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这句名言佳句形容宁德技师学院和老师们再也恰当不过了。这所坐落在著名三都澳畔以培养技工人才的学校,踏上改革开放的旋律,为闽东这块红色热土上如雨后春笋般突起的企业,输送无尽的技术骨干。
历历的岁月仿佛一时又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怀着一股蓬勃朝气的我到宁德地区劳动局办公室工作,闽东技校(宁德技师学院前身)是局下属学校。教师节前,局长朱怀愈等领导去闽东技校慰问老师,我也跟随着去。从此,我不但与闽东技校及老师们结缘,而且多年随领导慰问老师。数十年来,见证着技校的发展壮大,耳闻目睹技校老师一颗颗沉甸甸的责任心。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抹也抹不去是技校办的“宏志班”,我也跟随领导去看望过首期“宏志班”学生,他们渴望知识的目光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当时办学才十多年的闽东技校,老师和设备资金等都有许多的软肋,步履蹒跚,但在局里大力支持下,办起“宏志班”,招收闽东农村家庭生活困难上不起学的学生,免了学费等优惠。每期“宏志班”只收40多名学生,但学校重视他们的教学工作,挑选校里优秀教师为学生上课,让他们尽快掌握技术,在毕业生就业推荐上给开了优先的绿灯。“宏志班”引起闽东社会注意,收到好的社会效益。这些当时面临失学的学生有机会学到了一技之长,成为技术人才,如今是闽东一些企业里的技术骨干力量。
曾记否,2000年闽东技校发展壮大了,学校设的专业多,老师也多,招生人数也水涨船高。加上当时宁德也有几所相同学校,生源竞争激烈,有些专业招不满学生,招不到学生影响办学。为了保障学校生源的稳定,完成每年招生任务,技校个个老师不再等米下锅,而是主动去找米下锅,他们在招生上可谓劳神费力,呕心沥血。
殊不知,那段时间里,老师在学校课堂上,是拿着课本给学生授业解惑传授技能和知识,走出课堂,他们心里咕嘀着招生的事。
初三学生正在中考冲刺阶段,技校老师在招生上也在百米冲刺,他们的身影时常出现在闽东乡村中学。他们坐着客运班车或轮船颠簸在盘山公路与波浪翻滚的海面上,历尽晕车晕船的艰苦到偏僻乡村、海岛中学,与学校和班主任及学生家长建立联系,为有志就读闽东技校的学生牵线搭桥。有时,为争取一个生源,老师不厌其烦在学校和学生家长间,来回跑上三四趟,老师那种教书育人温柔和苦心,感动了学生家长,动情地把孩子送上入学闽东技校的彩虹桥。
那些年我在办公室,遇到来办事的技校老师,他们都会不失时机跟我说:有没有亲戚朋友孩子想进技校读书,帮助牵牵线,自己系统的,肥水不流外人田。正因为老师们在招生工作中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些年闽东技校生源稳定,保障了教学顺利。值得说的是,近几年来,环境发生变化,生源充足,老师不再受招生事折磨了,安静下心教学好了。
老师们唱好招生的重头戏,还得唱好毕业生就业的高潮戏,它是关系到学校的招生工作啊。
宁德技师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高,得益学校领导和就业部门老师的高瞻远瞩的慧眼,及时捕捉社会和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地调整专业,迎合企业的“口味”。每当学生毕业之际,管就业的老师就跑到就业前沿,如福州厦门等闽南工业发达企业推荐毕业生,同时也给本地大的企业送人才上门。学校摸索出与企业联手办班方式,精准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几年前,上汽在宁德设厂生产汽车,工厂工程刚动工那阵子,学校领导就主动上门与上汽人事部门联系,几经协商开办了以“上汽”冠名班,为上汽培养量身定做的技术人才,冠名班的学生毕业就直接进入上汽公司工作。
宁德技师学院校区从繁华热闹的城区搬迁到城外八都镇环境优美的新校区。从学校的名称几经变更看到学校发展壮大的亮丽轨迹,1980年创办时的闽东技校,进而为宁德技工学校,再后是宁德技师学院,而今加入宁德职业教育集团。教师队伍也随着学校发展壮大而壮大,由当初创办时几十名,发展到现在往千名方向前进。宁德技师学院四十多年的发展壮大,多像爬行在三都澳海里的螃蟹,每脱换一次新壳就长大了一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笔者在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对技校老师表达最真诚的尊敬。 □ 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