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影像 >

今夏 来这个渔村 且听风吟

2022-06-22 12:39:47 三都澳侨报

淡淡的腥,淡淡的咸,是渔村的气息。没有高级的海景房,只有错落有致的白墙青瓦,如波浪一般起起伏伏。这个需要花费一天时间走完的渔村,就是金蛇头村。

住在金蛇头村

在东湖入海口的水面上,细长的石条深扎水底以作金蛇头人世代居所的结构支撑。这样一家挨着一家的水上老屋,形成的建筑群落风貌是独有的景观,充满着山海蕉城特有的生活气息。


远处海涛阵阵悦心房,依着村庄,望着大海,漫步柏油路上,海风吹过耳边,吹进金蛇头的每一条羊肠小道。


沿着风吹来的方向,一辆列车驶过,东湖塘金马海堤上,恋人席堤而坐,绵绵细语,匆忙过路的行人步伐轻快,下海归来的渔人脸上藏不住丰收的喜悦。骑着单车出逃城市,仿佛在金蛇头就能逃成天涯海角的样子。




大海的孩子

渔村,离不开大海、渔船、渔网,更离不开勤劳、朴实、勇敢的渔民。这里的人大部分姓何,或许是因为金蛇头村民对海的敬畏,他们与海的故事从不间断。何安舜、刘妹兰是何家普普通通的一对夫妻,他们习惯了海水的味道,出海、捕鱼、晒网,年复一年。以渔为生,自然也成了他们世代相传的职业。


何安舜说他从13岁就跟随父亲下海捕鱼,长大后继承了这个手艺。也许是常年亲近大海的缘故,他不仅直爽开朗,在他眼里更能读出被大海磨炼出的那一股坚毅。


海上的人扬帆出航,岸边的亲人枕着涛声,在潮起潮落中等待。刘妹兰说,从嫁到何家的那一刻起,她就也成了大海的孩子。“我看到他们身上总是有一股向上的生命力和对生活质朴的热爱。”




光阴的故事

金蛇头村有很多隐藏“暗号”。万家渔火亮起时是暗号,来自东湖塘金马海堤的一股清风是暗号,重建后九孔水闸的活水倾泻而入三都澳也是暗号。


历经几代人风风雨雨的水闸与海堤是这个渔村的一座历史丰碑。故事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宁德县各行各业推行“大跃进”,东湖塘围垦工程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1958年,正式成立了东湖塘围垦工程指挥部,地址就在金蛇头。


据史料记载,当时全县动员了三千多名工人,经三年奋战,建成了半条多的金马大堤和二十五孔水闸枢纽工程。后因宁德发生严重粮荒,工程难以为继,被迫下马。1964年,为安置归回祖国怀抱的华侨,围垦工程续建,于1965年真正完成堵港截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海水的侵蚀,水闸原设计防洪标准不符合现行规范要求。于是,宁德市启动了东湖塘二十五孔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将原25孔改造为9孔,建成了一座以防洪、排涝及挡潮为主,兼具城市景观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闸,工程于2019年完工。


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曾经的一片汪洋如今已是充满现代气息的海滨新城。俯瞰金蛇头,九孔水闸流淌的是光阴的故事,它见证了多少岁月沧桑,感受了多少日出日落,仍默默地守护着宁德城。




金湖路78号

金湖路78号,是被人遗忘了的宁德县东湖水产购销站。长满青苔的“宁德县”仿佛将时间又拉回上个世纪,也许,蕉城渔市昔日繁华的秘密就藏在这里。


野草已覆盖购销站的大门。10余框水泥造的鱼池,清晰可见的断壁残垣,依稀勾勒出了过去渔人的生产生活画面。


石墙缝隙中长出的绿草,墙面上的“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还有毛泽东笔下的“艰苦朴素”,在这里,时间好像比城市慢了一些,古老厂房上时光的痕迹,好像也比老城区刻画得更深一些。


一只不知年龄的猫闯进视线,它应该是这里的常客,又或许是与这里的一砖一瓦彼此守护着。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打破了我们的对视,一回眸,它便消失在长满青藤的老屋顶。


在厂房的平台上,听闸门哗哗流水声,感受海风划过脸颊,这座孤独的废旧购销站,就像金蛇头的一本历史书籍,风把它吹向哪页,我们就读哪一页。




发展的金蛇头村

懊恼为什么会如此轻易爱上金蛇头的白天,原来,更惊艳的是它的夜。夜幕在声声不息的海鸟声中降临,金蛇头现代人的夜生活开始了。东湖入海沿岸美食餐饮店的霓虹灯点燃了它夜晚的烟火气。


金蛇头村毗邻金马大桥与南岸公园步行栈道,具有天然区位优势,因此集结了以海鲜为主的各类美食,这也带领着村民走向新的致富路。


闪烁的烟火光中,一店家乐呵呵地说:“这里的海鲜都是最新鲜的,每到周末,很多城区的客人都会过来这里吃上一顿便宜又可口的海鲜大餐。”


近年来,金蛇头村在乡村振兴的铿锵步伐下,合理规划海域养殖、积极整治海滩环境,着力发展滨海生态休闲旅游。金蛇头村正在由过去的纯渔业村迈向以渔业、养殖业为主要产业,带动加工业、商贸业、旅游业发展的休闲渔村,实现了多业并举。



追过金蛇头的风,吃过金蛇头的海鲜,才是一个地道的宁德人。眼下,金蛇头并不是理想的乌托邦,但是对海的向往,却很适合在这里释放。




今年夏天,就来金蛇头吧,卸下烦恼,且听风吟就好。  □ 阮传龙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