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最美地名|王致纯:“官井洋”考源

2022-11-04 09:22:01 三都澳侨报

古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海之能容,在于汪汪大洋。宁德境内的三都澳,背负丹丘山峰之秀,脉分两支,蜿蜒百里,至城澳、东冲二半岛时,就像伸长两肢巨臂般拥抱状,形成这一“口小腹大”的天然内海湾。湾内的官井洋如超大的银盆,承纳百川,产出海鲜。

官井洋之名起于何时,《宁德县志》只说:“洋底有井,波涛易作,又号三江口”。此一说法未免过于简略。近来,笔者受闽东地区考古发现史前文明遗址的启发,欲从历史和文化视角,对“官井洋”名称之由来做些探究。

官井洋,作为专用名词,是指特定的海域。洋是谓语,水大为洋。主语官井,而“官”字,在旧《辞海》中,官与公为同义词。如民间对父母的财产,就几房儿媳妇而言,叫“官中的”。围棋中的术语“官子”,是棋手双方公共子位。宁德方言中的儿媳妇把“公爹”叫官”。这一古老称呼,今农村仍在沿用。

这里的“井”,源于《易经》的井卦,它与从前的道教圣地霍童山有着直接关系。霍童,原名霍山,道教称“霍林洞天”。唐天宝六年(公元 747 年),玄宗皇帝敕封“霍童洞天”。北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卷廿七载:“第一洞天,福建宁德霍童山,霍林上玄洞天”。古代,道士修炼,崇尚自然环境。宁德拥有“海滨乐土,川源之会”美誉,鹫峰山脉在宁(德)、古(田)、屏(南)三县交界处转脉成霍山,分左右两支,左支趋罗源,经上天湖(虎贝)、下天湖(洋中),于巽位入海,众水归于形家所称“水汇”者三都澳。按伏羲八卦方位,巽西南为入,坎正西为水。水入西南,汇聚正西。巽下坎上,组成井卦。以卦为名,冠上“官”字,则名官井。为什么要加上“官”字呢?《道藏》记载的“霍山图”山脉围成的方形,称“赤城”。北与屏南鸳鸯溪同源,西与古田玉田接壤,东北同太姥山毗邻,东南面海,南至罗源霍口,涵盖大半个闽东。霍林洞天居于山上高位,霍童盆地称“霍童井”,形家曰“前堂”。水汇者三都澳为外井,形家曰“中堂”。但外井为众汇之处,故以“官井”为名至实归。

“井”在古代,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从实用演绎成一种文化现象。在素有中华文化源头之称的《易经》里,圣人观象设卦,画八卦以代表东、西、南、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个方向,又以阴阳消长变化规律,化成八八六十四卦时“井卦”是其一。这些卦既讲物质世界,就有其形象、存在的道理和数限,即以象、理、数构成每一个卦(卦者,挂也)的物理世界。因此,卦里的“井”,不过是一个寓意丰富的文化象征,先贤用在这里作名,是有其重要的历史文化渊源。

就形象而言,这一独特的海域,像口水井,洋在其中。或说这一海湾被山围着,空中鸟瞰,深陷似井。也可以视为海深如井。“序卦传”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意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受困不前时,有似水井,居于低位。其实,闽东人倒很渴望官井洋像恬静、安谧的水井一样,永居下位,供养于人。再说,井,是井框,有围的意思。《孟子·滕文公上》说:“古时的井田法,方一里的田,划分成井字形的九等分,四周的八分是私田,中间是公地可掘井共用”。官井洋的地理与此也有类似之处,即洋在中间,周边为宁德、霞浦、福安、罗源等县市的海域。

从存在道理讲,官井洋已具有水井“汲水养人”的功能。闽东人难道不是喝官井水(海盐)、吃官井鱼长大的吗?“井,立身大地,养而不穷。损之又损而无丧,益之又益而不盈,时时映泉相报无数来者。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愈用愈活,愈引愈清。物须臾不可断水,人须臾不可无井。解物之渴,活人之命,养物济民,井之大德无穷无尽。”

前人对“井德”大加赞颂。上述优点,官井基本也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官井洋养活着一部分闽东人,并默默地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以特有的东海大黄鱼产卵地为例,年捕获量均为其他鱼类之冠。往昔,每年到了“鱼汛期”,就有宁德霞浦、福安、罗源等县沿海居民自发组织“瓜对”前来捕捞,收益甚丰,则有农谚曰:“官井洋,半年粮”。据民国卅一年编纂的《宁德县渔业调查资料》记载:“鱼汛期内,所获黄鱼五六万担”。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官井洋大黄鱼渔场调查报告》中说:“官井洋大黄鱼生产完全是群众性的,每年农历立夏至夏至的四个大潮水,大黄鱼生殖群游进这里来生殖而成为鱼汛”。所以,每到鱼汛期的大潮间四五天,都有数千艘船只闹官井,船儿繁忙地交织穿梭在海面上,桨声、人声和鱼声响成一片,构成“市井”的亮丽风景。

讲数限,官井洋的海域面积714平方公里,内10米以上的等深水域达173平方公里,开发国际航运港口优势,居世界之最,可供开发的深水岸线长约 72 公里(不含岛屿岸线),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荷兰鹿特丹港码头岸线约 38 公里,还长一倍。二三十万吨的巨轮在任何潮位都可随时航行和停泊,并进行全天候作业。此一超大的“井”,其功能又已大大超出普通井的范围了。

“井”的卦理告诫人们,物用不得其过。井过汲而水枯,木过伐而林亡。乱采滥伐,竭泽而渔,肆意破坏生态圈,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官井洋的大黄鱼,曾因历史特殊原因,捕鱼者采取“敲鼓”作业进行毁灭性的大部杀,造成生态失衡,资源枯竭。这一教训,极为深刻。近年来,依靠科技进步,虽取得人工网箱养殖成功,有了大黄鱼,但与天然产物相比,仍有逊色。

再说,这天然大黄鱼的汛期又牵扯到一个与井有关的事情来,即祖国古代天文发明“四象二十八宿”。可作观测日、月和行星运行的坐标参照系,是人类早期“观象播种”的原始产物。按仲夏五月节,太阳在“井宿”,也就是说,太阳运行到达黄经 45度时,大黄鱼从台湾海峡游进官井洋生殖,才有捕获。直到“夏至”过后,太阳运行超过黄经90度,大黄鱼又多数退出官井洋。这是定律,水远不变。

写到这里,还得交代一下对官井洋起名的时间看法。笔者认为,这一命名是同宁德县的前身“感德场”有关。此事应追溯到唐开成年间(公元838-840),先民在白鹤岭下设场制盐,以海水日晒结晶,全是靠天吃饭,且发展到一定规模。这场是个准县级机构,隶属于福州都督府。其名来源于《易经·系辞下传》第一章:“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天地最伟大的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感德,就是要感谢天地化生之德。在同书第七章:“井,德之地也。”前贤从文化视角把“井”放大,用作海洋名,是含有自然祥瑞之意。易经曰:“改邑不改井”。村落有迁移,人口有流动,井仍不变。由此推断,官井洋的名字,起码始于感德场,或更早的隋唐霍童道教鼎盛时期。到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 ),王审知当闽王,析长溪县之宁川与感德场(又名鹤场)合并,升场为县,取前之感德后之宁川各一字为县名,才有宁德,此为后话。  □ 王致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