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深度 >

“宁聚英才 智汇闽东”·蕉城人才风采(四)

2024-09-13 09:27:40 三都澳侨报

陈敏敏:耕耘智慧田野,点亮未来之光

在教育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教师,她以无尽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为学生们筑起了一座座通往梦想的桥梁。她就是第四届宁德市天湖人才、宁德五中教师陈敏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篇章的筑梦者。

初心如磐,矢志教育

自踏入教育行业的那一刻起,陈敏敏便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教育信仰。她深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她始终秉持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地耕耘在教育的田野上。

陈敏敏始终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寄语——“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做好筑梦人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是个“大先生”,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品位。因此,她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参加各类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关爱学生,用心育人

担任班主任的第一天,陈敏敏怀揣着既忐忑又满怀期待的心情踏入了教室,她深知,这个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和班级集体的塑造者。面对班级中的小摩擦、小矛盾,她从容不迫地进行公正的处理、有效的沟通和积极的引导,不仅成功化解了学生间的矛盾,还借此机会加强了班级内部的沟通与理解,赢得了学生们的广泛认可与尊敬。

陈敏敏经常利用早晚自修和课间时间,和学生谈心谈话,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引导。她严抓逃课,要求学生作业要有订正痕迹,用这种细致的要求端正学生的思想,严明了学生的纪律规矩意识;考试后学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她和学生一起分析成绩,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制定后期学习计划;高中学生有时叛逆,她主动充当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润滑剂,调解家庭矛盾,缓和家庭关系……

陈敏敏把学校视为自己的家,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把学生家长视为自己的家人朋友。爱是可以被感受到的,学生信其师,则亲其道;尊其师,则奉其道;敬其师,则效其行。

深耕教学,追求卓越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陈敏敏深知,要站好三尺讲台绝不容易,必须脚踏实地,研课标、钻教材、勤刷题,踏踏实实地完成“备、上、批、辅、考”五个环节。她坚持每周至少听一节课,在Bilibili、慕课等网络平台学网课,利用线下线上两种资源,借鉴其他教师的课堂经验充实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着力提升业务技能。

付出终有收获,从教以来,陈敏敏获得了蕉城区第五届技能大赛一等奖、蕉城区教学骨干称号和宁德市技能大赛二等奖。任教班级的成绩始终在平行班中数一数二。

面对荣誉和赞誉,陈敏敏老师始终保持一颗谦逊和进取的心,她深知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我将继续秉持初心,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做、用爱去教,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陈敏敏说道。  □ 陈菱舟

陈再发:深耕教育 守望初心

三十载春秋育才,春风化雨润桃李;三十载笃行治学,矢志不渝守初心。从教三十年,他始终本着一颗初心,坚守教育战线,践行着教书育人的誓言。他就是宁德五中教师,陈再发。

守望初心 践行誓言

1994年从宁德师专毕业后,陈再发走上教师讲台,就立下一个誓言:一个都不能少,每个都要好。他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心灵的交流与碰撞。他用心去了解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与变化,无论是学习上的困惑还是生活中的难题,他都耐心倾听,给予最真挚的关怀与帮助。

有一次,一位学生突发疾病陷入昏迷,陈再发背起她就往学校附近的卫生院赶,第一时间进行抢救;一位学生家中弟弟遭遇车祸不幸去世,父母不在身边,陈再发陪着他在派出所里报案做笔录;一位学生厌学,成绩差,家里经济困难,父母不想让他读书,陈再发通过多次家访做工作,又让他回到了课堂……

付出总有收获,现在的陈再发,经常收到孩子们写给他的信和贺卡。学生们对他的称呼也从发哥到发爷,他的年龄变大了,头发变白了,但永不变的是教育情怀,是育人初心。他说:“师生是一种缘分,我要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我的工作。”

潜心求学 深耕教育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教好书育好人,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从教多年,陈再发积极参加培训,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对我影响最深的是2012年参加的福建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历经艰难与挫折,最终获得了省二等奖。之后,我又参加了宁德市首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培训。”陈再发说道。

通过培训学习,他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曾获得福建省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大赛二等奖、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优质课程资源征集多媒体课件二等奖、教学设计三等奖、福建省思想政治课教师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部级优课”等荣誉。

创新教学 激发潜能

一路学习,一路成长,陈再发不断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从“问题教学”到“议题式教学”,凝练“议学思政”教学主张,立足生活情境,以议题为关键,以学习为中心,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面对挑战,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陈再发还主持了多项省市级课题,发表CN论文10多篇,其中有2篇发表于核心刊物。2018年12月,他被认定为宁德市学科带头人,被聘为蕉城名师;2022年8月,成立蕉城区高中政治名师工作室,担任领衔名师;2023年8月,被认定为福建省学科教学带头人。

陈再发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优秀教师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书写教育的辉煌篇章;他们用无私奉献与不懈努力,点亮无数孩子的未来。“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但我坚持做的却是不平凡的事业。我热爱我的教育事业,用满腔的热血辛勤耕耘,无怨无悔,凭借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和责任感,深耕教育,不忘初心,培育孩子们茁壮成长。”陈再发说。  □ 陈菱舟

杨庆朕:竹杖指引致富道 芒鞋踏出振兴路

阳光倾洒在上竹洋村的漫山竹林,竹叶随风摇曳,这里平均海拔820米,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竹香,宛如一片“竹的海洋、云的故乡”。在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地方,蕉城区管优秀人才、村支部书记杨庆朕,正带领着村民们为这片土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是杨庆朕常挂在嘴边的话。2018年,当他接过上竹洋村的接力棒,成为党支部书记时,就深知自己责任重大。“我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杨庆朕回忆道,“当时面对发展滞后的现状,我也是一筹莫展。”

他知道,要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关键是要有一个有公信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好班子。于是,他开始着手组建一支能够带领群众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的“领头雁”。

“我们紧紧牵住了人才这个‘牛鼻子’。”杨庆朕自豪地说。2021年换届期间,他主动承诺“揭榜挂帅”,动员了一批85后退伍军人、95后本科毕业生等优秀青年加入村两委班子。“我亲自跟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告诉他们村子的发展目标,以及他们能在这里发挥的作用。”杨庆朕说,“我还特意带着这些年轻人去那些乡村振兴工作表现突出的模范村庄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让他们亲身体会到上竹洋村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这里他们能够大展身手、有所作为。乡镇也提供了各种培训机会,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岗位,更好地服务村民。”

这些年轻人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事务,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活力,更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杨庆朕感慨地说。

然而,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仅靠人才是不够的。“我们村竹资源十分丰富,如果能把闲置的竹资源‘变废为宝’,不仅能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也可以增加竹农收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在两委会上,杨庆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到了一致认同。然而,竹林资源都零星散落在竹农手上,要想办大事,必须大家“串珠成链”。为此,杨庆朕带着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地做工作,耐心细致地向村民讲解竹林流转的好处。

“我们特别强调,竹林流转不是要把大家的土地拿走,而是要让大家一起赚钱,一起发展。”杨庆朕说,“我们保证每个竹农都有股份,这样大家就能共同受益。”通过这种方式,杨庆朕和村两委成员成功说服了村民们。

2021年,上竹洋村完成了4000多亩竹林的流转工作,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在杨庆朕的带领下,原天山竹洋蔬菜专业合作社改由上竹洋村党支部领办,建立了毛竹制品初加工厂、林下养殖基地,整合了村里沉睡的竹林资源。“以前我们这里都是靠天吃饭,竹子砍来卖了,勉强糊口。”老竹农杨大爷感慨地说,“现在村里建了加工厂,我们也有了稳定的分红,家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了。”

合作社成立以来,上竹洋村的村财收入突破100万元,村民稳定分红共计96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加收入约50万元。“合作社一成立,村里就不愁没钱办事了,我们村干部也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杨庆朕说,“最重要的是,这改变了村民单打独斗的旧方式。现在咱们把零散的钱凑在一起抱团发展,还帮村里更多人找到了工作。”

一直以来杨庆朕紧紧把握政策机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2023年,他积极推动成立了盖竹洋中心村党委,将上竹洋村与周边3个同样拥有丰富毛竹资源的村联合起来,构建了“1+1+4+N”的乡村振兴联动发展新模式。他还充分利用区位和气候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这些举措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强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就想让村子一天天变好。”杨庆朕说,“盼着更多年轻人能回家,让村里头热热闹闹的。我还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让村民们的生活更省心、更舒心。”在杨庆朕的带领下,上竹洋村这片土地正朝着竹杖指引的致富道,芒鞋踏出的振兴路里头,一步步踏实地走去。  □ 张清英

周天缘:折翼天使的引路人

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园丁,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那些需要更多关爱与理解的幼苗,这就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们。他们以非凡的耐心、深厚的爱心和卓越的专业素养,为特殊儿童撑起了一片天空。其中,有这样一位教师,以其无私的奉献、专业的素养和深沉的爱心,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他就是蕉城区管优秀人才、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周天缘。

宁德市第一个世界特奥会举重金牌获得者刘美滨,由于智力缺陷,在训练中完成每个动作都很艰辛,付出的努力往往要比健全人多出几倍,周天缘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指导她。

2007年10月,刘美滨以惊人的举重天赋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也属于周天缘的奇迹。在第十二届世界夏季特奥会上,刘美滨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超凡的实力获得女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提铃、卧推、深蹲3枚金牌。这是学校取得的最高荣誉,也是宁德市在世界特奥体育赛事中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2021年3月,周天缘再次担任全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奥会福建省特奥轮滑队主教练,智力障碍学生叶鹏走进了他的视线。

叶鹏虽然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但有较好的悟性,协调性也比较好,每次训练都能较好地完成轮滑技术。在周天缘的耐心指导、悉心训练下,运动员们凭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勇气,克服了重重难关,在特奥轮滑项目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叶鹏、林刘力等4名特殊学生获得了国家级7金4银6铜的佳绩。

“没有爱,就没有特殊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里,老师就像春风细雨一样,滋润着每一寸土壤,浇灌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田。

2020年9月,周天缘有幸担任一(3)班班主任,8个孩子中有4个自闭症,其中令周天缘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陈楷的同学。学校新生注册时,陈楷一直吵闹,到处跑,躺地板,不听指令。开学前几周,他在教室里根本坐不住,自言自语,不去班级,着实让上课的老师头疼。

“但我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我尝试着用各种教育方法来引导孩子,把孩子的需要作为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通过几次的接触,我发现孩子很喜欢牵我的手,喜欢被拥抱,喜欢与我一起互动,我一伸手,他就会到我身边,和我一起到班级。两个月后,每次看见我就喜欢黏着我,也能较安静地在班级学习。”周天缘说道,“教学中,我也让孩子都参与进来,扮演不同的学习角色,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孩子改变学习习惯,经过一学年,他的行为习惯也有明显的改善。”

周天缘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他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为特殊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往健康、快乐和自信的大门。特殊教育任重而道远,蕉城区特教校教师怀揣共同的教育初心,用自己的爱与力量,去摇动一棵棵小草,推动一朵朵白云。在特教这片沃土上,他们播种、耕耘,守护每个“折翼天使”纯真的梦,给予孩子们生活的希望,让这些独特的花儿也能够绽放最美丽的芬芳。  □ 陈菱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