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跃上葱笼满目春——霍童坑头村的今昔

2023-08-25 11:01:36 三都澳侨报

霍童镇坑头村是老区基点行政村,位于霍童镇区西南,金字峰西北。主村距离镇区21公里,海拔约740米,全村198户,808人口。

坑头村是闽东革命根据地之一梅坑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村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使这里一度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宁德(蕉城,下同)革命的中心区域,全村有400多人参加革命。在叶飞、曾志、颜阿兰、阮英平、范式人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下,梅坑老区设立了兵工厂、军服厂、后方医院等。1934年7月,宁德县苏维埃政府在坑头诞生并重新组建宁德县委,故坑头村有宁德的“红色瑞金”之称,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9年,坑头村实现“五通”之后,老区迎来了大发展。在各级的扶持下,村两委立足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带领群众发展特色高山茶产业。2018年,茶叶产值达18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6065元。村里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展现了一个集红色旅游、生态观光、茶叶采摘体验于一体的老区村新风貌。

如果不是因为革命战争年代高高飘扬的红旗十六年不倒,坑头村或许也像许多偏远的山村一样,不为人所知。但八十年前血雨腥风下宛如磐石的坚守,让这个乡村之名载入闽东革命的史册,成为人们瞻仰之地。

往昔峥嵘岁月稠

盛夏之日,慕名随友人驱车沿霍童镇西北八斗村的方向继续前行,水泥公路在崇山之间延伸,直上葱茏四百旋,时见涧瀑高悬,深谷暗流,时而竹林夹峙,密不透风。上洋、池头、梅溪,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村庄名字在车窗外闪过。原来已进入闽东革命根据地之一的梅坑区域了。遥想当年正是这样偏远而险峻的山形地势,为艰难的革命树起遮风挡雨的屏障。密林深处,建起党和红军的红色堡垒,让革命的火种留存。1931年起,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先后派邓子恢、陶铸等到闽东指导农民运动及工农武装斗争,一场声势浩大的土地革命热潮冲击着闽东大地。1932年冬,叶飞与颜阿兰在霍童组建了工农游击队,“五抗”斗争在霍童一带此起彼伏。1933年5月,他们一举拿下霍童民团团部,取得了“霍童暴动”的胜利。随后的7月,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攻打霍童失利,颜阿兰被捕牺牲,霍童革命活动趋于低潮。为隐蔽战斗力量,霍童革命活动重心向梅坑一带山区转移。当年,从外界进入梅坑地区,要经过海拔千米左右的三四个山垭,军路岔、松岔等十分险要的隘口,霍童上来,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而高山小平原的坑头易守难攻,群众对革命抱有极大热情,正因为这样,闽东党组织将红旗插上了坑头。1934年7月,宁德县苏维埃政府在坑头成立,下辖云淡、院前、宣洋、洋角、下白岩、卜龟岭6个苏区及30个苏村。坑头人池成旺任主席。9月,中共宁德临时县委在坑头正式恢复。从此,梅坑地区就成为宁德革命的中心区域。与桃花溪一带互为犄角,形成进退有据的红色根据地。此后,叶飞等在这一带开展了三年的游击战争,形成了宁德革命根据地的全盛时期。

一进村子,“红色”的气息扑面而来。“中共宁德县委在坑头重新组建”和“宁德县苏维埃政府在坑头成立”的纪念碑在村广场中央赫然耸立。山脚下一幢古朴的两层黑瓦土楼便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复的苏维埃政府旧址。村中参加革命的老人几乎都已故去,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情况。如今的村民,也只能从祖辈口耳相传中得知当年全村家家户户参加革命,梅坑一带仅1932年至1934年就被国民党烧毁5个自然村,房屋被烧毁60余座,有 200 多人遭杀害。但勇敢的坑头人民信念不改、浴血坚持,“红旗不倒”十六年,最终迎来了共和国胜利的曙光。

硝烟散尽,光耀留传。2014年建成的梅坑历史纪念馆收藏和纪念着那一段峥嵘的岁月。这里已经成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乎每天都有一拨拨的游人前来瞻仰、缅怀、祭奠。

世纪“五通”新篇章

霞光里登上红军亭,满目青翠,炊烟袅袅,农人荷锄而归,农家乐送走了最后一批游人,泊在四围青山之中的坑头村宁静而祥和。

时光亘古,山风吹拂,仿佛述说着村子走过的一段一段艰难的岁月。

解放之后,这个因地处偏远而为游击队开展斗争提供了便利的村子,因为同样的原因,使发展受到了制约。百姓仍靠着肩挑手提翻山越岭,生活依旧贫困。

1998年,市、区老促会及老区办领导,跋山涉水,步行 30 多公里,到坑头村调研,看到老区人民生活在公路不通、电灯不明、电话不响、看不了电视、喝不上自来水的“五不通”的艰苦环境中,心头如鲠。随后,在多方强烈呼吁下,坑头村被列入老区基点村“五通”计划。1999 年,坑头村迎来了新生,实现了“五通”工程,从此告别了肩挑手提,告别了夜晚昏暗,也告别了与世隔绝,举村欢腾。

随后,坑头村掀起了一波波的建设高潮。十多年来,完成全村电网和路灯线路改造;修缮了苏维埃政府旧址,建成爱国主义教育接待站、革命历史展览室、红军亭、村中心凉亭;完成了移山填沟工程和新村建设规划;投入 600 多万元完成坑头老区 21 公里公路硬化等。这个昔日“五不通”的村庄,有了“美丽老区、幸福坑头”的新传说。

红绿增辉展新颜

暮色中的坑头茶园,云雾缭绕,修整得如罗似髻的茶园,似云中壮锦,又像人间仙境。茶叶,已成为坑头村的另一张名片。

“五通”之后的坑头村,也不断寻求着村民致富之路,种果,种菇、种蔬菜,但终因气候、土壤等种种原因以失败告终。2004年,蕉城区山地综合开发再掀热潮,区里请来省茶科所专家,经土壤检测和综合评定,认为坑头的立地条件可以种植新品种茶叶。但因为村里原有福云6号茶叶效益低,村民对种茶并不感兴趣。当时的村民主任谢郑生跟随区茶业局组织的学习团到安溪取经,回来后带领村党员带头开垦种植了63亩茶园,种上了茶叶新品种金观音,并按专家指导进行高标准管理。正是这一片茶园,三年之后,收获了90000多元。村干部的现身说法是最有力的召唤,原来穷乡僻壤也可以掘地生金。村民们跟随着党支部走进了大山,一座座荒山被开垦出来了。短短几年间,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1400多亩,被评为全国茶园标准园,生产的茶叶通过欧盟低毒检测。

因为茶业,坑头人走得更远了。出霍童,到宁德,甚至在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都开起茶叶专卖店;因为茶叶,坑头人也与这片土地连接得更加紧密。春天,茶叶一泛绿,就像一声哨响,呼啦啦把散落在各地的男男女女都召回到坑头漫山遍野的茶园里。采茶节、斗茶赛,以茶为媒,坑头的山山水水引来了外界的目光。“我们村现在三分之一人口在村里,三分之一在宁德城关,三分之一在全国各地。”村党支部书记朱正清说。他自己也在城区经营着木材生意,几乎每天往返于坑头与城关之间。一脚踏进城市,另一脚永远离不开家乡。这不,今年春节,以归乡青年为主,村民们自发组织了坑头村首届新春茶话会,40多桌流水席摆上,大家交流着各自打拼的消息,畅叙了乡情,也谋划着村庄未来更好的发展。

红色领航,绿色发展。未来,坑头已经绘就了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蓝图,让昔日的红色根据地再次连线,在新时代共同谱写红绿增辉的老区新故事。  □ 张久升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