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探秘 >

畲山话茶事(上)

2022-08-12 08:41:53 三都澳侨报

畲族人历史上被称为“山哈”,意是住在山里的人。据有关文献记载,早在公元七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百姓就开始迁程来闽东山区繁衍生息,过着山里农耕生活。其往往居无定所,四处迁徒,而且多散居在峰峦叠障的深山老林之中,处在那种艰难而闭塞的自然环境下,因其生产和生活的需求,才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形成具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民风茶情,在各民族茶文化中独树一帜。

畲族茶史溯源应在陆羽《茶经》问世以前。《茶经》问世于唐·建中元年(780),而根据浙江景宁畲族调查记载:“唐·永泰二年丙午(766),即有雷姓畲民从福建的福州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南坑迁往浙江处州青田县一带山区,砍伐山林,开垦田园。”种植茶树,已有一千两百多年历史。闽东福安(坦洋工夫茶的产地)县志也载:这里在唐代就开始种茶,并有“比屋皆饮”之风。在一千多年前的福建长汀宣城畲族聚居点的上畲、中畲、下畲等村,就有“上畲上畲,无水煎茶”的民谚。可见在一千多年以前茶就与畲族人民结下不解之缘,形成畲山无处不种茶、畲民无时不喝茶的习俗。

一、种植畲茶

茶是畲族地区的主要土特产品之一,畲族百姓从祖宗开基起就有了种茶产业,这与其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他们所处之地多在山地、丘陵、盆谷之间,这里有古树参天的山峦和终年缭绕的云雾,还有酸岩风化后含酸度较高的土壤,都比较适合茶树成长,白天温差大,光合作用强,夜晚气温低,植物消耗少,茶叶里积累的有机质就自然多。再加上高山雨水充沛,夜晚薄薄的云雾笼着,早晨和风把夜雾揭去,又经过阳光辐射,制造绿叶,如此多次循环,才能种植出好的茶树。

畲山茶树传统品种中,有一种号称“猪母石绿”的茶,其生长在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的畲族小村中。畲山茶树长绿不衰,抑或九冬十月开霜积雾,其本色依然不改,另一方面畲家人用茶树来保水保土,保护生态平衡。茶山上的茶园中均有横沟和纵沟,头尾皆建立防护林带。在畲山常见到岭上是茶,岭下也是茶,村前是茶,厝后也是茶,茫茫的茶树装点起畲家的繁荣与安逸。这种“依山结庐,栽茶为邻”的景象在畲族村竟是一个普遍现象。畲族有句“园里无茶不成寮,山上无茶不成树”谚语,正体现畲家人茶一体,人化自然,人茶统存的风格秉性。

二、采摘畲茶

时令到了“惊蛰”,一阵阵春雷打破了畲山的宁静,气温回升,万物苏醒。

经过严冬濡沫的茶树悄悄地萌出米粒大的芽头。春阳平添了它的魅力。茶芽在阳光的抚慰和雨露滋润中,爆发出它迅猛的威力。“春分”前后,即可看见一排排的茶树的树冠上冒出一个个毛茸茸的新梢来。

“摘茶啦!摘茶啦!”清晨,畲族村姑阿嫂在缥缈的山雾还未散尽、太阳还未露脸时,便三五成群地上山了。她们身穿黑衣墨裙,头戴精致斗笠,肩挑竹篮,或背挎扁蛋形的茶篓晃动在茫茫的茶海中。她们在茶园里拨动着灵巧的双手,来去像穿梭,上下像鸡啄米,左拽右闪,快速地撷取一枚枚芽梢。那绿油油、湿润润的嫩茶芽总给大家带来一箩箩幸福的歌。在歌声中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情:“春风吹暖清明日,四方姐妹来山顶。不要区分你我她,采茶下山一家人。”

畲家风俗是妇女与男人同样担任山间的各种劳作,工作较为辛劳,一旦走到茶山中,不免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畲族男女到了茶埂田园山间,就好像精神得到解放,情不自禁地对起畲歌。他们一边忙着采茶,一面不停地唱着山歌,把自己的整个精神寄托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毫不拘束通过山歌表达出来。唱出来的歌往往与茶分不开,如“春茶泛绿满山香,唱首歌儿扔过岗,歌儿扔进郎篓内,紧紧催郎唱来还。”“人随春色到畲山,茶歌重重迭透天,有歌唱出无歌转,打尽娘子脚手酸。”这便是畲家男女在野外采茶劳动中,即茶生歌的表达方式。

在采摘上,畲家讲究五不采(不采粗老叶、不采鱼鳞叶、不采幼芽梢、不采花蕾、不采梗蒂)。还有“头茶粗(采),二茶幼(采),三茶养(不采)”的说法,即采春茶和夏茶,秋茶不采。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茶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自然保护的思想。

三、制作畲茶

畲族的百姓在制茶工艺上,都是采用比较原始的制茶方法,制作简单,基本按照杀青、揉茶、焙茶三道工序进行,几乎家家户户都可加工生产。有的先是用手或脚在笸箩或木框内搓揉茶青,经过几个回合的成块,使茶汁溢出叶表,紧缩成条状,而后抖松,借日光晒干。若是自家饮用的,则放到铁镬炒干,称为炒绿。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畲族人不仅可加工红茶、金观音和铁观音之类的茶叶,也拥有当代现代化产业的茶生产工艺。

四、销售畲茶

畲家茶叶源于唐,兴于宋、元时期,到明、清较盛,公元1862—1874年间,在宁德县境内的猴盾畲族村,当时就兴起绿茶生产与销售的热潮。从咸丰到同治年间开始,福建茶贸易处于鼎盛之时,处在山中的畲民也从中感受到发展经济契机,逐渐兴起畲村的茶叶贸易,畲族茶商的足迹也从闽东延伸到福州各地。畲族商人雷志波、雷志满、雷成学分别在自己的家乡猴盾村办起雷震昌号、雷泰盛号和雷成学号茶庄。鼎盛时,雷震昌号又扩分为灿记与庆记茶庄;雷泰盛号扩分为满记与祥记茶庄。此外,宁德的际头畲族村也办起雷佛保茶庄,中前畲族村办起了雷德庚茶庄,吸引周边的霍童、七都、穆阳、甘棠等乡镇的畲汉茶农,把茶叶输送到此地收购。据统计每年约有200吨干毛茶从猴盾村运送到八都岚尾港下水输运,集中到三都澳再出口各地。茶市旺季,仅从猴盾村输出的茶叶一年就达4000余担。

五、治病畲茶

畲族世居偏僻山区,时常缺医少药。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青,得茶而解之。”之说,畲家人就把茶当为家中常备用药,不花钱、不请医,通过临床实践,独创出许多用茶治病的良方,比较典型的有:用茶预防四时风寒感冒;用茶泡姜,以治痢疾;用茶泡糖,以和肠胃;用茶拌鸡蛋煎炖,以平肝壮肾;用茶与银器、大米、小麦、黄豆、稻秆、灯芯等“七宝”煎汤服,以去受惊等种种偏方。畲族的茶谚就有“茶是青山灵芝草”“天光一碗茶,药店无交家。”

六、畲茶风俗

1、待客茶

畲族人民爱茶,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生活的调味品,也是他们风俗习惯的某种体现。他们自己种茶、采茶、制茶,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茶风俗。

畲族凡是酒宴,皆先饮茶,然后喝酒。逢年过节也离不开茶。大年初一,全家人团聚饮糖茶,然后开饭。

在一个院子里,若住几家人,就要按户泡几盘糖茶,分别送到各户进行相互祝贺。正月头一次“出行”归来,要喝“出行茶”,正月初五开年驾,大扫除完毕也要喝糖茶。有意让小孩们说:“甜割来!甜割来!”借用“甜”的谐音“田”,预祝田园大熟、五谷丰登。

畲家茶的饮用有自己的一套规矩。在农村素来有“客来敬茶”的礼节,也是畲家人日常生活中交往的礼仪形式。畲族人在留客就餐时,先要供上一杯茶,然后再开饭。其泡茶还挺有讲究,不泡“单身茶”,即茶的杯数要多于客人,太满则欠雅,太浅情未到。有意请客喝茶,必须用沸腾的水将茶叶泡开,让茶叶沉落杯底,溢出香味,否则茶叶浮在杯面,就有对客人不礼貌之嫌。

畲族人接待客人,一杯热茶是头一道待客的见面礼,而头杯茶要先敬远方来的客人与长辈。畲族主妇不仅热情好客,而且还都有一个“人客落寮便泡茶”的习惯,有时遇到从远方来客或是未曾谋面的外人,有事到畲家,她们都会笑脸相迎,打招呼,彬彬有礼地双手捧上热茶敬献给客人。更为细心者,还拿出卤菜、花生、豆子供客人下茶。

在平常朋友交际中,畲族还有把头春茶或秋露茶采下制成佳茗,作为珍贵礼品送给亲友的习惯。

2、婚姻茶

上古,畲族人们曾把茶与稻、麦、豆、麻等五种东西列为“五谷”,人们把茶叶看作比粮食还重要。因此,未婚少女出门做客,就有不能轻易地喝了人家茶水的规矩。少女如果喝了人家的茶,就有中意给这一家子人做媳妇的意思。

茶之所以被婚嫁男女所青睐,是因为古人认为“茶树为常青树,是至性不移之物。”明代大藏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卷四十六中所说“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 故直到今天,畲家女子订婚,还称之“下茶”或“领人茶信了”。

(1)新娘茶

婚茶又称“新娘茶”,畲族姑娘出嫁,上轿前要用茶叶拌米谷放在托盘中,边唱哭嫁歌,边向厅前撒茶、米,意思是出嫁前为娘家播下茶种、谷种,将来能添丁发财之意。待姑娘花轿出门时,还用一碗茶和米撒向轿顶,以祝福一路平安。

当花轿到夫家时,再由新郎的姑母端上放着两杯茶水的托盘,往轿里晃一晃,新娘就可下轿,这时伴娘妈和送嫁嫂将其娘家随带的装有红枣、花生、桂圆和豆子的“茶泡”抛撒向人群,让观看新娘的人们分享。

“男女十八、廿二(岁),好像春茶正开市。”上古,再困难的畲族人家,畲族人在女儿出嫁的嫁妆中都少不了茶具。新婚之夜,新娘就捧着从娘家带来的红色油漆樟木八角茶盘,雪白的瓷茶盅,银制的茶匙,在手提锡制茶壶的送嫁嫂陪同下,向前来道喜的人们走来了。送嫁嫂代表新娘唱道:

喜迎亲,一盅香茶一颗心,一盅香荼一首歌,盅盅香茶敬亲人。

众人和道:

喜事多,今夜迎亲唱赞歌,赞好奖给酥“茶泡”,赞孬的人无茶喝。

畲村德高望重的长佬,带头接过新娘盘中的“头盅茶”,随手搅了一下盅中的银匙,沉淀在盅底的冰糖立刻溶化了,往嘴里呷了一口赞道——

脚踏楼门八字开,六亲庆贺进房来,一来添丁二添喜,添丁添喜发大财。

接着送嫁嫂又给每位喝冰糖茶的人献上一份“茶泡”。那甜蜜的香茶,爆熟了的“茶泡”,香脆可口。每人喝光茶水后,将与新娘见面的小红包投入盅底。

在畲族婚宴上,新娘的头一盅茶则要先献给舅公,俗称九节茶。舅公喝完这一盅茶后,压盅的红包要有九节薯郎那么长,即是现金要逢九,如九元、十九元、二十九元。这里包含着舅公给新娘的头一次见面礼。新娘将各人的见面红包收入储存起来,留待日后生仔时,打银镯或银项链给孩子戴,以保健康长寿,俗称“百家银”。

(2)宝塔茶

畲族“宝塔茶”是福建畲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婚嫁习俗,这一婚嫁礼仪习俗将茶礼提炼、升华到一种独特的境界,成为畲族风情活动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民族习俗活动之一。

畲族青年男女于结婚的前两天,男方必须挑选一位精明能干、能歌善舞的男子,当“亲家伯”或称“迎亲伯”,全权代表男方,挑上猪肉、禽蛋等聘礼,前往女家接亲。女家见“亲家伯”来,立即开大门鸣炮迎接,“亲家嫂”则搬一张板凳放在厅堂的左首让他入座:“亲家伯”要懂得谦让,把板凳挪到右边就座。接着,“亲家嫂”向他敬烟,但这时“亲家伯”要拿出自己的烟,先敬“亲家嫂”及在场的人们,否则,就会被视为无礼,便点着鞭炮扔到他脚边,轰他,烧他的衣裤,取笑他。

“亲家嫂”向“亲家伯”敬“宝塔茶”时,通常还有一段对歌习俗。例如,当“亲家嫂”端出“宝塔茶”时,就会唱道:“茶是好茶,我说大哥呀,茶是小姑子亲手采的,就等这一天来临好敬客。一碗一碗垒起,一天一天盼啊,日子都已垒成塔。人是佳人,小姑子要出阁,就请大哥你喝下这一碗碗茶。” 此时,“亲家伯”也以歌回应:“茶是好茶,我说大嫂呀,这茶是我家小弟亲手帮着做的,正配大嫂的好手艺。这一碗碗呀,情浓于茶。人是俊郎,小弟今天迎娶佳人,我说大嫂呀,一碗一碗拆下喝了,好日子还得从头来。”

有时“亲家嫂”向“亲家伯”敬“宝塔茶”时,唱的是:“迎新花轿进娘家,大男细女笑哈哈;树梢橄榄果未黄,先敬一盘‘宝塔茶’。”唱罢即给“亲家伯”敬茶,但“亲家伯”不能马上用手接第一碗茶,而要先和唱一段:“端凳郎坐真客气,又来泡茶更细腻;清水泡茶甜如蜜,宝塔浓茶长情意。”唱毕才按上述的办法去接“宝塔茶”,并加以分发,且喝完。

3、祭祀畲茶

在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的猴盾村,有个正月初一向祖宗“讲茶”的民俗礼尚。“讲茶”时由族长、家长或长辈给每位祖牌放置一盅杯,而后膜拜,按仪式捧茶、举茶、献茶,其一举一动都得依格而行。

每到畲族人民祭祖的日子,每年的正月十五,畲民会准备茶酒三牲等祭品放至宗祠的祭案上。在去宗祠祭祖前,畲民会用泡好的茶水洗手洗脚,俗称洗秽(畲语)。洗完后还要远远地倒到村口,供路人踩踏,称之为踩秽(畲语)。据说可以消除一年的病魔伤痛晦气。洗秽完毕后,才能到宗祠去祭祖。

祭祖开始,先放神铳三响,百子炮连声,锣鼓喧天,并由族长给祖先敬酒、敬茶,带领族中老小磕头叩拜,叩拜时还会用畲语唱 《高皇歌》。这种祭祀祖先的方式是畲族百姓传承至今的习俗。  □ 翁太奇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