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回望往昔|孙明喜:远去的“网艚船”

2023-08-23 08:46:00 三都澳侨报

漳湾村依山傍海,全村现有近10000人口,从街头到街尾划分六澳(街头、巷口、棋盘座、新厝刘、孙厝、歧后)。早先,海边没有围垦造田,孙厝紧靠海边,在1982年以前,先辈们绝大多数靠海为生,从事渔业生产,即“网艚船”捕鱼。

改革开放后,时代发展迅猛,渔业生产者逐渐放弃了“网艚船”捕鱼这一传统谋生行业。老一辈渔民陆续退役,新一代人开始转行,从养虾养蛏、网箱养殖、运输到经商、外出打工或求学上进,他们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转变适应新的生活。

健在的中甲孙氏长者们回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漳湾村有15艘从事“网艚船”作业的船只,其中孙厝就拥有10艘,中甲族人占有3艘。网艚捕鱼是艰辛的工作,如果在内海捕捞,一艘船上员工只有3个人,如果在外海就要4人。每条船大都是父子、兄弟或雇佣一二名员工。那个时代,船上没有机器动力,靠一支木橹或帆布的风力驾驶。漳湾的“网艚船”常常驶向远离的地方,如霞浦县下浒盘田、大洋,宁德三都青山等海域定点捕鱼,这些地方也是祖辈传承下来的捕鱼场所。因长期从事捕捞生产,中甲族人在那个时代专门建了码头(即中甲道),方便渔船停靠和货物的装卸,是渔船生产及生活物资补给而设的码头,也是孙厝澳当年唯一的家族码头。

“网艚船”出海捕鱼要遵循海水的涨潮和退潮规律。每月大潮水时(指农历每月十一至十九、廿六至第二月的初四)出海捕鱼;小潮水时(指农历每月初五至初十、廿十至廿五)返回家中休整、补渔网、添置渔具等。其中每月大潮水,逢月圆的周期延长一两天,这是出海人在大自然中总结的经验。每次出海捕鱼都是一次充满风险和艰辛的旅程,渔民们冒着严寒或台风雷雨的天气,挑战着大海的浪涛,仅为 了谋生养家。即使是这样恶劣的天气,渔人还要去拖渔网,错过时间不但捕不到鱼货,还会把渔具损坏。尽管他们靠着“天”吃饭,并不是富裕发达,但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希望与失望,坚持前行。

“网艚船”捕鱼两个关键工具是渔网和定制网的固定桁架。据族人孙坛妹说,漳湾人早年(1966年之前)使用的渔网是用蔴线编织的,后来改用塑料线。蔴网相对塑料线网而言重量偏重,而且不懂常识使用蔴网容易腐烂。在蔴网使用年代,渔民有智慧,捕鱼前会将蔴网用荔枝柴片放入大锅桶用水熬制24小时后取出的“荔枝水”浸泡(也叫作“染”)过才行。每次捕捞回来,蔴网都要用“荔枝汤水”染一次。另外,捕鱼网要放在固定桁架才能捕鱼,而固定桁架的操作叫作“打桁”,用现代的话来说叫打桩,把圆木打入海底作为固定柱。“打桁”这是一门传统技艺,“打桁”的时间要选择在小潮水最底潮时间段进行,这样避免潮水冲击而无法打桩。“打桁”要启用两艘船合拢起来,人员在24人左右来配合操作,“打桁”用的木斗是个像套管的器具,类似现在打桩机的机头。“打桁”时,首先要通过看准远处的山头,即所谓的经度和纬度,找准位置(即有鱼群出入的地方),将圆木打入海底,使桁桩左右横向与潮水冲刷方向相垂直,浅水海域打桩20多米深,深水海域要打桩40多米,每根圆木一般3-5米长,一张定制网共要打桩2个圆木点用来栓鱼网对应的四个“耳朵”的连接绳。

“网艚船”除了在打桩固定桁架捕捞作业外,到了大黄鱼季节,船只重新添置设备后成了捕捞大黄鱼的船,这种特定作业船,民间本地话叫作“鱼赛”或“鱼对”“瓜对”。

大自然是很神奇的,所谓的“大黄鱼季节”是指农历从立夏开始到夏至日结束,这条神奇的大黄鱼从外海游进官井洋产卵,超出这个季节的天数,官井洋的洋面上就没有大黄鱼了。有民谣曰:“夏来夏去”,说明季节对大黄鱼的影响。此外,还有民谣曰:“夏在厝,鱼建厝。夏在洋,无鱼尝。”说明有的年份立夏到夏至的季节时间短,大黄鱼鱼群就少。当然,更神奇的是到了农历十一月份,黄鱼母又会游进官井洋寻找小黄鱼,并带着鱼群游出官井洋,周而复始。

每年春季三四月,三都澳官井洋大黄鱼鱼群到来之际,都能燃起族人发财的梦想,去拼搏前行。因此,做“鱼赛”捕大黄鱼(也叫黄瓜鱼)又成为孙厝澳村民经济收入的另一个渠道。漳湾孙厝“鱼赛”船多的年份有十余对,占漳湾街一半,族里青壮年几乎都派上用场,“鱼赛”船出航的前夕大摆宴席,出航时母船、仔船齐头并进,岸上观者人潮涌动、鞭炮齐鸣,蔚为壮观。有民谣曰:“鱼赛”开船,胜过“做年”。

每年都在这段时间,连续出海三次,每次一周,“大水”(大潮水)出,“小水”(小潮水)归。出海捕捞“鱼赛船”是一对两条船的组合,每条大船配一条小船,大船叫“母船”,小船叫“仔船”。每一对船都要聘请一位有捕捞经验的船老大,地方话叫“长(音‘党’)年”(年长富有经验之意),要雇佣十个年轻力壮的船工。那时候,没有现代这样发达的高科技,“长年”仅仅凭着丰富的海洋捕捞经验,借助木橹倾听海中鱼群活动情况,从而判断鱼群离船的远近、离海面的深浅距离、鱼群数量的多少,揣摩撒网契机。每次撒网之前,“长年”都跺着脚大声喊叫,催促划桨者齐心协力,奋勇向前。为了追逐鱼群,我想“鱼赛(和鱼赛跑)也许由此得名,也许叫作“鱼对”,就是子母船的意思。

大黄鱼季节来临,宁德三都澳官井洋迎来全省沿海各地大规模的捕捞活动,场面实为壮观。一眼望去,在官井洋捕捞的船只星星点点,目不可及,只觉得浩浩荡荡的官井洋一下子变得狭窄起来。那万桨击浪,浪花飞溅,你追我赶,喊声震天,把官井洋闹得沸沸腾腾。有时候,好几对“鱼赛”船并行前进,为了追逐一个共同目标(鱼群),船工们在声声呐喊中,争先恐后,像划龙舟似的热闹非凡。今天想来,那时候大海捕捞不仅是力的较量,也是智的施展。

然而,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大黄鱼资源渐渐枯竭。“鱼赛”船也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网箱养殖大黄鱼,如今,这条美味的大黄鱼享誉全国、游向世界,成为“国鱼传奇”。有道是“蔴刚落荔枝遥想东南风又起,黄瓜出鱼赛再兴官井洋余波。”

回望往昔,族人们怀念着远去的“网艚船”,虽然生活充满艰辛和风险,但那些坚固的木船如同脊梁一般,承载着一代代族人的梦想和勇敢。他们在海上拼搏求生,与大自然交织出深情的故事,如今已成为永恒的记忆和传奇。尽管现代科技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但族人们心中始终留着一片海的怀念和那渔港迎面吹来的海风,愿这份深情念想永远定格在心中。  □ 孙明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