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深度 >

坚守一线科研 结缘一尾黄鱼 ——记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刘家富

2021-12-03 09:59:30 三都澳侨报

“你像最辛劳的渔民,相信大海的馈赠

你用最宽广的胸怀,孕育生命的奇迹

鱼跃龙门,铺就一条致富路

蓝色世界,澎湃一颗报国心”

……

日前,2021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公布,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10名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而“大黄鱼之父”——坚守宁德渔区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刘家富就在其中。

37年来,他和团队,首创了大黄鱼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拯救了濒临灭绝的大黄鱼。而这一尾尾黄鱼,也成了造福蕉城一方百姓的“致富密码”。

“捕鱼”到“养鱼”决心基层研究

出生于连江县一个偏远渔村的刘家富,从小就有个“渔业梦”。从上海水产学院渔业资源专业毕业后,1971年起,他就在家乡的渔场指挥部从事渔情渔场服务工作。“那时候,我每天都和渔民技术员一起讨论去哪儿捕鱼,只要能满载而归,渔民高兴,我也高兴!”刘家富笑着说。

大黄鱼俗称“黄花鱼”或“黄瓜鱼”,素有“国鱼”美誉,是我国“四大海产”之一。上世纪70年代前,我国大黄鱼年均捕捞量约为12万吨。然而在1974年,由于过度捕捞越冬群体,大黄鱼资源逐年下降,几近枯竭。

拯救,迫在眉睫。

“我是渔民的儿子,知道大黄鱼资源对渔民的重要性,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捕捞对象,而作为一名渔业科技工作者,更不希望‘国鱼’消失。”刘家富说,“当时,结合自身经历,我大胆创新,萌生了利用官井洋产卵场尚存的大黄鱼亲鱼进行人工繁殖的设想。”

于是,刘家富便开始关注与收集国内外鱼类人工繁育、仔稚幼鱼发育、人工增养殖等研究动态与资料,积极采集沿海鱼类标本,并希望调往管理官井洋产卵场的宁德地区水产局工作。几经请求之下,于1981年,顺利调进其下属的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鱼类增养殖技术。

从“捕鱼者”到“养鱼人”,角色的转换需要知识的储备。

作为一个鱼类繁养的“门外汉”,刘家富选择边干边学,在忙着收集资料,呼吁立项研究大黄鱼人工繁育的同时,自主从“四大家鱼”人工繁养技术学起,催产、受精、育苗、养殖……坚持在每个环节学懂弄通。

1985年春,“大黄鱼人工育苗初试”项目在多方支持下终于立项,并获得10000元项目经费,至此刘家富的大黄鱼繁养技术攻坚之路正式开始。

瓶颈到突破 专心技术攻克

野生的大黄鱼栖息于近海的中下层,一旦离开水面就会死亡,这一“见天即死”核心技术难题的攻克任务,是刘家富研究之路的关键所在。

“要研究人工繁养技术,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亲鱼群体为基础。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以官井洋产卵场人工授精、室内育苗和野生鱼保活、驯养两条技术路线。”刘家富说。

1990年,随着两种技术路线不断努力,刘家富的团队攻克了大黄鱼百万尾人工批量育苗技术,开启了全人工养殖大黄鱼的先河,可缓慢的生长速度等瓶颈问题,使得大黄鱼的养殖开发“钱景”仍不被看好。为找出原因,刘家富扎根蕉城区三都镇,在当地渔业企业和渔民的帮助下,瞄准养殖技术开发,尽快建成事关振兴闽东的大黄鱼养殖支柱产业的目标,带着“大黄鱼养殖技术开发研究”项目,正式开启了大黄鱼产业化的探索之路。

“那时候,条件真的太艰苦了!”刘家富回忆道:“我们选择在秋竹村鱼潭里进行试验,用破渔船当管理房,挖了个土坑当苗池,塑料管买不起,只能砍毛竹替代,还用木塞做阀门,四处借钱,最多的时候还背负30多万元的债务呢!”

1995年底,最终苦尽甘来,大黄鱼秋季批量育苗、网箱与土池养殖等“硬骨头”被刘家富团队全部啃下,一批又一批优质大黄鱼苗培育出来了,还指导养殖户试养获丰收。

此后,他以试验场作为大黄鱼养殖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升级试验设施,引进技术人才,并通过技术培训与技术服务,积极推广大黄鱼繁养殖技术,在蕉城乃至宁德地区掀起了一波大黄鱼养殖热潮,并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大黄鱼养殖产业化”的意见指导下,于2000年基本实现了大黄鱼养殖产业化。

开发到保护 潜心科普推广

顺利突破大黄鱼人工繁养技术的刘家富,又在蕉城区热火朝天地搞起技术推广与科普活动。

多年来,刘家富不仅主持制定了有关大黄鱼的多项省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还在其创办的试验基地推出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鱼病防治、环境监测、技术培训、产业信息等形式多样的服务事项,并创办了《闽东海洋与渔业科技信息》《海洋与渔业信息摘编》《福建渔业科技入户》科普刊物,开通了“官井洋水产资讯网”,面向渔区、渔业、渔民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2006年,蕉城区承担了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刘家富作为福建省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技术指导专家组首席专家,组织实施了“大黄鱼标准化养殖技术示范”项目的120户、网箱14786口,单产从实施前3年的平均22kg/㎡提高到2008年的31kg/㎡,大黄鱼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至2011年,他的专家组 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1466户,辐射带动27860养殖户 ,进一步辐射与推广渔业科技入户成果。

在刘家富团队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蕉城区大黄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08年9月,蕉城区被中国渔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大黄鱼之乡”,并逐步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大黄鱼人工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和出口基地,成为中国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大黄鱼养殖的核心区,形成了完整的大黄鱼全产业链。而刘家富则凭借着创新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农村科普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渔业科技突出贡献人物”“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刘家富,退而不休,作为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兼技术顾问、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顾问,继续为大黄鱼产业发挥余热。

“大黄鱼资源是在我这代人手里枯竭的,就要在我这代人手里恢复起来,这是我37年研究工作所坚守的初心。”谈及今后愿景,刘家富告诉记者,“接下来,我将针对大黄鱼产业育苗、养殖、加工、流通、管理、服务等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根据质量安全、环保、优质、节能、高效等要求,为将大黄鱼产业建成独具我国特色的精品产业贡献力量,并希望有关部门能通过大规模增殖放流等保护措施,尽快把我国大黄鱼野生种群恢复到能维持年均12万吨捕捞量的资源量。”  □周思颖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