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探秘 >

时光倒流 寻访西乡商旅要道上的上坎古村

2022-08-10 10:30:59 三都澳侨报

这是一个曾经有着繁华历史,也即将被人们淡出视野的古村落,西乡洋中·上坎村。其鼎盛年间,大量往来宁德县与古田、屏南的商人财富、货物聚集在此,是旧时宁古路上东来西往的商旅要道。





一代芳华 古韵犹存

远近闻名的洋中光饼、洋中拌粉、薄荷糖、米粉、线面多源自上坎村,在那时就受到商客们的青睐。“叮铃铛!叮铃铛!”那时的上坎村从凌晨一点就开始喧嚣,直到下午三四点,叫卖声,吆喝声不断。它也曾商业繁荣,人潮熙攘,五百多年来,为蕉城积淀下了深厚的西乡文化。



从村东往西,长约500米的上坎村古街与上坎溪平行延伸。在村里老人的记忆中,那时候街上客栈林立,饮食店、京果店、药材店招牌繁多,商人们挑着粮食、木材、茶叶等农产品东下宁德县,交易归来的,则挑着鱼货、布匹、日用品等,上坎村就是他们东西往来的休憩落脚处。



“这里有粮站、茶叶站,每天都有大量客人在村里过夜休息,一家饮食店一天没有几百斤大米都不够客人吃。由于出村后路窄,过去的挑担赶路人规矩地将担子挑于同一侧,目的是方便往来行人避让,他们借助拄杖平衡担子重量,或换肩挑,或立地歇息,大家都很规矩。”上坎村85岁的薄荷糖第二代传承人冯求良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过去这里的繁华市井。



蕉城区洋中镇上坎村(原名象坎村)位于蕉城区西部、洋中镇东侧,明代由洋中镇莒溪村迁来。走过石桥,进入上坎村,行走其间,幽然静谧之风扑面而来,村子碧水西流,林木飒然,“门迎凤翅烟霞隐,背倚牛胸风景间”讲的便是此般境地。站在街中央,依稀听到店小二遥遥招呼的热闹声响,古韵犹存的残垣遗迹更似一双温柔手抚平了风尘仆仆而来躁动的心绪。



明代建筑 康元帅宫

上坎村东面村口的蕉城区文物点康元帅宫是上坎村人的精神领地。其坐西北向东南,由大门、天井、正殿等组成。正殿面阔3间,进深7柱,抬梁穿斗式土木结构,悬山顶,上置藻井,建筑高度6.3米。宫内供奉着东岳大帝麾下的泰山英烈康、温二大元帅,称康泰山、温泰山。在四百余年的香火飘逸中,不知承载了多少上坎人和往来贾客的祈愿。



康、温元帅是当地(暘晡境)土主。相传,上坎村原住民为求安祈福、趋邪避瘟,到浙江某地烟请康、温元帅到村供奉,敬为镇村之神,香火绵延至今。



上坎村康元帅宫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已被列为明代建筑。“康元帅宫为蕉城区目前少有的,基本完整存留下来的明代木构建筑,十分珍贵,下一步将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保护。”蕉城区文化馆馆长钟荣富仔细端详着康元帅宫的一柱一瓦,他介绍道,康元帅宫古朴的建筑风格有着典型的明代建筑特征。首先屋瓦面的坡度明显大于后期建筑,这是因为早期西乡寒冷,屋面多积雪,古人为了减少积雪对建筑承重的影响,故将屋瓦面设计成倾斜度更大的人字坡。其次,整座建筑物的高度明显低于当地清代同类型建筑;建筑物内部的斗拱硕大简洁又古朴,除了斗拱外,没有任何繁缛的木刻装饰;正殿立柱覆盘式柱础基本都完整保存下来,更难能可贵的是,大殿依然保存着原始的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收小,中部大)。这些留存下来的建筑特征,与当地明代建筑的特征非常吻合。



正午的阳光透过屋檐,照进这座神圣威严的康元帅宫,宫内古树鸟鸣啾啾,宫外天青云白。踏出大门回头望去,只见这座历经风霜的古建筑沐浴阳光中,宁静美好。





悠悠上坎 地灵人杰

悠悠上坎,地灵人杰。冯氏上坎人,古有贡元、贡生、文庠、武庠之英杰,近代有美国维奇托州大学、美国尤金州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中科院教授、清华大学等英才。民国时期,将毕生奉献于教育事业的冯邦彦先生便来自上坎。



冯邦彦故居依山傍水,由土墙、青石、黛瓦营建而成,保存较为完整。“和气致祥”的门匾依然镶嵌在大门上,精雕细刻的垂花柱、雀替、灰塑依旧散发着古香古色的艺术韵味。整座建筑凝聚了人气、生气、和气、秀气、烟火气与读书登第的书香意气。



1909年,冯邦彦出生于宁德县洋中上坎村,1929年上海大学毕业后,留美获美国维奇托州大学硕士学位。1942年,冯邦彦前往苏北解放区的江淮大学任教,为发展解放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国共合作时期,冯邦彦回到福建为我省教育领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先后任福建省教育厅教育科科长、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1972年退休。改革开放后,冯邦彦还积极主动参加了有关英美教育资料的翻译工作,编译文章20余篇,撰写资料数十万字,为繁荣教育事业贡献着余热。



2011年,其三子冯平平是这样评价父亲的,“促经济放眼世界 求真理无畏探索 重教育百年树人 兴文化造福千秋”。冯邦彦毕生献身于教育事业、忠于教师职守,关心培养年轻一代,不仅为我省培养了大批教育工作者,其后代更是在美国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府发光发热。



古窑遗址 述说过往

在上坎村的西面,有一座古窑遗址,这是上坎村旧时生产生活的标志之一。与元帅宫一般,该古窑被完好保存了下来。走进窑内,窑顶的通风口为这座被烧得黝黑的窑洞带来一束耀眼的光芒,窑壁上还遗留着烧制的瓦片。


村里人说,因村庄周围良田沃土,为制窑提供了先决条件。古窑由这里的祖辈留下,过去,他们辛勤烧制的砖瓦、陶器可供周边地区建筑房屋及生活所需。人间百年,这座斑驳的古窑看着上坎青山秀丽,溪水清淼,看着上坎人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

在上坎村成片稻田绿波里,经过的夏风也多了几分绵柔。流水潺潺,碧水回音,至东向西的溪水在上坎村稍作迂回后向前流汇去。石桥上长者漫步,桥下游鱼穿梭,一派怡适优雅的田园风光在这座古村的一年四季中延续传递。 □ 阮传龙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