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历史变迁|唐颐:接力梦顶山 茶香满校园

2023-10-18 10:04:22 三都澳侨报

这里曾是福建省第一所、全国第二所茶叶学校,首任校长是中国茶学界泰斗张天福。

这里有一个茶种园,全称为“梦顶张天福茶叶品种科技园”,是学校的教育实践基地,也是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所学校现在的名称: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癸卯盛夏季节,我有幸在潘玉华教授引领下考察校园。该校园坐落于福安市区的梦顶山中,占地520多亩。我们驱车驶上一条名曰“葫芦湾”、蜿蜒于新老校区之间的道路,到达茶种园。环绕茶种园山顶木栈道而行,俯瞰山下,新老校区尽收眼底,各具特色:新校区气派新锐,朝气蓬勃;老校区厚重沧桑,饱藏故事。

走进占地20多亩的茶种园,让我眼睛一亮又目不暇接,分明是走进了一座茶树品种博览园。这里共培植国内外茶树品种148个,每种5株,有耳熟能详的大白茶、大毫茶、铁观音、大红袍、肉桂、梅占、金牡丹、白芽奇兰、福云6号、元宵绿等,也有我闻所未闻的品种,如:“奇曲”,挂牌介绍:系1937年庄晓芳教授与童依云在武夷山麓的企山茶场发现,经童衣云压条繁殖,后移入福安社口飞层山品种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福建茶叶研究所再次整理繁殖。名曰“奇曲”,名副其实也,我观察茶树枝枝丫丫,每个枝丫皆弯弯曲曲。潘教授告诉我,“奇曲”茶树还是盆景艺术的好品种。

“奇曲”当属珍稀品种,但园中最为珍稀的品种莫过于“绿芽佛手”。潘玉华教授告诉我,茶树品种中“红芽佛手”多见,“绿芽佛手”十分罕见,它们属于不同品系。茶种园只有一株“绿芽佛手”。2018年的一天,学校后勤人员不知“绿芽佛手”之珍稀,竟把它挖去美化张天福校训碑周围环境,幸而他及时发现,当晚就把它重新移植回去,失而复得,更为珍惜,精心管护,茁壮成长,视为茶种园的镇园宝贝之一。

徜徉茶种园,久久不舍离去,返程时,身心还沉浸在素雅青淡的茶香中。我突然发现,梦顶张天福茶叶品种科技园,恰似一座高山枢纽站,不仅在地理上连接着老校区与新校区,而且在学校发展史上,也见证了传承与创新。

校园里矗立两尊铜像,一尊是张天福(1910-2017年)。张天福是著名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中国近现代十大茶专家之一。中国茶业界誉之为“茶学界泰斗”。1935年8月,张天福到福安县创办福建省立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俗称茶校)和福安茶叶改良场,任校长兼场长。他提出的校训:“实事求是,身体力行”,而今镌刻在校园入门处的一块天然卧石上。张老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长寿,他2017年过完米寿(108岁)生日不久,安然离世。许多人曾问他长寿秘籍,张老答:喝茶。

另一尊铜像是吴振铎。吴振铎(1918-2000年),福安人,是张天福的第一届茶校学生,后又就读于福建农学院,1946年,任福建省立福安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教导主任,1947年7月,赴台湾,先后任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平镇茶叶分所技正、所长,台湾省茶叶改良场首任场长等职,服务台湾茶界五十年,被誉为“台茶之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吴振铎回大陆探亲,特地探望老师张天福,夫妻俩与张老的合影至今悬挂在校园展馆内。

校园里的茶种园发端于张天福,但真正付诸实施的是戈佩贞。戈佩贞,女,祖籍浙江平湖,1931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工商业家庭,19岁考上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受教于陈椽、庄晚芳、王泽农等著名茶学家。1952年毕业后,到福建福安农业专科学校(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任教。她在这所学校执教三十八年,培养了茶叶、茶果专业学生1300多人,同时,多次主编全国和全省农业中专《茶树栽培学》等教材,参与编写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生物学基础”章节,合作编写的《福建乌龙茶》获得1993年全国第三届科普作品三等奖。她退休后仍积极参加各种茶事活动,2014年,将毕生有关茶的文章汇编而成《伴茶六十春》,由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戈佩贞把一生都献给了茶学事业。

张天福是戈佩贞的老师与同事。1952年9月,戈佩贞到福建省农业厅报到,遇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张天福。此时已在农业厅工作的张天福交代戈佩贞两件事,说:“福安农校是全国唯一设置茶专业的学校,你是新中国诞生后第一个到校任教的大学生,所以一定要教好书;你要带领学生开辟学校后面的梦顶山,我已经挖了一小部分,你要继续完成,开垦后及时种上茶叶,要种植优良品种,好品种是好品质的基础。”

梦顶山早年不属于学校领地,戈佩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又在金蟹垅(现福安城北中学)开辟茶树品种园,最初培植20多个品种,后发展到56个,直至二十一世纪初,将这些品种迁植到梦顶山,增添至87个品种。戈佩贞不仅开辟了茶种园,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管护与提升,使茶种园成为学校师生观察识别茶叶良种的实践基地,也为当地茶农繁育茶叶良种剪取插穗提供了机会。关于戈佩贞情系茶种园的故事有许多,至今学校师生还乐于流传这个故事:一天的凌晨三点钟,有人发现茶种园手电筒亮光一闪一闪,近前一看,原来是戈佩贞老师正在聚精会神地观察茶树生长状况……

潘玉华教授是福州人,1983年毕业于福建农林学院茶业专业,毕业后任教于宁德市农校(宁德市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他任教十年后声名鹊起,1993年,分别获得省农业厅和教育厅授予的“教坛新秀”与“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后三十年更是荣誉多多,成果累累,获得“福建省优秀教师”“第一届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名师”“张天福茶叶发展贡献奖”“茶人榜样——中华优秀茶教师”“闽茶之星”等称号,2020年,被授予“福建省潘玉华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资质。他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编写多本茶学专著,主编的《茶叶加工与审评技术》和副主编的《茶艺》,均被选入福建省高职“十二五”规划教材。主持的“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第五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梦顶山茶种园的接力棒传到了潘玉华手中。改革开放的时代,给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舞台,“农校”成长为“学院”,校园面积也翻了一番,梦顶山从学校“背后”变为中间。但由于校园规划、基建等原因,茶种园几度搬迁,每次搬迁均需对茶树品种进行耐心的标记、扦插、育苗,想方设法保留珍稀茶树品种,持续不断优化扩大茶树结构。于是,朝着建设一流的茶种园目标奋斗,历史性地落在了以潘玉华为代表的第三代茶学师们肩上。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而今,“梦顶张天福茶叶品种科技园”不仅成为学院的教育实训基地,还成为福建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福建农林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同时,也已成为学院的一个地标,一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风景园。

1992年,福建省委老书记项南为宁德地区农业学校题词:“绿色摇篮”。今天,这所农校发展成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八个二级学院(部),开设了34个全日制专科专业,在校生总数达6000多人,其盛况让人赞叹不已。回顾八十多年的学校发展史,还是称誉“绿色摇篮”最为形象准确。

其实,“梦顶张天福茶叶品种科技园”就是“绿色摇篮”的缩影,就是学校发展史的见证者。  □ 唐颐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