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探秘 >

蕉城西乡两通清代乡征碑初考

2022-01-01 09:26:00 三都澳侨报

蕉城区目前发现两块关于清代乡征的碑刻,一在洋中镇,一在石后乡,二者关联密切。

在蕉城区洋中镇东山村村头,有一座县级文保东山圣母宫,其大门口南侧,立着一通清乾隆年间的功德碑。旧时,这里是西乡一带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可见古人对立碑选址的用心之处。


安仁寺 大梦客 

此碑坐北向南,花岗岩质地,长方形,圆首,碑身基本完整。在当地工作的笔者,多次前往查看,此碑高150厘米,宽50厘米,厚12厘米。正面阴刻汉字楷书,纵书6行,共95字。不知何时,碑身与底座分离,圣母宫门口修水泥路时,碑身底部被水泥路面覆盖,底部有一行字无法识别。底座在碑的前面,被信众用作香炉使用。2021年9月,在区文化馆馆长钟荣富呼吁下,东山村立即组织人员,敲掉周边水泥,碑身归座。由碑文可知,这是讲述清乾隆年间知县杨德仁功德的一通碑。碑文如下:

县主杨讳德仁,甲戌科进士,广东嘉应州人也。到任乡征,免民供给,批示遵行沿今,历任大恩主太老爷乡征俱免民间供给。民沾其实,而歌曰:贤候莅宁,裕美厥清。免我供给,解囊乡征。既全国课,更恤苍生。深仁不朽,誌石舆情。

安仁首站至此二站

知县何人?

知县杨德仁功德碑,那么杨德仁是何方人物呢?杨德仁,号植亭,广东嘉应州人(今广东梅州市人)。清乾隆五年(1740)庚申科乡试举人,乾隆十九年(1753)甲戌科三甲第二十六名进士。乾隆二十九年(1763),授福建建宁知县,乾隆三十年(1764)至三十三年(1767)任宁德知县。任职三年,捐献俸禄修缮扩建莲峰书院、邑学宫,士民立碑纪德。

到任宁德的第一年,杨德仁就能够体恤苍生,免除了老百姓接待胥役每年下乡乡征时的接待费(一年两次),对此百姓拍手称快,捐资为杨德仁立功德碑,流传后世。

乡征风波

碑文中提及的安仁,即安仁寺,宁德民间流传五大禅林“一龟二凤三支提四漈山五安仁”之一,今位于石后乡光荣村后垄自然村旧宁古公路边。唐大中元年始建,宋、元时期曾三次修葺,清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大雄宝殿,乾隆二十年重建山门(现金刚殿),1983年重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2003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大雄宝殿门口台阶的东侧,也立着一通碑,坐西北向东南,青石质地,碑高169厘米,宽60厘米,厚12厘米,长方形,碑顶弧形。正面阴刻汉字楷书,除“奉宪禁革”四字为横书外,其余皆为纵书,共13行365字。碑文如下:

奉宪禁革

署宁德县正堂加五级纪录五次褚 奉

兵部尚书闽浙总督部堂魁批准 为

积久成害,吁恩给示勒石革除事:本年五月二十二日,据安仁寺僧得安具禀前事,词称:切照历任乡征以来,胥役自带行粮。只缘乾隆四十五年,春征遇雨,胥役到寺寄站,僧等以客礼相待。谁想冬征行粮并不随带,遂以此成例。僧等无奈具呈仁侯台阶,随蒙堂谕令,出示禁革在案。旧七月,欣逢制宪大人照临,僧等以积久成害等事呈叩。奉批:“胥役藉差滋扰,既经该县给示禁革,胥役等何得始终违抗,仍赴县呈催。如再弊延,呈侯提究。”批后,乡征胥役自带行粮,挨村完纳。此虽上宪之深仁,实荷仁侯之厚德。不已,沥情再叩等情到县。


东山圣母宫 钟荣富 摄

据此,除批示外,合行示禁。为此,示仰乡征各胥役、地保人等知悉:尔等递年遇乡征之时,务须自带行粮前往办公,毋许籍端勒索,仍令该役挨到各村完纳粮米;并胥役住宿之所,毋庸粘累。自示之后,倘有胥役人等胆敢故违滋扰,许该寺僧指名具禀赴县,以凭究处,决不宽贷,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嘉庆二年六月 日吉旦立

就在杨德仁离任后不久的乾隆四十五年,春征工作如期而至,连绵细雨,给胥役催征带来不小的麻烦,于是这些公差来到西乡一带的时候,为了避雨,特地到安仁寺寄站,僧人出于礼节,予以饭菜接待。这些胥役尝到甜头,此后每逢乡征,都来安仁寺揩油,日久成俗。每年的两次乡征,每次一来就有十几个公差,而且连吃十几天,不料这一吃就是十八年!僧人不堪其扰,可又敢怒不敢言。到了嘉庆初年,他们终于按捺不住怒火,一纸诉状递到宁德知县禇公案头。这位知县一定知道当年杨知县免征的决定,当即判令禁止,仅是禁止,没有责令胥役补交伙食费,僧人表示不服。七月间,又借闽浙总督下乡之机,跑去上访,总督也批示禁止。为防止胥役再次骚扰,和尚再次具情呈请,禇知县作出判词,才有了这块奉宪禁革碑。

碑文中所提到的“闽浙总督部堂”为魁伦,姓完颜,满洲正黄旗人,副将军查弼纳之孙。初袭世职,历官四川建昌镇总兵,福州将军,闽浙总督,署吏部尚书。而宁德县正堂禇知县,笔者查阅民国《宁德县志》“职官”无此人,不知何故缺失,有待地方人士作进一步挖掘。

税收与乡征

清代税收制度沿袭明代的传统,设立田赋、矿税、盐课、茶税及各种工商杂税。同时,在雍正时期又推行了“摊丁入亩”。在标榜“轻徭薄赋”的同时,清政府以各种强制手段增加传统的田赋、矿税、盐课、茶税及各种工商杂税,甚至采用借税、厘金、义谷等手段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每年会在春、秋两季派出胥役到各乡里催促征收。清代诗人朱煌感叹乡征,留下了诗句:“短亭去去长亭到,红帽呵呵黑帽喧。”

清代地方州县等衙门内供驱使奔走之差役隶卒人等,统称衙役。具体又有内班与外班之分,都是招募自民间市井,属于职役性质之义务职,胥役即是市井中招募而来的。碑中警告以后乡征的胥役,不允许他们在此地耍无赖,革除胥役在此休息的惯例。减轻僧人的负担,还安仁寺清净之地。


知县杨德仁功德碑(后) 钟荣富摄

这些衙役有的父子相承、世代执役;有的临时调集,事毕还复为民。尤其外班中之皂班、快班及粮差等衙役,大都来自市井,世代相承执役,多有无赖之徒,往往倚仗官衙之势,巴结上官,并与劣幕、恶吏等联为一气,敲诈勒索,侵害平民,为恶乡里,被时人称作“衙蠹”,实为清代地方吏治一大弊害。

这两通碑刻不仅记载了一段古代宁德县的“工作实绩”,也是研究宁德县税收历史的重要素材,同时不啻为研究政府官员为民办实事的可贵案例。  □林灿鑫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