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知青岁月|陈祖渊:回忆知青插队时的二三事

2023-03-03 08:43:25 三都澳侨报

新近,在翻阅旧报纸时,看到了刊登知青朋友们重回上山下乡插队过的地方,与当地村民相聚共叙当年的深厚友情,回忆当年在第二故乡与父老乡亲同劳动、共生活的故事。

我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首年首月,插队于虎贝乡新亭大队(溪坂村)第二生产队的知青。在这里我也说说在溪坂村插队时的二三个故事吧!

溪坂村在新亭大队溪东村、新亭村的对面,到溪坂村要过一条溪,过溪要走过丁步桥,溪水稍大时就会淹没到小腿,发洪水时整个村庄都会被大水包围住,庄稼常受损失。插队期间就发生过好几回大洪水,当时真是可怕。后来,村庄就迁移到新亭村附近。十几年前,我趁与区计生委同志去虎贝检查计生工作时,抽空去过一次,看到新村新建房子建得整整齐齐,鳞次栉比,漂亮极了。

当年,从城关到溪坂村,要乘开往虎贝乡的班车到溪东下车,然后再过溪到溪坂村。如今,回想起第一次踩着丁步石墩过溪时的情景,真是后怕极了。脚下是湍急的溪水,一不小心就可能失足落水,那么就得当回“落汤鸡”了。令我终生难忘的是,第一次从溪坂过溪到溪东前往虎贝乡办事。记得,当年还是一位同行老乡牵着我的手,教会了我怎么才会安全过溪的最基本原理。“静下心,稳住腿,看石墩,踩好墩,往前奔”。以上所说的这十五字句,可能就是当年自己安全过溪的经验总结吧!令人遗憾的是,竟把那位教会自己如何安全过溪的“启蒙老师”名字给忘了,真是太对不起了。

当年我们进村时,是由公社的干部和新亭大队的干部一起从虎贝公社敲锣打鼓迎进新亭大队队部的。之后,大队部将大家分配到各个生产队,我被分配到了溪坂村第二生产队。我刚被分配到溪坂村时,是由溪坂村民敲锣打鼓从新亭大队走旱路欢送进该村的。如果你要去公社里办事的话,要抄近路走,就必须走我前面说过的走水路过溪了,到溪东后,或走公路或乘开往虎贝的过路班车了。上山下乡插队那年(1970年春),正值农村开展“揭、批”运动的关键时期。那时,溪坂村是虎贝公社搞运动的重点村之一,县里来了驻村工作组,组长姓林,人称“老林”。组员是整天背着书包袋的年轻人小翟。通常下户、通知开会、到公社联系工作及会议作记录的都是他。当年上面要求村里要在当时最显目的地方设立宣传栏,张贴宣传文件及大字报。出墙报,需要人手帮忙,那时村里虽然有几个曾在虎贝初中班上过初一后来休学的小青年,但做文字及书写毛笔字就有一定的困难了。工作组两个人忙里忙外很是吃力。这时,听说村里来了知识青年,工作组高兴极了,这下子可有帮手了。于是,他们就与大队、生产队商定让我来帮助办宣传栏及抄写大字报等文书工作。这一来,我就成了大忙人了。工作组下户了解情况、调查当事人,我也跟着他们一起下去记录、写材料。当时是半个月出一期专刊,内容有上级有关运动的文件精神、本村开展运动进展情况;同时在宣传栏里还有张贴对村里“问题人员”进行揭发批判的大、小字报。

当年工作组动员村民搞揭批运动,有些“觉悟”的人找工作反映情况也是偷偷摸摸的,怕的是乡里乡亲的日后相见难。但从中可知群众的确被动员起来了,也敢揭发,敢批判了。所以,在当时的大字报中有村民提及生产队干部工作作风及救济粮、款分配等诸多问题。那时,城乡扫除文盲运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溪坂村不但办有扫盲夜校,还开办扫盲午班呢!当年,村里的学校还没有盖校舍,是借用我的房东家楼上的厅堂上课,摆上十来张简易桌椅,横张小黑板就算是课堂了。当年的扫盲班学员也是在这里学习文化知识。那时任教的是一位姓黄的女老师,还带着个小孩,她爱人在公社当农技员。黄老师白天教一至二年级的二十来个学生;中午、晚上还要教扫盲班的“大学员”,忙极了。这时,生产队干部和黄老师找到我,要求我利用晚上的空余时间帮助上夜校的扫盲课程。我想,晚上的时间闲着也是闲着, 帮助上个把钟头的扫盲课,也没什么,助人为乐嘛,还能“温故而知新”呢!就这样我充当起了村里义务扫盲员。一年后,村里盖起了两间校舍,房东家里的教室搬走了,我的“义务扫盲员”任务也顺利地完成了。

回忆上山下乡插队生活,思绪万千。五年的偏僻山区生活,艰苦的锻炼,把自己从幼稚、天真、无知中磨炼了出来,成为几十年工作及生活的巨大财富。让自己深信:困难与逆境都是暂时的,只有坚持到底,胜利一定属于自己。这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冬天来临,春天就不远了。  □ 陈祖渊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