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历史丰碑|黄垂贵:英魂永驻百丈岩

2022-11-30 09:20:07 三都澳侨报

“百丈岩”,顾名思义岩高百丈,山峭壁陡。在这里曾经发生了一场真实、悲壮且鲜为人知的战斗。而今,百丈岩崖壁上刻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百丈英风”。这是为纪念闽东苏区成立60周年,即1994年,全国人大原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同志,为纪念这段故事亲自题写的。四个大字在风雨洗礼下与崖壁融为一体,眺望着这四个大字,仿佛带我们走进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

1936年冬,九名工农红军战士在此百丈岩顶上,与敌人展开激战,最后弹尽粮绝,纵身一跃,跳下百丈悬崖,全部壮烈牺牲。红军九壮士血染百丈岩发生的时间,比同样悲壮的狼牙山五壮士事件来得更早,悬崖更高,牺牲人数更多。

时间带我们走回那一段事件。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南方八省开始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闽东独立师在叶飞、阮英平等带领下艰难地开展游击战。1936年9月的一天,闽东特委组织部长阮英平带领独立师第三纵队120多人,从辖区连江、罗源一带转战到宁德虎贝乡东源村。

这天中午,小村庄几处土屋炊烟袅袅,乡亲们正高兴地为子弟兵做饭,突然来自该村南面约三公里的林口村地下老交通员陈德二急匆匆地跑到东源村报信,说国民党兵已从林口、桥头方向包围过来了,不一会儿前方哨兵也发现了来自桥头方向的敌人,当即急速跑步进村预警。情况危急,阮英平顾不上吃饭,立刻与沈冠国、缪英弟立即组织部队突围,部队当即往东源后山撤退。当部队刚进入后山,大股敌人已达到东源村口,顿时枪声大作,由于不明敌情,阮英平率队从后山准备撤往桃花溪村,但到达桃花溪路口时,在路的丫口处的突然又冒出一队保安兵。原来敌人派出三个连的重兵分别从桥头、桃花溪、林口三个方向包抄而来,企图想把我红军一网打尽。就在这时,阮英平当机立断,命令由第2支队长阮吴近率20多名战士抢占东源后门山制高点狙击敌人,并将敌人吸引进入百丈岩制高点方向,掩护纵队从其他方向撤退,其他部队则往后山中部山坳处边打边撤。纵队长沈冠国率一支队一部迎击桃花溪方向来敌,阮英平亲自率警卫班和部分队员迎击正面来自林口方向的敌人,纵队政委缪英弟率一支队伍在当地游击队员等人的带领下部队立即以最快速度抄近路前插到百丈岩后山丫口处,阻击来自桥头方向的敌人。就这样,红军战士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而大部队则快速往后山山坳方向进入密林,向辟支后山与天峰亭方向转移。此刻,占据制高点担任掩护部队突围的阮吴近率队在百丈岩顶与敌展开顽强的拼搏,并吸引了众多敌人拥向百丈岩顶,为阮英平率部队突围争取了时间。阮英平率大部队伍突围后,气急败坏的敌人涌向山顶将阮吴近小分队团团围住,最后阮吴近小分队子弹打光了,战斗中战友牺牲了11人,只剩9人,这九名壮士身处绝境,决不投降,他们毅然砸烂枪支,纵身跳下百丈悬崖,全部壮烈牺牲。他们年纪最大的34岁,最小的仅19岁。

当年百丈岩战斗的亲历者、老红军、阮英平同志的警卫员、原周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文发于1988年重游故地时,赋诗《重游百丈岩随笔》:“重游战地想当初,有枪无弹亦从容。挥刀犹梦歼敌伪,洒血成仁数工农。松根赤紫秋高洁,竹叶青兰春意浓。忆往论今真有趣,杜鹃花好满山红”。

东源村群众为了悼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在百丈岩顶红军战士跳崖处,立下了无字碑。村民时常在上山砍柴、放羊时,会在这里点上一炷香,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感恩怀念红军战士。而今,这种习俗世代相传。

当年,宁德电视台大型纪录片《红色闽东行》曾以此事件,拍摄成《百丈岩上的无字碑》,传播百丈岩九壮士的英雄事迹,让东源村及老区群众的“无字碑”精神,走进千家万户。

而百丈岩这场战斗的意义还在于,闽东红军与多于他们三倍兵力的敌人激战后成功突围,挫败了前来“清剿”的敌军的威风,为闽东根据地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九壮士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坚持到底,这样的忠诚,这样的担当,最终成为这支队伍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样的精神,镌刻进闽东红军的血脉。他们就是带着这种理想信念,带着这样的战斗作风,走上了抗日战争的战场,走上了解放战争的战场,走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续写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

百丈岩,不仅是一座山峰,而且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这碑上刻着忠诚,刻着担当,刻着信仰,刻着崇高。  □ 黄垂贵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