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蕉城区三都镇的海域上,一张由党员网格员织就的“红色经纬网”随潮汐起伏——渔排间的纠纷调解声、台风夜的抢险脚步声、船舶定位系统的数据滴答声,与养殖产业的繁荣交响共鸣。他们用脚印串联起网格的经纬,以服务浸润渔民的日常,让“小事不出排、平安不离海”的治理承诺,在这片蔚蓝疆域落地生根。
红色网格扎渔排,服务直通船户
三都镇海域面积广、渔排分布密,治理挑战与波涛共生。三都镇党委以“网格+党建”破题,将党组织扎进渔排,28个陆域网格与15个海上网格纵横交织,11个网格党小组如“红色锚点”嵌入一线,80余名网格员日夜驻守。渔排门牌上的二维码成为“电子身份证”、船舶定位系统化身“海上电子眼”,数字工具与人力巡访共同织就治理经纬。2024年台风“格美”验证了这张网的韧性——44台云广播循环播报预警,8万余条短信精准推送至渔民手机,4459艘作业船只全部回港避风,2000余名渔排人员安全转移。狂风暴雨中,网格员顶着风浪逐户排查,背起行动不便的老人撤离,被群众称为“海上守护神”。如今,“有纠纷,找网格员”逐渐成为渔民新习惯。2025年第一季度,3起渔排矛盾纠纷在网格内就地化解。养殖户指着渔排上的调解现场说:“过去船碰坏了网箱,吵架几个月都解决不了。现在网格员带着法官上渔排,半天就签了调解书!”
数字赋能织云网,矛盾云端解纷
渔排纠纷琐碎如浪,维权成本高似礁,如何破局?三都镇给出的答案是让数据“下海”。4459艘船舶信息化作电子档案,5G智慧海洋平台实时监测动态;渔排门牌“扫码即查”,归属、报修、投诉一键直达。更让渔民称道的是“5G+巡回法庭”:纠纷双方通过视频连线即可远程调解,切实提高“一次不用跑”含金量。治理的网,也从海上铺向岸头。在码头、农贸市场等关键区域,高清摄像头与“雪亮工程”织就天眼。2024年开展大型整治行动2次,清理违规渔排120余处,海域纠纷同比下降40%。“过去追违规船像捉迷藏,现在监控一扫,铁证钉进屏幕!”老海警的感慨里,藏着执法方式的时代之变。
网格联产兴渔村,海疆蝶变田园
这张“红色经纬网”,既是平安守护者,更是产业振兴的“金梭子”。海上社区党支部以合作社联合社为支点,撬动深水网箱建设指标和700万元配套资金落地,35口新型环保塑胶渔排如棋盘铺展,年产值跃过6000万元门槛;“渔排出租+村集体入股”的创新模式,串起4000名渔民的增收链。党员网格员化身“产业金线”,一头牵动金融机构,为养殖户注入低息贷款活水;一头链接科技特派员,10余场生态养殖培训把技术送到渔排。2024年,全镇海上产业产值突破30亿元,一座现代化“海上牧场”正拔节生长。浪涌潮平间,这片海见证着另一种秩序的诞生,矛盾消弭于未然,平安沉淀为底色,服务流淌成常态。党员网格员以躬身之姿,将誓言刻进每一次风浪中的坚守。如今,三都镇不再是与风浪盲目角力的险滩,而是被精细经纬标注的家园。未来,他们仍将以初心为帆,续写“海上枫桥”的故事,让每一寸蔚蓝都回荡治理的回响。 □张清英 杨育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