企业化。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小农户发展,实现“建一企牵万户”。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5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7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16个。

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4亿元、增长3.1%,其中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占比达96%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50元、增长7%。

基层党旗红

凝聚发展合力

6月25日,2021年古田县“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在古田白凤桃主产区之一——凤都镇际面村举行。

推介会上,刚上市的古田白凤桃、油柰、葡萄以及古田银耳、香菇、红曲酒、马蹄笋、茶籽油等农特产品齐亮相,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品尝、购买。

“此次活动是对古田县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旨在将特色产品推向大众,助推村民、村财‘双增收’。”古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余梓介绍,2019年,为着力突破农村集体增收渠道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古田县开始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工作,发动村党支部带着群众抱团发展产业。目前,全县共有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79个,落实产业发展项目107个。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我市以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为导向,着力建强基层战斗堡垒,让乡村发展有了“主心骨”和“领头羊”。

——实施“扩面提质”行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平台等建立党支部800多个,推动104个先进村带后进村,实现正常运转的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党组织覆盖率达50%以上。 

——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百企结百村等活动,800多个市、县直企事业单位与村结对共建,发动284家企业挂钩帮扶315个村;依托高校成立闽东乡村振兴学院、研究院以及3所分院,常态化推进乡村干部轮训工作。

——扎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进五争十”行动,在全省率先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励办法,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模式,成立闽东时代乡村振兴基金,推动消除948个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村达588个,占比27.5%。

整饰一新的乡村民居、浪漫绵延的花墙、整洁干净的村道……走进柘荣县城郊乡岭边亭村,新村新景直映眼帘。

“村里变化太大了。”今年初,返乡创业的村民袁郑珠感慨道。变化的背后,凝聚着驻村乡村振兴指导员刘兆兴的担当作为与付出。

2019年10月,响应组织号召,从市总工会原副主席岗位派驻岭边亭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的刘兆兴,结合村里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以打造“清新乡野城市客厅”为目标,深入挖掘乡村发展潜力,探索特色发展模式,致力文旅产业发展,激发乡村旅游强大活力,村庄从里到外焕然一新。“能在临近退休之年,发挥余热为乡村振兴尽绵薄之力,我倍感荣幸。”刘兆兴说,接下来,他将继续用自己的力量、智慧为这个村庄添砖加瓦。

乡村振兴,人才是支撑。我市持续创新人才振兴机制,实施“乡村振兴领航计划”,累计组织600多名市、县领导干部挂钩帮扶乡村,省市县三级共下派525名驻村第一书记,并在全省率先选派137名金融干部挂职126个乡镇(街道),实现全覆盖。

同时,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累计选派388名临近退休、具有乡村情怀、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处科级领导干部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2019年10月至今,共筹措各类帮扶资金3.27多亿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2174个,解决群众困难问题2233个。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得是目标阶段和任务重点,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我市干部群众将继续拿出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样的气势和魄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走好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奋力在“宁德篇章”中写下“三农”工作浓墨重彩一笔,以优异成绩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德的深情厚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