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盖竹洋,山雾尚未散尽,杜鹃花廊边的自然课堂里,一群孩子围在昆虫标本前听讲。他们的老师江文,正讲着蝴蝶翅膀上的鳞粉结构。
江文,宁德市岚山自然生态研究保护中心理事长、盖竹洋自然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从事自然教育多年,专注于本地生物多样性调查与青少年科普推广工作。他是许多宁德孩子口中的“野外老师”,也是本地自然教育体系逐渐成形的见证人。
“环境要足够原始,但又不能与人隔绝”
选择在哪里建基地,江文思考了很久。他的标准听起来简单,却极难兼得,生态要丰富,交通得便利,村庄最好保留农耕生活但没有污染。“我想找一个人来得了,动物也愿意留下的地方。”他说。
他最终选定了下竹洋村。山脚下,常年云雾缭绕,有金鸡菊、杜鹃花等丰富的植物资源,也有尚保留完整的农耕生态。2022年,在福建竹洋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自然科普教育基地正式落地。那一年,玫瑰种植园、金鸡菊园、杜鹃花长廊相继建成,自然教室搭起,标本架和图文展板一一布设。
自然的馈赠往往伴随考验。高山多雨、偶有降雪,基地设施一度频繁受损。“我们最初没意识到,雨水会那么快侵蚀设备。”江文和团队不断修补、防水,加固建筑结构,“自然教育基地,必须首先能在自然中生存。”他笑着说。如今,盖竹洋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已接待了数千名青少年,成为宁德市自然教育的核心点位之一。
“不是教孩子认虫子名,而是教他们看世界的方式”
走进江文的课堂,会发现孩子们不是坐着听讲,而是围着图片、模型和标本自由讨论。昆虫的翅膀纹理、鸟类的叫声、植物的颜色变化——这些原本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如今都“活”了起来。
“孩子第一次看到竹节虫时吓一跳,后来知道它能伪装成树枝,就开始觉得它有点‘酷’。”江文发现,很多孩子对自然的恐惧,其实来自不了解。他的课程总是从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起点出发,用多媒体、标本、趣味提问等手段,把“科普”变成了一场沉浸式体验。
为了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自然,江文和团队自2021年以来,在宁德市范围内累计开展生物多样性讲座100余场,组织亲子自然活动6场次,观鸟观虫类野外实践活动10余场,累计服务青少年超过5000人次。“双减”政策出台后,他又将自然课程与课后服务结合起来,与蕉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区科协等单位合作,将课程带进社区、学校。目前,蕉北、蕉南、城南、金涵等10个社区已进入试点阶段。
“希望这些孩子,也能像我小时候那样进山看昆虫”
江文的自然情结,来自童年。“我小时候放学最开心的事,就是进山看昆虫。”这份与自然的亲密感,最终塑造了他的职业选择。
他不仅带孩子走进自然,也带自己走进调查之路。近年,他参与拍摄和采集编写了《宁德市常见鸟类60种》《宁德市常见蝴蝶60种》等本地化自然科普手册。资料多为实地采集,走山路、蹚水、守拍一只蝴蝶是常事。“有次为了拍一只鸟,我在水边蹲了两个小时,裤脚都湿透了。”他说。
江文还在推动构建区域自然教育网络。他正联合宁德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学院的教师团队,共同发起成立“宁德市生物学会”,希望整合科研、教育、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搭建一个公众可参与、学者可研究、学生能受益的平台。“希望有一天,孩子们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自然记忆。”江文说。
他在山野之间设下一间教室,也为宁德青少年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昆虫的世界、鸟鸣的早晨、花开的山坡。江文说,他不求每个孩子都成科学家,但希望有一个瞬间,他们因好奇而低头观察了一只虫子,那也足够了。 □ 张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