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回味往事|木笔:我的另一个“师傅”称呼

2023-05-17 13:19:14 三都澳侨报

“师傅”是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尊称,作为从事教育职业的我曾经也被冠以“师傅”之名。这些乡里乡亲唯恐单称“师傅”不够敬重,索性招呼我“师傅老师”。

我的“师傅”技艺是从事家电维修技术。从小我就痴迷于电子技术,但凡家里的一些电子类产品都被我“开膛破腹,剥皮解肢”。上了中学之后,我买了一些电子类书籍自学,再后来订阅《电子报》《家电维修》等刊物,开始制作组装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等,不知不觉掌握了一套家电维修本领,在条件落后的农村派上了用场。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下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洗衣机、缝纫机、电视机”是农村女孩出嫁聘礼的三大件。由于乡村的基础设施落后,电力供应不稳,加上防雷措施不完善,本身设计就很简陋的家电经常损坏。那时仅仅是镇里才有经营家电维修店铺,其他偏远乡村村民长途跋涉,把损坏的家电送到镇里维修。他们好不容易修好的电器,经坑坑洼洼山路颠簸回家又罢工了,这样经历往往好几趟才了事。后来,乡亲们索性像呵护娇儿一样,抱在怀里或者扛在肩上,屁股被车座位撞个生疼也不放松。我就是这时节利用节假日上门做家电维修,免却村民往返道路颠簸,省时省力,因此受到大家的欢迎。

但欢迎归欢迎,功夫还是要考验。第一次到达一个村庄维修,不管熟人介绍,总会把你安排在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诸如村里店铺、村庄大厅、祠堂等,他们先端上一台“三进宫”之类电器让你维修,当场见效,价格合理,得到喝彩后,那些不动声色的围观者陆续回家,搬来一件件坏家电,把我身边塞个满堂。随后,他们唯恐我节假日修理不完,又争先恐后排队……

后来熟悉了,乡亲们就会在周末的时间和我约定,这个时间就不外出,即使务农活,也在村子附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名叫定洋的小村,这个村庄原来有演戏班,白天干农活,晚上练戏,村里安装了听戏大喇叭,一发声从村庄直贯村口田野。那天周末我刚到村口就听到喇叭呼叫:“各位乡亲,师傅老师来我们村修理电器,有修理者立刻回来,地点在本村大厅!”我摆好工作台,一群裤腿还粘着泥土的村民就陆续进来了。

我修理电器属于业余,所以在收费上相对便宜。遇到一些困难的群众,本来经济就不宽裕,机子坏了又没有能力送到镇里,这样的客户我几乎只收成本费。记得有一户老人家,房子破旧,我走进他家感觉很清冷,帮他修理完电视,老人家问我:“师傅,要多少钱?”然后从仓储的粮袋里掏出用红色塑料袋包裹的一小叠发霉的一元纸钞。我说:“老人家,今天不用付钱,我免费给你修理!”“哪能这样,你真是菩萨师傅啊!”

其实,要当个好师傅,除了技艺精湛,还要用心,二者不可或缺。当时的家电制造技术局限,大多数电路板设计使用分立元件。尤其是发热元件,长期使用由于热胀冷缩,出现裂缝引起的故障多,严重者经常打火,甚至引发火灾。在维修时我特别留意,虽然维修的机器故障不在这里,我也认真用放大镜检查,疑是虚焊处补焊,做完这些在装机前,还用螺丝刀在开机状态下轻轻敲打几次,确认无故障,才放心装机。其次,彩色电视机的开关电源由于电源振荡频率高,故障率高,要求严格,设计严密,修理起来最头疼。一些师傅为节省时间贪图效率,使用万能电源更改,拆除了原机设计要求的保护电路,自然使用不安全,电视机的工作寿命不长。遇到这样的机子,我就带回家,对照原机电路图恢复原样修理,然后送给客户。再者,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视机使用显像管,乡村的环境在春冬季节潮湿多雾,显像管上的经常打火把高压帽烧裂,严重者开机出现“啪啪”的打火声,这也是电视机经常性和最难消除的隐患之一。根据长期维修经验,我发现显像管使用两万余伏高压遇到潮湿空气或者一丝杂质就会电离。在修理时我创新一种维修方法:先使用无水酒精把高压帽槽和周围电离石墨层擦洗干净,然后用电吹风把水汽吹干,还在新换的高压帽根部橡皮扎上铁丝,最后涂抹硅胶,开机后静听没有一丝杂声,确认维修成功。经我修理过的机子好多年没有出现相同故障。

有时候,我不单是一位修理的师傅,又是一位安全用电的宣传教导员。农村人安全用电知识浅薄,家庭用电线路敷设简单,很多是随意搭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一些电器的损坏其实是电路接触不良打火产生的浪涌电流击穿电路元器件而损坏,这些故障我根据电路板保险丝损毁的颜色大致就能判定。于是,就得帮助客户检查电路,更换烧蚀的开关,重新铆接接头,拆除随意搭接……做好这些才开始电器的维修工作。曾经遇到一个惨痛例子,我在一个村庄帮助一户人家维修过一台电视机,一周后再次路过时发现熟悉的房子只剩过火痕迹光秃秃的土墙,我连忙下车询问究竟,得知主人出门忘记关闭放在床头电视机,打火引燃蚊帐烧毁房屋。这也成为我给客户做安全用电宣传鲜活用例。

在充当师傅角色闲暇我也不乏扮演着教师的角色。我在维修时,周末家长带孩子回家,把老师布置给孩子的周末作业和需要订正的内容请教我;或者孩子迷恋看电视,家长劝诫不了,就把孩子拉过来说:“这个师傅是大学校老师,听听师傅老师的话。”多年走窜十里八乡接触过的家庭多,也见识过不少家庭生活琐事。有的是老两口子宿怨,有的是婆媳关系,还有年轻人夫妻矛盾等,他们常常把我当是历练生活知晓人情的仲裁。

“让师傅老师听听,他是大里乡间的!”

“给师傅老师评评理,让你示丑儿!”

……

我并不善言辞,也少有能力充当和事老,更何况“清官难断家务事”!可能是角色的效应,或者农村人的淳朴,我还未表达什么,有时居然火药顿时消解,他们拉着对方在我面前解释不该犯浑的缘由。其时,让我联想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青年报》读到赵爽的《一个邮政职工的日子》,文中描写作者到新疆一个偏远山村阿吾勒村送邮件,并给村民读信写回信,下午四点还给阿吾勒村学校当汉语老师的一天生活。我想,我的乡下家电维修也有师傅老师角色穿行,和赵爽的邮政送递一天是异曲同工,只是工作和环境不同而已。

有喜有忧。在那充当家电维修师傅的日子,我粗犷的心变得平静细腻,特别是遇到疑难的故障,特别需要尽心思忖,科学分析总结。看着一台台废弃的电器又获新生,我仿佛一个主刀的医生看着治愈的病人,但一台电器是不会懂得致谢的。最惬意的时候是,主人家泡上一杯热茶,我一边试机一边和他侃谈,倾听那些已知的和未知的乡间逸事。小镇周边村庄几乎都留下我的足迹,我也知晓了许多十里八乡人情世故,留存许多宝贵的乡土文化素材。辛苦的是,当时的农村道路没有硬化,大多数是泥土路,遇到下雨泥泞不堪,我的两轮摩托车陷入泥中进退不得,翻车打滑是常有的事。

2011年,我考进宁德城关一所市直学校任教。随着城镇化进程乡村人口减少,全国道路村村通建设,大部分农村实现道路硬化,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家电制造技术提高等因素,农村家电维修需求下降,我也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乡村“师傅”生涯。在城关学校,我掌握的电子技术依然发挥作用,除了维护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外,我还作为学校科技辅导员,带领学校航模兴趣小组,参加宁德市中小学航模比赛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在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必修课程的当下,我又组建了学校“少年电子技术”社团,指导学生学习电子技术、教学简单用电知识和维修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电子科技的热情。

再次回到乡村,还有人称呼我“师傅老师”。我想,我正按照新时代教师标准,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工匠型老师。至于称呼“师傅”还是“老师”,我想已不重要,关键是看种下什么种子,什么时候开花、结果。  □ 木笔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