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深度 >

龟山探秘

2021-09-29 08:48:44 三都澳侨报

隋唐时期,随着道教、佛教在宁德的深入传播,风光秀丽的霍童溪沿岸寺庙林立,香火旺盛,有寺院宫观不下二十座。号称“一龟二凤三支提四漈山五安仁”的“宁川五大禅林”(即赤溪龟山寺、周宁川中凤山寺、霍童支提山华藏寺、八都漈山寺、石后安仁寺)中就有四座分布在霍童溪沿岸的各个乡镇。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除了支提山华藏寺外,其余四座或惨淡经营,或一蹶不振。作为“宁川第一丛林”的龟山寺,衰败最为显著,而今仅存遗址,供游人怀念凭吊。残破的石柱石鼓,映衬着落日余晖,使人顿生一种历史的苍凉感。

一、龟山寺历史沿革

龟山寺,坐落于宁德市蕉城区西北的赤溪镇龟山之麓。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岩壑幽深,环境清幽,是佛教徒清修的理想境地。寺院始建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占地面积据实地测量大约有三百多亩,二十多万平方米,是闽东最大寺院之一福安甘棠种德寺的十倍!龟山寺地处万山之中,左拥狮子峰,右抱南屏峰,依山势排列,殿宇高低错落,结构严谨有序,气势恢宏,金碧辉煌。除了一般性的建筑,龟山寺还有御经阁、白云亭、六和塔、二师塔、东漈亭等古迹。精美的佛教建筑,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高僧大德入山朝拜。在最兴盛的时候,龟山寺有良田千亩,僧侣数千,下院达十余处。据笔者研究,在闽东宗教史上,以龟山寺为主的龟山区域,佛、道、儒三教均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对蕉城区的经济、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太和年间(827~835)的一个暮春,在长溪县西北龟山的羊肠小道上,走来两个步履蹒跚的和尚。他们满面风尘,一个手捧铁钵,一个手持铜瓶,双目凝重地注视着这大山深处上的一草一木,心中似乎略有所悟。当两位和尚从山民口中得知这里就是龟山时,喜不自禁,口中连连说道:“此吾居也!”因为师尊在送他们远行时,反复叮嘱“遇龟而至”四个字。而今,经过数年的艰苦跋涉,终于找到了这片净土,可以安心修行了。

这两位和尚可是大有来头。他们一个法号智真,扬州(今属江苏)柳氏子;一个法号正源,宣州(今安徽繁昌)蔡氏子。智真出家于扬州华林寺,后依京兆府(今陕西西安)章教寺高僧百岩大师怀晖,为怀晖十六位法嗣之一。正源拜禅宗第九代高僧越州武义(今属浙江诸暨)五泄灵默为师,深得真传。长庆二年(822),智真奉师命南游,在建州(今建瓯市一带)乾元寺结识正源。于是二人相约继续南下,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从此,蔡、柳二师便在龟山南屏峰下结庐清修,过着“荷衣松食”“火种刀耕”的艰苦生活。

开成元年(836),两位北来高僧在龟山修持的消息不胫而走,远至临近州县,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前来顶礼膜拜。致仕在家的福州法曹参军杨郁与好友霍童处士黄瑜皆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平日又乐善好施。二人闻讯后,携手入龟山拜谒。经过交流,他们被蔡、柳二师的精湛学识所折服。次年,遵照二师请求,倾家资修建一座寺院,作为弘法之所。并依照所在地取名“龟山寺”。

五代十国时期,割据福建的闽王王审知为了巩固政权,利用佛教作为统治工具,大力弘扬佛教。在他的倡导下,福建佛教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流传的“闽中塔庙之胜甲于天下”、“山路逢人半是僧”的说法可见一斑。龟山寺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蔡、柳二师在咸通七年(866)、咸通十一年(870)相继圆寂后,得到了李唐王朝及闽国王氏政权的不断赐封。咸通八年(867),位于东峰之下的柳师塔“坟形四裂,真身不坏”①,福建观察使李景温奏报朝廷,懿宗李漼于咸通十三年(859),赐龟山寺“翠岩禅寺”匾额,并度僧二十人。龙纪元年(889),唐昭宗李晔赐谥智真“归寂大师”,真身塔曰“归真”。大顺元年(890),昭宗为正源赐谥“性空大师”,真身塔名“慧观”。天佑二年(905),哀帝李柷赐寺额曰“大慈”。闽王王审知贲资在龟山寺建偏殿五间,供奉二师法像。又为二师修缮真身塔(俗称“内塔”“外塔”),并敕赐柳师谥曰“圆寂”,蔡师谥曰“空寂”,以示尊崇。

北宋雍熙二年(985),龟山寺僧文谏、道行上表申请赐号,太宗赵光义下诏,同时敕赐霍童华藏寺及龟山寺曰“雍熙禅寺”。明成化十年(1474),龟山寺重建。明代嘉靖六年(1527)任福宁州同知的赵廷松在《军中感怀九首》中曾提到“龟山寺在(龟)山顶,界福安、宁德之间,堂庑可容千人。”“堂庑”是指堂及四周的廊屋,即寺院的全部屋宇范围。由此可见明代龟山寺规模之宏大。清乾隆十六年(1751),龟山寺重修。经过历朝历代的重视与修缮,龟山寺在面积上虽有缩小,但仍然拥有殿阁楼堂十余座,建筑辉煌,佛像庄严,保持着“宁川诸禅林之首”的规模。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一代高僧妙莲辞去福州鼓山涌泉寺住持的位置,前来龟山寺主持法席。提高了龟山寺的知名度,香火日益旺盛。

建国前后,由于社会因素及人为破坏,龟山寺逐步走下衰败。随着最后一座大殿在六六年特大台风中摧毁,龟山寺“寿终正寝”,走完了它一千一百七十四年的岁月。现遗址上仅存一座破烂不堪的客堂,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孤零零地站立在莽莽山林之中,仿佛仍在向游人们诉说龟山寺的唐风宋韵。

而今的龟山寺遗址上,除了一座破损殆尽的客堂之外,尚有不少石构件遗存。2010年12月6日,笔者偕陈玉海、李怀涌两位先生登临龟山,探寻荒草斜阳中的残存遗址。龟山寺现已成为院前村所在地,昔日的绣闼雕甍为普通民舍所代替。客堂偏右的一户人家门口,完整保存着一块方形的石砌地面,面积大约二十多平方米,石板加工精致,镶嵌整齐,当时之寺院规模由此可见一斑。原寺门位置上倾斜摆放着一对明代抱鼓石,抱鼓石正名镌刻有太极图案,雕刻精美,左右侧面各镌有“住当山”“宝林造”字样。在一户农舍土墙边,遗弃着一方长方形青石板条。从其形制来看,应该是龟山寺僧人墓塔的基座构件。青石板两端有竹节形柱子,柱子两道箍,应该是明清时期的遗物。青石板正中刻有“本寺僧座圆□舍□产座工银□十五两正修□师祖明隐大师巨海同登净界寺众供膳及□银十五两共三十两完□□兼各报四□□有善□□□□情同圆□□□”字样,虽历经风雨剥蚀,大多字仍可依稀辨认。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块文字更为清晰,且有年代标识的石龛基座。正面镌刻有“宁德县七都讲前崇福境信士陈员显同室林支娘喜舍宝相石座永充供养作万代之皈作利子生之福□凡心所□普润群情者时大明嘉靖二十四年十月六日”。嘉靖二十四年为公元1545年,距今已有四百六十五年的历史;“七都讲前”今属蕉城区七都镇官亭村管辖,离龟山寺大约有四十多公里。从这方石刻文字可以看出龟山寺在明代仍是香火旺盛,信众繁多。在寺院遗址周围,还发现镌刻有“狮子戏球”“金钱锦带纹”“宝相花纹”“西番莲纹”的石刻作品,图案逼真生动,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这些石刻大多数都是散落的僧人墓塔构件。

二、龟山寺历史上的重大劫难

龟山寺历经千年,自然有其兴盛的历史。但与其他名山宫观一样也历尽沧桑,屡遭劫难,使大量的宗教历史文物损坏无存。从地方史料中我们可以得知,龟山寺同支提山华藏寺一样,也曾经历过三次大劫难。

会昌灭佛 龟山寺在开成二年(837)建寺后不到五年,就遭遇中国佛教历史上著名的“武宗灭佛”活动。唐武宗李炎继位后,深感佛教势力严重膨胀,大量公田都为寺院所有。僧众凭借朝廷的重视,横行无忌,为所欲为。因此,武宗采纳大臣建议,于会昌五年(845),颁布“废浮屠法”。下令拆毁寺院四万四千六百座,敕令二十六万僧尼还俗,寺院大量田产归公。这对佛教绝对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初具规模的龟山寺也在劫难逃,寺院被毁,田产收没,寺僧轰然作鸟兽散。蔡、柳二师也被迫潜居深山,匿其行踪。

嘉靖倭变 明嘉靖年间(1522~1566),闽东沿海各县屡屡遭受倭寇蹂躏,给百姓的生命财产构成了重大威胁。嘉靖四十年(1561)二月,倭寇千余人由日本长崎侵犯宁德县六都云淡门(今属八都),乡村掳掠一空。十月,宁德县城沦陷,灾难损失可谓空前绝后。四十一年(1562)八月,浙江参将戚继光率义乌兵八千至福宁州(今霞浦)。八月初七夜突袭漳湾横屿倭寇老巢,大获全胜。歼敌千余人,解救被俘男女八百余人,取得了著名的“横屿大捷”。四十二年(1563)春,倭寇千余卷土重来,从福鼎流江陷寿宁、政和,并屯踞宁德东洋,再度洗劫漳湾一带。当时戚继光正率部队在连江清剿马鼻残倭,旋即歼之。倭寇闻马鼻同伙被歼,遂移寇一千余人由漳湾退守赤溪龟山寺。②在龟山寺,倭寇无恶不作,烧杀掳掠,佛门圣地顿时成为了人间地狱。将行之际,丧心病狂的倭寇使出了惯用伎俩,一把火将龟山寺彻底烧毁,致使寺院元气大伤,唐宋风貌不复存在。


龟山寺遗址

建国前后毁灭性破坏 明清时期,龟山寺僧侣一直经营有数千亩的良田,这些田分布在宁德、福安两县,多为达官贵人及富豪乡绅所捐赠,龟山附近居民都是龟山寺的佃户。由于后来一些不法之僧巧取豪夺,佃户往往因为交不起田租而陷入困境。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作,最后却连温饱也难以解决,年深月久就形成了矛盾。历史上农民多次与龟山僧侣对簿公堂,但由于封建时代官场黑暗,农民终以失败告终。由此龟山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就大打折扣了。国内革命时期,龟山寺还一度成为国共双方轮流的后勤“军需部”。在诸多原因的影响下,使龟山寺犹如汹涌波涛中的一只孤舟,岌岌可危。解放后,特别是五十年代后期,僧侣所剩无几,寺院失去了管理,昔日辉煌的建筑逐渐坍塌。一九六六年,随着“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口号的席卷神州,龟山寺核心建筑“大雄宝殿”应声倒塌。再加后来“破四旧”的彻底清扫,千年龟山寺销声匿迹,从此消失在宁川大地之上,实在让人痛心疾首。

除了历史上三次几乎造成毁灭性的劫难之外,由于龟山寺寺产殷实,且地处偏僻,很容易引起土匪草寇觊觎,历史上匪患较为严重。嘉靖七年(1528),柘洋(今柘荣县)流贼劫掠福宁州各县边界。次年二月骚扰龟山寺,州同知赵廷松率兵征讨。二月十二日,大战于龟山寺前。这次战事,双方各有损伤,寺前溪水尽赤。流贼终究寡不敌众,大败向青岩方向逃遁。龟山寺幸免于难。

三、龟山寺人文景观

龟山寺在明清时期属宁德县霍童乡水漈里十都管辖。因地处宁德、福安交界地域,所以两县的明清地方志均有收录。龟山峰峦突兀,溪流清澈,有茂密的森林植被,各种动植物生存其间。更因为龟山寺的修建,加大了知名度。自唐代以来,游人不绝于途。与龟山结缘的历代名士有王审知、朱松、朱熹、程师孟、王宗传、杨复、龚郯、黄希武等人。他们在游览拜谒之余,留下了许多诗文以及瑰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朱熹是否流寓长溪、讲学龟山寺,这在史学界颇有争议,多持否定态度。近年来随着一些有关朱熹文物在闽东的出土,朱熹流寓长溪的史实得到了定论。按照地方史料以及束景南先生《朱子大传·卷一》记载,早在绍兴元年(1131)农历二月,范汝为起义军攻占建州及邵武,朱松就携家避乱长溪,当时朱熹年仅两岁。返乡之际,朱松父子还在今福安的龟龄寺和宁德龟山寺做了逗留。龟山寺的晨钟暮鼓,优美宁静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了朱松。离山之际,朱松应寺僧之请,为龟山寺山门题匾留念。

六十八年后的庆元五年(1199),七十高龄的朱熹为躲避“伪学”之禁,应长溪学生林湜、杨楫的邀请,由古田杉洋来到宁德。此时朱熹想到幼年曾逗留过的的龟山寺,顿生重游之心,况且这里还有父亲的亲笔题额。他在学生杨复、龚郯、陈骏、郑师孟的陪同下,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清静幽雅的环境,使朱熹不快的心情得到放松,于是暂时落脚于此。

朱熹在龟山寺下榻的消息引来了籍贯长溪县的林湜、杨楫、高松、黄干等另外几位弟子,一些富有正义感的学子求知若渴,闻讯也接踵而至。朱熹在龟山精舍讲学时间长达月余,后因宁德地方官慑于朝廷法令,但又仰慕朱熹的威望,便派下属暗地劝说出境。无奈之下,朱熹在林湜、杨楫的陪同下,乘船离开宁德,至盐田、罗浮等地,继续过着漂泊的生活。

朱熹在龟山讲学虽仅月余,但在闽东哲学史上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乾隆《宁德县志》中有《白云亭》五言古风一首:

亭挹小南屏,遥联御经阁。

四时发清兴,还尔林泉乐。

这首诗作在朱熹诗文集中并没有收录,是否朱子原创已无从查证。但朱松、朱熹父子与龟山寺的这段渊源却为地方人文历史增添了浓厚的一笔。

清康熙年间(1662~1721),福宁府城(今霞浦松城)人金凯(号东溪)因平台有功,升授泉州守备。荣膺未几,奉福建陆路水师提督蓝理委派,代理出巡闽东北四府军务。旋归之日,夜宿龟山寺。金凯所部旌旗蔽日,战马嘶鸣,所经之处,山野一片沸腾。住持妙能从未见过如此气势,赶忙率僧侣迎接,并予以热情款待。金将军虽出身军伍,肚子里倒还有些墨水。感激之余,留下了两首七律《出使宿寺别僧妙能》:

旌旗拂处鸟声无,节驻山门日已晡。

接我沙弥穿竹径,添香童子倚金炉。

杜鹃啼处月初上,布谷鸣时雨正苏。

别却妙能归去后,漫劳飞梦访师徒。

残丑无端又犯关,动劳文武过龟山。

千峰崒嵂层层险,一路崎岖步步悭。

仙犬避兵云里吠,山僧采药月边还。

功成归去忙留墨,赢得游人带笑看。

除了以上这两组诗,龟山寺还留下了七首蔡、柳二师所作禅诗,可谓弥足珍贵。蕉城地处海陬,两宋以前的文学作品非常稀少。除了龟山寺的七首外,仅有吟咏霍童山的两首,其内容与宗教信仰都有密切的关系。此外,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号称“治绩为东南最”的福州知府程师孟留下的“香焚檐匐岩云晓,花发莎罗海口春”诗句,也是我们闽东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宋代文学作品。


龟山寺遗址

南宋时期,龟山寺住持释慧空熟谙声律,所作禅诗收入《全宋诗》。在龟山期间,慧空留有《寄支提禅师》《又送出闽》《通海井》《次韵韩伯修学士读楞严见寄》四首诗。这些富有哲理的诗句反映了宋代闽东佛教徒的修行生活及崇高的思想境界,为研究蕉城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宋代宁德知县徐梦发、武举正奏名第一姚望之、理学家王宗传、龚郯,明代进士翰林院修撰黄希武、建州节度推官杨细林、知州赵廷松、庠生蔡世寓、进士刑部给事中林文迪也都留有诗篇,并载入地方志,流传千古。

四、龟山寺历代高僧

龟山寺自唐代修建以来,历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迄千余年。高僧大德,层出不穷。见于历史记载的有:

开山蔡、柳二师。蔡师法号正源,宣城人。柳师法号智昙,扬州人。为龟山寺开山祖师。武宗灭佛时,二师以偈示众僧侣:“敕命如雷下翠微,风前垂泪脱僧衣。云中有寺不容住,尘里无家何处归。”众僧遵命各自逃散,二师也转遁深山躲避。大中元年(847),复归本山。圆寂后,闽王敕建二塔于龟山寺东隅。南宋建炎二年(1128),建州叶侬起义,在夺取福州后进攻宁德,“焚毁城郭及官署民居”③,相传二师“大布显灵,化强为善”④,闻于朝廷。高宗赵构下旨谥柳师为“皎寂大师”,蔡师为“性空大师”。二师参禅往复,心融悟道,深受敬仰。嗣传漈山如珣。

如珣,不知何许人。唐八都漈山寺开山祖师。他仿效蔡、柳二师,遍寻修真之所。至漈山,语邑人曰:“此可营建寺院”,山人曾筠、林俊舍地为寺。经苦心经营,漈山成为宁川五大禅林之一。如珣后投龟山蔡、柳二师门下,得其真传,潜心苦修,一日彻悟。嗣传清彦,再传紫筠。光启元年(885),前关隶⑤营使陈飞远与僧清彦将如珣业绩申报福建观察使陈岩,岩铸造鉄钟一口,永镇漈山。

道闲,五代长溪陈氏子。幼时出家龟山寺,年满剃染受具。其后,遍访名山,参诣佛理。后参石霜岩头和尚,服膺其教。福州诸佛寺住持仰慕道闲声望,聘请主福州罗山寺法席。法号“法宝禅师”。后晋天福二年(937)坐化。是日,道闲到大殿辞别众僧,示偈曰:“欲援佛恩,无过流通大教。归去也,归去也。”含笑而逝。火化大慈山,得舍利十余枚,在龙册山建塔供奉。《祖堂集》卷九、《景德传灯录》卷十七有传。

纸衲僧惟亮,谥介空。自龟山寺来福州长溪,筑庵於龟湖禅院之前山。山冈有湖水与海潮准,忽有大龟浮沉于湖,循庵游止。僧有所之,龟辄以载。师见饿虎,乃弃身以饲焉。龟化为石,庵鞠为草,湖亦随而埋没。后人乃弃旧庵基今院,至今兴焉。(宋释本觉编《历代编年释氏通鉴》卷第十一)。

慧空(1106~1174),号中庵,江西赣州蔡氏子。年三十六,投本郡观音寺落发,往依海内名僧,后抵教忠晦庵弥光禅师。闻举女子出定话,拟离门,忽大悟。绍兴十九年(1149),移住龟山,命继席。后迁大安(西禅寺)及崇福诸寺。乾道二年(1167)寓雪峰东庵。六年,应泉州知府王十朋请,居泉州法石寺。淳熙元年(1174)圆寂,年六十九。《嘉泰传灯录》卷二十一、《五灯会元》卷二十有传。

蓬庵,讳宗逮,宁德林氏子。鼓山涌泉寺第二十七代主持。依龟山圆明师披削,后参东禅岳禅师。契旨,举充座元(首座)。绍兴二十四年(1154),福建提刑赵令詪请住当山。上堂云:“世尊道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遂喝云:“玉本无瑕却有瑕。”绍兴二十九年(1159)秋,涌泉寺上下二院屋舍皆为暴雨所坏,师修复之。乾道三年(1167)腊月二十二,无病书偈告寂。全身塔于鼓山罗汉台之右。生平见《续传灯》、黄任《鼓山志》。

义初,生平不详。曹洞宗第十一代传人,为雪峰庆预的法嗣。据宋普济《五灯会元》记载,义初因传法福州龟山,人称“福州龟山义初禅师”。

妙莲(1844~1907),讳地华,明溪冯氏子。同治元年(1862)出家南平开平寺,法号妙莲。后至福州鼓山,拜涌泉寺住持奇量为师。光绪九年(1883)主涌泉寺法席。光绪十三年(1887),协古月、达本兴建福州崇福、林阳等寺及闽侯雪峰崇圣寺。十四年(1888),马来西亚槟城华侨人士邀请妙莲法师出任椰脚街广福宫住持。并在当地侨领的帮助下,兴建槟城第一所佛寺——极乐寺。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国联军迫使清政府订立《辛丑条约》,承担“庚子赔款”。妙莲法师感到“国家兴亡,僧侣有责”,毅然将募划得来的数万银元捐献朝廷。二十八年(1902),妙莲应宁德、福安两县信士之请,辞涌泉寺住持与古月,驻锡龟山寺。两年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为了表彰妙莲法师爱国精神,特召入京。并御赐《龙藏》三部一万零九百六十九卷,銮驾半副。妙莲驻锡龟山寺,为闽东佛教界增添了莫大的光彩。更值得一提的是,妙莲晚年圆寂于龟山寺。据《虚云年谱》记载:“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十八岁。春正月。运经出京,先至沪及厦门。全仗文质转道两师布置。方抵厦。忽接鼓山来电。谓妙莲老和尚于正月在龟山圆寂。”⑥

寿明,讳兼辉,宁德虎贝张氏子。同治六年(1867)生。光绪二年(1876),攻读四书,天资聪慧,深得老师称赞。后因病入那罗寺持斋,病愈萌发出家之志。光绪十年(1884),投连江贤慈观,礼玄机法师为师。后历修持于怡山西禅、鼓山涌泉二寺。光绪十六年(1890)及光绪三十一年(1905),承宁德、福安二邑士绅礼请两度卓锡龟山寺,主持法席。后在马来西亚槟城下院协助寺务。回国后,主持支提山华藏寺。苦心经营,使千年古刹焕发生机。寿明一生心无私欲,室无长物,深受缁林敬重。1951年他在支提圆寂,世寿八十四,灵骨奉安于支提山普同塔。

由于资料欠缺,可考法名的龟山寺主持还有宋代的文谏、道行、圆昭、圆明、明隐,明代的琴山、伯庭、妙能、宝林等僧人。

五 、龟山自然景观和道教遗迹

龟山地处鹫峰山脉东南的崇山峻岭之中,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四季雨量充沛,适宜于各种珍稀动植物繁衍生息。所产“龟山雷鸣白玉芽”远近闻名。一千多年前,这里曾有华南虎出没。再加历史上龟山寺僧人对寺院周边环境的很好保护,地貌及自然风光仍保持原生态状况。

龟山旧有“南屏夜月”“钵盂承露”“狮子啸天”“云外溪山”“龙湫瀑布”“雪涧素岩”、“供僧净水”“螺髻晴云”等,号称“龟山八景”。“鸡胸岩”“第一宿”“罗汉台”“卓锡泉”“金鸡岩”“鹧鸪林”“堕虎口”“马仙迹”“白云亭”“六和塔”“菩萨泉”“东漈亭”“二师塔”“泗州岭”等“十四古迹”。这些名胜在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一.山川》已作详细记载,本文不再赘述。仅就“十四古迹”中的“马仙迹”作了一番探讨。

马仙迹,在龟山寺东岭,石上有仙人足迹及棋盘。是龟山名胜中唯一的道教遗址。据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之一·舆地志》记载:“马仙迹,在东岭,石上有足迹、棋盘,相传魏虞、唐柳真人聚此弈棋。乡人遇旱祷雨其处,多效。”马仙,指马仙姑。唐代长溪温麻里(今霞浦沙江镇)马氏女。一说建安(今南平市)人。在闽东、闽北地区,马仙香火旺盛,几乎每个县(市)都有供奉她的庙宇。蕉城西面的白鹤峰下有“留仙洞”,“内有马三仙姑,祈雨多应”⑦。祈求风调雨顺成为马仙的职责。其生平事迹也历历可考。那么,县志中记载的“魏虞唐柳”又是何许人?

“魏虞唐柳”中的魏虞指魏虞真人。他是闽北早期道教信仰的主神之一。其来历在历史上也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魏虞真人是武夷山魏王子骞。魏王子骞相传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魏国的一位王子,因看破红尘,率领张湛、孙绰、赵元奇、彭令昭、刘景、顾思远、白石生、马鸣生和胡氏、李氏、鱼道超、鱼道远四个女仙修真于武夷山,得控鹤仙人之助,于秦时登仙,并留下“仙蜕”(遗骨)。每逢天旱,山民祷雨攀梯而上取下蜕骨,祈雨之后则易以新函返回原处,每每灵验。可见,魏王子骞等十三仙的职能与马仙姑相同。第二种说法,魏虞真人是女性,即太姥魏夫人。是武夷山上古的三大神灵之一,也就是传说中的远古的福鼎太姥女神。第三种说法魏虞为两位真人。据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及康熙《建宁府志》记载:“洞宫山,去(政和)县治一百四十里,道家谓之二十七福地……古时尝有魏、虞二真人在此炼丹,丹成飞升。因号魏虞洞天。”《玉真经》:“魏夫人以罗浮、天台、大霍(即霍童山)、洞宫四山为栖真之所。”魏骞又名篯骞,为传说中的彭祖第三子,商时人。武王伐纣时,与大夫虞冲隐入洞宫山修炼。

洞宫山所在的政和县,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设关隶镇,属宁德县管辖。北宋咸平三年(1000)才升镇置县,管辖时间长达六十多年。魏虞真人信仰无疑会给宁川大地留下一些痕迹。通过考证,魏虞真人是闽北道教信仰的源头,也是福建道教的发源地。龟山的道教传入远远早于佛教,与武夷山所在的闽北地区竟是同一时期,这一发现令人感到振奋。这三种说法中,不论哪一种,起源都不迟于春秋战国时期。综上所述,龟山道教的传入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与太姥夫人、霍童君属于同一时期的。所以,龟山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闽东道教发源地之一。当然,作为神话传说,我们不能原原本本地把它当作史料来看待,但只要经过一番沙里淘金的研究,还是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的福建早期道教文化信息。

①:南宋梁克家《三山志.卷第三十七.寺观类五》。

②:民国金云铭《陈第年谱》记载:“初政和、寿宁倭支党四百余众,合船自宁德开洋,因风逆食,少复由福宁之高罗登岸,至宁德龟山寺,由罗连江突至此岭(在福州北),欲投平海合船;及聞平海已定,遂退连江之马鼻,五月初二日,继光督军袭之,賊闻大军将至,艌舟十二艘,拟乘潮开遁。马鼻去县(连江)六十里,重山垒嶺,悬海孤屿,间只一径可通罗源。光次日遣部將王如龙等三枝趋罗源,以遏北遁;亲督大兵候潮涸进剿,大破之。乘追賊至寧德肖石嶺(小石岭,在霍童),尽歼之。”  □ 陈仕玲

③: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之十.拾遗志》。

④: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之八.人物志.方外》。

⑤:政和县的前身,唐末至北宋初期为宁德县辖地。

⑥:另一种说法,妙莲是在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圆寂。

⑦: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之一.舆地志》。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