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宁德 >

黄金周宁德丨水墨氲氲,氲一纸烟荷苒苒

2022-10-04 13:35:00 宁德网

十月的蕉城,秋色宜人。人行道两旁不同的植物丛中,闪缀着这个季节色彩的沉淀,青的、褐的、红的、紫的、黄的,衔华佩实,一片斑斓。我应邀前往蕉城区北澳路泰禾红树林s-12号观看陈必聪水墨画作品展。这个地处闹市的莲都美术馆,去年也是这个季节看过一次画展来过,转眼,又是一个金秋。

上午十点正式开展,因临时有事,我延误了几分钟,等我到达展览馆的时候,展厅外人头攒动,而厅内已是宾客满庭了。此次展览只展出近四十幅陈必聪的水墨绘画作品。作品以横、竖幅长框纸本水墨作品居多,也有一些是80厘米左右见方的画作。

在宁德书画圈,陈必聪的作品一直有“水墨荷”标签之誉,他的画,云水云叶,粉卷粉舒,秀姿顺成。这次画展除了展示陈必聪早期一些水墨人体作品外,大多作品表现的都是这一清晰、俊逸的主题。加上这些年孜孜不倦地努力和对绘画的研摩创新,这次作品不管在形式还是在风格、技法上,都较为完整地集萃了陈必聪为这一主题呈现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要素。

我不知到别人看画展是什么样的一种情状和心态,于我来说,对于综合性的画展,我不会一一看去,而是有选择性地看。遇上自己可心的作品,眼神会为之一亮。我会流连于作品前细细观摩,感受作品让我动心所在;而对于那些具有“个性主页”的画展,我则是不放过每幅作品,细细看来,品咂其中的个性韵味、表现手法、构图意境,甚至是画者的良苦用意。不过,我不太懂画,很多时候也只是凑个热闹,看个俗常趣味,说不好其中更具深层的画味来。

陈必聪的“水墨荷”就属于个性十足、新意盎然的绘画。他的作品整体画面构图清新、洁雅,犹落纸云烟。或布笔,或题染,或留白,疏密有致,虚实得当、燮谐、自然,呈现出现代视觉形式之美。画中的荷花,春芽秋蓬,粉瓣芷蕊,枝叶扶疏,沃润顇枯,色彩分明,层次错落,浓淡相宜;亭亭玉立的、摇曳生姿的、含羞待放的、蓓蕾初绽的、欣然盛放的,负气含灵,风姿楚楚,仪态万方。有的画,偶泊一只蜻蜓和疏疏几笔水草斜影,整个画面的美感、韵味便生动了起来。在必聪的笔下,传统水墨技法的应用娴熟且充满了灵变:勾、皴、擦、染、点各抒功效,各显张力又互为表里,同时他也糅合和借鉴了现代化绘画的原素和理念,历经写生、提炼、感悟、取舍、重构、化合,通过色、墨深浅浓淡的处理,表现出画面光影感的明晦变幻,再通过精工细描、水晕墨染与清润色彩的交织澈映,芙蓉水出一般地构勒出一幅具有古典式清幽玄淡的诗情特质又符合现代视觉审美感受的画面,从而凸显了荷花这个冰凊玉洁特色主体清逸、幽怀的气息和气韵,进一步提升绘画作品隽永的意境和广衍的精神气象。

所述云云,更多的都是停留在陈必聪水墨画在艺术视觉这个层面给我的画境感受。不过,我对陈必聪这类作品还有另一层面的读解,那就是陈必聪水墨画的笔墨选择与精神指向,换句话说,就是陈必聪水墨画所蕴含的思维视觉与文化张力。

我学的是文学艺术,所知肤浅,对绘画艺术更是个门外人。我欣赏绘画艺术,很多时候是被 “本位”所囿,总爱将其转换成文学思维视觉,从欣赏文学的维度去加以解读。比如,我把画看成是一首诗,一首充满意境美的诗。这似乎没什么不妥,因为文化范畴内不同形式的艺术之间彼此都有通汇的地方。绘画和诗在美学本质上都有一样的审美客体,都一样存在着物境、情境、意境的奥妙之处,虽然表现的方式不同,但最终缘于形象,又超于形象这个艺术境界的实质都一样。

所以,我看陈必聪的水墨画,浑然入诗境一般,有一种恍兮惚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感觉。陈必聪的水墨画表现的是一种对直觉和瞬间的感悟,他在描绘主体物之本真的同时,跳过线条和色彩的阑槛,通过水墨晕染的雾化效果绘造出一种出有入无、虚幻空衍的意象和境界,让整个画感的诗意如白云出岫,意出象外,而留在画面上让人遐想的空间也愈发变得深邃无限了起来。

恍惚中,我隐约记得清代画家方士庶在他的《天慵庵随笔》中谈画时有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造化自然的山川草木,是实境,而以手运心的造境,为虚境。虚而为实,就在笔墨的有无间。想一想,陈必聪水墨画所营造出的一种灵奇诗境,正与大师这句话的意旨妙合。

何为自出机轴?何为自成一格?我想,这大概就是陈必聪水墨画的绘画表现语言和艺术风格在实践创作过程中不断自新的一种追求吧。

绘画形式的创新固然重要,但唯有在价值层面上进行全新维度的开拓,才能真正创作出自己独特的具有生命力价值的作品来。在这一点上,陈必聪熟谙其理。他避开画圈内画风的同质化,选择宁静典雅、出尘脱俗的荷花作为自己描绘的主体,以水墨的形式再现荷花卓尔不群的风韵。为了体现这一点,突出作品对象特质的审美特征,使作品艺术更具产生共鸣的引擎,他在他下金贝的“听荷山房”种下了百来盆不同品种和花色的荷花,精至管理,悉心呵护,风雨不误。对每盆花每个时间段、不同季节成长过程他都认真观察,照相编册,记录成档。风中之荷、雨中之荷、春之新荷、夏之盛荷、秋之老荷、冬之残荷,通过与荷花近距离的对视和心灵对话,去发现人们习焉不察的细节,一边赏味,一边甄别,一面思考,一面吸收,默契神会,汲取营养,从而绘染出人人心中有,可能人人笔下无,同时在视觉上又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来。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求艺态度,正是这种执着和认真、积极探索、不断学习积累的精神,为他绘画创作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些年,陈必聪画笔不辍,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创作热情。唯美的绘画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水墨绘画技艺不断扎实,其质朴的画风也日臻完善。他的水墨作品在绘画圈凡响不俗,得到业内人士的交口赞誉,也得到社会方面的普遍认可。去年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闻讯造访过陈必聪的“听荷山房”,彼此相得甚欢。他对陈必聪的水墨画艺术风格赞赏有加,对陈必聪在绘画艺术上的精神追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说到这里,我顺手为陈必聪作几笔不带赘余的介绍:陈必聪,男,福鼎秦屿人。高中时期就读于宁德职业中专美术专业,1991年考入福建师大美术系,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现任教于宁德师范学院艺术系,从事美术教学,副教授职称;中国水墨画研究会理事;福建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说不带赘余,其实基本是无赘余可带。没有华而不实的头衔,没有虚头巴脑的职务,更没有耀眼迷离的光环,就这么简实无杂,本分人一个。

是的,在我的印象里,陈必聪不是个爱张扬的人。踏实做人,低调行事,潜心作画是他为人处世一直遵循的本则。他不太热衷场面和酬酢,恬淡虚无,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隐”进他的“听荷山房”,对世俗社会、对艺术世界做拉开距离的观察、阅读、思考,挥毫泼墨,甘之如饴地与绘画为伴,像一个“逸士”,栖身自然,与时空对话,真实地面对自己,沉浸在自己想要表达的生活中。而这,在现在这个相对浮躁,选择多元化的时代,陈必聪这种虚名薄利、自甘寂寞的持守确实可以看成是一种另类之人。

现实社会里,我们不可小觑周身的这类人,这种无名之璞的背后是默默无闻的酝酿和积累,是砥名砺节,其能量、意志和影响都不可低估,他们成就的将是未来。这里,请允许我摘引一段朱以撒先生在他《蒲团之上》的文章里的一段话:“如果一个人对过往的那些人事不那么关注声名,真的会察觉是一些没有名头的人,给予了惊艳。我通常理解为这样的人在寂寞中草草过去,坐着读、写,他们的笔墨是为后来人准备的”。细味这话,我觉得朱以撒先生看人之道机洞澈、通达、睿明,但我怎么都觉得这话像是说给陈必聪这类没有“名头”的人听的。

当然,再返回来,我们从审美是需要距离的这个角度看,与距离睽隔,在时间里沉淀,一方面可以滤掉自己身上的浮躁,平和自己的心态,淡泊自我性情,另一方面则能静悟绘画艺术的灵感,通透形象思维的格局。我想,这也算得上是陈必聪通过艺术人生和人格上的一种自度,成就自己心灵的涅槃吧。

以前我看必聪,脑子里时常会冒出一个问题:百花之中为何独爱荷?后来我读“物我观照”一词有了心照。画家观物是用视觉能力去激活心灵内在的感受,调动内心积极因素,从自然物象的千头万绪中梳理出存在的规律和精神,使自我感受与自然存在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完成心性与自然物象精神的自然对接,从而达到笔墨画面的表现意趣和视觉艺术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如此之洁身自爱的品质,不受环境的污染,冰心一片,不正是陈必聪在艺术之旅苦心观照、追寻和表现的人生意境,而陈必聪在性情上的不偶于世,以气节自矝,恭默守静的自洁,恰恰与之又是一种相如相悦的契合。

记得职高期间,同学们对陈必聪不道姓不叫名,直呼“老牛”。“老牛”,不带任何贬义,只是谐谑,之所以这么呼,完全是因为他性格上耿直的“牛脾气”。他不太注重人情世故,不善梳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看不惯就是看不惯,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自己认为做对的事,不在乎他人说三道四。这种固执到几近偏执,东北话称之“轴”的性格,在别人看来似乎就是性格上的一种短板。但在我看来,在艰难的艺术道路上追求,有如此性格,如此执着、坚持,如此“服重任,行远道,正直而固者”的人,终将会成就一番更大的事业。

不知不觉,我在展厅里踧行了多时。墙上、柱上、梁上的射灯柔和地打在每一幅作品的画面上,映衬出每幅作品的水墨特质交织在光影中所表现出的不同个性效果。灯光中,一幅水墨画上“盛世荷风香满堂”的墨字标题宛然照眼,它和画面上舒放的荷花、叠秀的浮叶、微倾的水草交相辉映。抬眼望去,偌大的展厅,一朵朵清韵的水墨荷花仿佛临风而动,香气袭袭。此时,置身展厅,犹人在池塘,荷拥景从,真叫人歆嗅、冥化,幻境不已,飘飘漾漾……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面对苏东坡当年的景语,我会心一笑:一年好景,橙黄橘绿时是,莲红荷粉时谁又能说不是。如若当年苏公看过这般画展,也许这景语里就没“橙黄橘绿”什么事了。

确实,人在画中应景不过这样。好的画不仅仅是一种平面精美画境的展示,更是一种立体的、让人透过其中感受到一种穿透力的思维意境默契,有一种心灵烫贴的共振。

至此,我谨借这幅画标题的寓意,顺祝时祺。惟愿陈必聪在对水墨画至情一往的艺术道路上努力前行,不负耕耘,花开有期,馨香逸远。

2022年10月3日写于东湖湖畔

陈必聪水墨画作品欣赏(部分)

来源:小迅老哥儿枕湖闲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