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乡村记忆|吴艳:贵村记忆

2023-11-15 10:37:42 三都澳侨报

贵村,九都镇与霍童镇之间的一个美丽小乡村,我的第二故乡。

关于贵村,有许多童年的回忆。孩提时期,每逢寒暑假,父母便将我们姐弟仨送到贵村外婆家。从城关出发,两个小时风尘仆仆的客车,到达站点保福寺,贵村在马路的对面,隔着一条溪。下了车,走过一段满是鹅卵石的河滩来到渡口,坐上乌篷船,伴着欸乃的桨声,船夫竹篙几点就到了对岸。上了岸,一路迎着熟悉的乡音问候,直至家门口。妈妈是长女,我们的到来给外婆家带来了欢乐,舅舅姨姨十分疼爱我们,我们在广阔天地自由撒野体验生活。在菜园捕鸟,用的就是《少年闰土》里的法子,“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记得那时有一只全身蓝灰,尾部羽毛橘黄亮丽的小鸟,被罩住了,伸手去捉时却给挣跑了,只留得手上两根鲜艳的尾羽和满怀的怅然。又一次捉到一只黑色的鸟,翅膀和尾巴间杂几支白羽,捉来第二天便死了。听老人说这叫张飞鸟,性子最急,被捉了就过不得夜的,大家叹息了几声,此后便没有了捉鸟的念头。

因为心疼外婆的辛苦劳作,暑假时懂事的姐姐都会叫上我,去帮着家里采茉莉。彼时,采茉莉可不是件风雅浪漫的事情,须得到山上的茉莉花田,趁着夏天的炎炎烈日,采下茉莉花的花骨朵。因为阳光越强,花骨朵就越白越饱满,就越适合做茉莉花茶。所以每每等到早上九十点钟,阳光已是炽热,姐姐和我便戴上斗笠,上面覆以湿毛巾,两个小小的人儿迤逦走上三四里的山路去到半山腰的茉莉花田,在大太阳底下细细找寻又大又白的花骨朵,往往汗流满面也顾不得擦。采摘完后送到收购点,换回几毛钱贴补家用,至今还记得当时太阳直晒的酷热和外婆欣慰的笑容。在割稻谷的时节,我们随大人下田,虽是玩闹也有些许劳累,最盼的是田头出现外婆挑着担子的身影,随着一声“吃点心喽”,大伙儿一拥而上,满满装上一碗稀饭,柴火熬煮的新米的清香就着咸脆的盐炒花生,就是无上的美味,更兼耳边吹着清爽的凉风,那份惬意不啻是劳动最好的酬劳。

贵村有很多古朴的民风,印象最深且最欢乐的是村里的集体围鱼,每逢枯水期溪水较小的时候,村中每户出一个青壮劳力组成捕鱼队,从溪的这岸到对岸拉上一张大网,横截溪流,全村老少夹岸助战,笑喊声中大大小小的鱼无处逃遁,尽落网中,最后平均分给各家各户,那一份收获的欢腾喜悦比过年还热闹。领回一大桶鱼到家,外婆总是用最简单的做法,加盐煮熟了晒干,或配饭或零食,原汁原味的溪鱼鲜香清甜,吮指犹香,是童年的味道,永远牵绊在记忆深处。

我最尊敬的人是我的外公,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轻时吃苦耐劳、坚韧乐观,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一个大家庭。一辈子豁达处世、宽容待人,和邻里和睦相处,为村人所敬重。外公如今已九十六岁高龄,但身体依然健朗,瞒着家人种树、养鸭、酿酒,一件不落,一刻不闲。我们现在还能品尝到他老人家的劳动果实,深以为幸。  □ 吴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