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探秘 >

宁德人与正月“游神”(上)

2024-03-22 08:57:27 三都澳侨报

甲辰岁首,福建“游神”火爆热搜网,锣鼓“咚咚咚”之声,传遍大江南北,响彻整个正月。“游神”是福建地区春节期间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在八闽大地,上至“延建邵汀”,下至“福兴漳泉”,迎神赛会,处处如是,城市乡镇,一样火热。可以很自豪地说,在东南沿海,只有广东潮汕和台湾地区可与闽省相提并论。


宁德县城旧时八境位置图  张兴旺  制图

宁德(现属蕉城区,习惯上仍称为宁德)作为闽东首府所在,枕山襟海,钟厥秀爽,“据白鹤诸峰之胜,有霍童宝丰之秀”(明代福建参政赵雍、御史罗泽语)。宗教资源丰富,霍童山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首;支提山为佛教天冠道场,名载《华严经》;洋中芹屿发现的元代摩尼教“劝念真言”摩崖石刻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福建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唯一的摩尼教摩崖石刻。民间信仰方面,在数百年的造神运动中,形成了较为独特的风格。

当然,我们所说的“风格”,充满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浓郁的乡土气息,并不包括当下凭空创造的的“时尚”。

【一】

宁德老城区,俗称“鹤场”,以其形如蕉叶,故又称为“蕉城”。一叶芭蕉,不过弹丸之地,自五代设县至今,一直作为县衙所在地,已有千年历史。

明代中叶,宁德县城之内已有五条主街,按街道走向分为十境。“境”,相当于现在的“社区”,也就是当时城内已有十个“社区”。根据明嘉靖版《宁德县志》卷一《乡都》记载,“城中有五街:曰东街,有金鳌、福山、鸾江三境。曰南街,有鹏程境。曰中街,有成德、龙首二境。曰西街,有西山、鹤峰二境。曰北街,有凤池、朝天二境。”到了万历时期,“五街十境”的格局保持不变。进入清代,凤池境(大致位置在现在区政府后面的街中头一带)湮没无闻,剔除一个属于城外的福山境,剩下“八境”,延续至今。

清代中后期,城内城外大大小小共有二十余境,但以这八大“社区”最为老牌,统称“正境”,以示区别。

八个“社区”各有当境神灵,称之“土主”,又尊称为“社头”“社头翁(公)”。以下分别简单介绍:

龙首境(宫),旧址在今天的八一五中路五四药店门口的位置,跨街而建,是“八境”宫庙中唯一一处亭宇建筑。因供奉文昌帝君香火,故称为“兴文祠”,前身为“厂心庙”,又称“状元亭”,名声显赫。“宋余复卜于神,果登状元”,后遂“易名龙首境”(嘉靖版《宁德县志》卷二《祠庙》)。


奶娘出巡 张兴旺 摄

西山境(宫),旧址在西山路,市保险公司宿舍东侧,今无存。西山境土主为罗源曹湾人陈太尉,绿面无须,俗谓“太尉太尉,年年十八岁”,是八大“社区”中最年轻的“领导”。绿面,据说是在争当县城土主时,败给忠烈王黄岳,气得面色变绿,但他的“办公地点”不在西山境,而在西门外的“英惠庙”,今宁德市人民医院西侧。

鹏程境(宫),在学前路西端南侧,今存。原址不在此处,在南城墙边,现在的环城路南环路口,兴业银行的位置。土主黄峦,南宋时封为灵应侯,民间称之“灵应侯王”,上面提到的把陈太尉脸气绿的黄岳是他大哥。

鸾江境(宫),至今犹在,地址在环城路东南段西侧。土主为唐代名将张巡,因为张巡被封为东平王,故又称为“东平王庙”,土名“新塘宫”。相传元代至元年间,南门人薛瑗任海南琼州司户,死于任上,妻子龚氏在护送丈夫灵柩时带回了张巡香火。

成德境(宫),在今天的八一五中路北侧,后改为市委(县级)干部宿舍。至今“老宁德”们仍把莱茵大厦旁边的巷子称为“成德境巷”。土主也是黄峦,成德境宫也称为“灵应祠”。


奶娘鞋

鹤峰境(宫),原址在前林路鹤峰巷北侧,蔡威事迹展陈馆后面。鹤峰境的土主是一位历史名将——春秋燕国大将乐毅。乐毅伐齐有功,被燕昭王封为昌国君。鹤峰境宫在民国续修《宁德县志》手抄稿中被称为“昌国君庙”,“昌国君庙,在鹤峰境,祀燕将乐毅。相传邑人崔姓作宦燕北,奉毅香火而归。合境建祠祀焉。”跟张巡入境的经历几乎一样。

金鳌境(宫),旧址在八一五东路西端南侧,土名“水湟头”,这里属于东门外。不见土主,只供奉奶娘。

朝天境(宫),原在北门外,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设宁德县汽车站时被拆除。土主忠平王林亘(林公大王)是闽东最为知名的本土神之一。现在的庙宇在北门街奶娘宫旁,面对培英路,与城隍庙相隔甚近。

为了庇佑境内人丁兴旺,八个境皆附祀有“扶胎救产、保赤佑童”的临水夫人,尊称“奶娘”“大侬奶”。

土主、奶娘,大概相当于人世间的社区“管委会主任”“妇女主任”。

除了“管委会主任”“妇女主任”之外,“治保主任”也不可或缺,这样就有了“赤白二爷”。“赤白二爷”是宁德人对黑白无常的尊称,还有“堂(丈)二爷”(堂者,供奉赤白二爷处皆有堂号)“高矮伯”“七爷八爷”的叫法。对两位勾魂使者,老百姓们不仅不感到害怕,还以其富有人情味而钟爱有加(据说赤爷出巡时喜欢戏谑年轻女子)。

按照老一辈说法,宁德县城四城门(小东门除外)有八身“赤白二爷”,北掌阴,西掌阳,南管山,东管海,各有分工。供奉场所都有名号,冠以“某某堂”:西门境太爷堂(现在寄身于西门外太尉宫,这两身地位最高),北门朝天境称为长寿堂,东门龙头境称为长生堂(这两身原在福山境炎帝庙,即“圆明宫”),南门龙门境称为保福堂。这种说法并不靠谱,就目前而言,我们能见到的“赤白二爷”不止这个数,龙首境(现供奉于左厝里祠堂,称为龙首上境福寿堂)还有两尊,但不参加“游神”。


四门八身赤白二爷  张兴旺  摄

除了城关,乡下也有供奉“赤白二爷”,洋中镇洋中村就有两尊“赤白二爷”塔骨。

在下尾街,今菊池大厦的东南侧,还有两尊“赤白二爷”,旧时因为附近常闹鬼,故设之。只是供奉的是土身,不是塔骨。

需要说明的是,旧时有“游神”的宫庙,主神都会有两身塑像,一为土塑(或木雕),一为软身。土塑不出游,作为镇殿,至今只有城隍庙依然如此。“赤白二爷”一样有泥塑,也作为镇殿之用。

“赤白二爷”是阴间皂隶,地位并不高,闽东各县皆可见到,或供奉于城隍庙,或出现于普通境社,相当普遍。与福州地区不同的是,宁德除了这两尊,再无其他“塔骨”形象。

从这里可以看出,旧时“八境”应该都供奉“赤白二爷”,维持本境治安,“游神”时排在队伍前面,作为清道的皂隶。

“八境”之外,宁德老城还有诸多神灵。级别等同者如福山境炎帝、龙头境林公大王、西门五显灵官大帝,还有更小一级的散仙,土地、大圣、师公。更高一级的神祇,如东门外土主宫的忠烈王、下尾街的妈祖、南门关帝、北门城隍,再加上遍布大街小巷的佛亭神龛,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神界“联合国”。

【二】

接下来,转入本文最重要的话题,那就是“游神”。

宁德人把“游神”称为“迎神”,突显对神灵的景仰。当然,城内的神灵,只有一部分有举行“游神”活动,以当境土主和奶娘为主,此外还有妈祖、关帝、城隍、大圣。那些土地、师公之类的小神是没有资格的。

“游神”来源于社神信仰,也就是对土地神的崇拜。在民间,为了祈求一年的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要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活动,称之“做福”,又分别称为“春社”“秋社”,其中又以“春社”为隆重。“春社”举办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福德正神诞辰日”,后来逐渐延伸到正月。正月“十一排筵,十二做正福,十三分瞑头(红糖糯米团),十四游社头(土主名),十五游奶娘,十六游三眼帝(五显大帝)。”(八都水漈童谣)。有条件的境社(村庄),还要举办“社戏”“社酒”,足见繁琐。

“游神”是“春社”的重要环节,也是活动的最高潮。良辰吉日,春风骀荡,神灵在信众的簇拥之下,走街窜巷,接受百姓的献礼、膜拜,处处香烟缭绕,欢声笑语。“正月摇摇,二月挞佻”,趁农忙尚未开始,人们尽情狂欢。

宁德“游神”,要说哪家排名第一,非城隍老爷莫属。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城隍作为“县主”,是阴间的知县,掌管整个城池,所以他的出游不仅隆重,而且与众不同。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城内神灵一般都只在自己辖区内巡游,哪怕是南门内的关帝、福山境的炎帝、天后妈祖、文昌帝君,地位再高,也得按规矩行事。只有城隍老爷可以坐着八抬大轿,在五城门风风光光兜一圈。顺便还能带上夫人,这在其他神灵是不允许的。


鹏程境宫  黄益芳  摄

按照大明洪武二年(1369)的封赐,县级城隍属于正四品显佑伯,但不知何时开始,宁德城隍已等同于府城隍,秩正二品,称为“威灵公”。就算是正二品公爵,享受各种地方特权,从更高层面来讲,比起炎帝、关帝、华光大帝、妈祖这些帝王级别的神灵,还是要分清等级的。所以城内自清代以来,游神严格按照“冬瓜巷(江家巷的谐音,民间以之代指炎帝庙)先迎”“城隍扫街”,也就是福山境最早“游神”,城隍爷煞尾。

天上神祇一如人间官府,等级森严,制度分明。明清时期,官府规定每年腊月十九至廿四这几天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日,通知各衙门停止办公,称为“封印”。城内各大宫庙也是如此,封印后不再办公。“年兜二十五,封砻封舂臼”,民间也忙碌着准备过年。这样一直到次年正月初五“开市”,宫庙也启动“开印”仪式,开始办公。开印之后,就要巡查境内,布置新一年的工作任务,这就有了“游神”,类似于领导下乡。什么时候开始“游神”呢?当然要等“最高领导人”过完生日之后(正月初九天公诞)。初九这天(初八夜庆诞),福山境炎帝诞辰,宁德城乡“游神”随此正式拉开序幕。

按照传统说法,炎帝诞在农历四月二十六,为什么宁德人却选择正月初九呢?也许是因为炎帝神农氏为农业始祖,正月初八为谷日,但又不能选择这一天庆诞,因为第二天正月初九就是玉皇诞,炎帝为华夏人文初祖,既不能在天皇之前,也没必要落于其后,所以就选择了同一天。

前面提到,正月游神与“做福”有关,并不牵涉神灵诞辰,炎帝在城内诸神中地位最高,所以“游神”时间最早。

紧随其后,各境陆续开始“游神”,南门鹏程境灵应侯(王)正月十八,西山境陈公太尉正月十九(一说正月十八),到北门城隍老爷正月二十八,刚好转了一圈。

城内其他境社的土主,由于宫庙多已变迁,仅知朝天境林公大王为正月十五,其他“游神”日期无从查考。总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应该超过“城隍扫街”的日子。

在宁德,二月做福迎神,除了霍童、赤溪、虎贝的部分村庄,漳湾下仓车山师傅、雷东土主王七公也是“二月二”。过了“二月二”,还有个八都云淡孙圣公诞。过此之后,农事即将开始,也就不再“游神”了。


新塘宫  黄益芳  摄

东门外龙头境林公宫,供奉土主林公大王。与其他神像不同的是,林公塑像为铁铸,体型小巧可爱,因此落下“好疼林社头”的俗语。在李伟《西人眼中的宁德游神及本土信仰》一文中,谢师姑亲眼目睹“这座他们迎接祭拜、巨资打造的神像(我想他们花了500英镑)不过是一块铁”,指的就是“林社头”,出巡时间是在正月二十四。

在城内“迎神”中,规模最大当属元宵节“迎奶娘”。供奉奶娘的“圣母宫”,“庇产保婴,祈无不应,邑中城乡各境,崇祀其庙宇之盛,繁不胜书。”(民国续修《宁德县志》手抄稿)是境内供奉最为普遍的神灵。根据文史学者黄澍老先生《城区的境、井、桥》一文,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宁德老城区周边大小有三十多个“境”,各境皆有奶娘,再加上大姓祠堂、大厝里所供“家奶”,不少于五六十身,元宵之夜齐聚街头,灯火辉煌,给海滨小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元宵“奶娘诞”,还有儿童“过关”、换“奶娘鞋”等习俗,通过民国续修《宁德县志》手抄稿的描述,使读者得以了解百年前的地方风俗:

“上元,父老醵钱设醮,谓之请福。家有生儿者,将生庚送登道士簿謄疏,焚祝于本境临水圣母前,曰‘过小关’,年各如是。及十六岁,亦于是夜謄疏焚,曰‘过大关’,亦曰‘出宫门’。妇女剪纸缀灯,匀细工巧,状类鲛绡,每于灯夜,携随所崇圣母,以祈子。”

“过关”以及“将生庚送登道士簿謄疏,焚祝于本境临水圣母前”,这些风俗至今保存。“妇女剪纸缀灯,匀细工巧,状类鲛绡,每于灯夜,携随所崇圣母,以祈子”,灯与“丁”谐音,添灯意即“添丁”。只是这些“状类鲛绡”的手工花灯,今已被商铺售卖的塑料花灯所代替。给奶娘“换鞋”者仍然是“好命”的古稀老妇,抬神像的则由清一色男性改为了女性。

对于八境的奶娘,好事者编成歌谣,时时传唱。笔者从黄澍先生所著《宁川杂记》的《话说“神”们》一文中摘抄如下:

夫妻对面龙首境,上门女婿西山境。

夫妻恩爱鹏程境,夫荣妻贵鸾江境。

无婿诸娘金鳌境,爬墙越壁成德境。

夫唱妇随鹤峰境,夫妻离散朝天境。

这一歌谣虽多戏谑之言,但对了解各境土主、奶娘情况和研究“八境”正月游神颇有价值:

龙首境跨街而立,中间为衙前街大道,所供奉的文昌帝君与奶娘一南一北,面对面而坐,故曰“夫妻对面”。

西山境宫供奉奶娘,正月十九土主陈太尉庆诞,要迎进城里“做福”,并在西山境过夜,故以“上门女婿”戏之。

鹏程境奶娘与土主黄峦并排而坐,“恩爱”有加。

鸾江境供奉东平王张巡及其妻申国夫人,为正牌夫妻,妻因夫贵。

金鳌境奶娘,庙在东门外,每年十四夜迎回城内道头陈祠堂庆诞,又没有其他神灵陪伴,故有“无婿诸娘”之说。

成德境宫,中殿供奉奶娘。神灵左面,隔着一堵墙,供奉土主黄峦,“爬墙越壁”,不言自明。

鹤峰境奶娘与土主乐毅同处一宫,朝夕厮守。

朝天境土主宫在城外,奶娘宫在城内,相隔甚远,故戏称“夫妻离散”。

如今,鹤峰境早已拆除,神灵不知去向,朝天境土主宫拆除,林公迎回城内,与奶娘仅一墙之隔。鹤峰境的土主、奶娘“夫妻离散”,朝天境神灵倒成了“夫唱妇随”。

九十年代以来,城区的游神活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长江后浪推前浪”,南门保安境大圣异军突起,与北门朝天境城隍、南门外龙门境灵杰侯王呈三足鼎立之势,城隍占“天时”,大圣占“地利”,灵杰侯王占“人和”,三位大咖都拥有大批信众,每年的巡游都异常热闹。  □ 陈仕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