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三都澳海域,连片的渔排随波起伏,这里是宁德市蕉城区寒垅村海上社区,数百养殖户在此耕耘着“蓝色牧场”。近年来,随着蕉城区金融政策持续向海洋产业倾斜,普惠金融的“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注入这片海域,真正流淌到渔民“家门口”。
“流动银行”开到家门口
“老吴,你的贷款批下来了!”农行宁德蕉城支行营业部主任刘巧玲站在渔排上,手里拿着刚批复的贷款材料。养殖户吴永庆放下渔网,擦了擦手,接过文件时难掩激动:“三天就批下来了?这下赶得上投苗了!”刘巧玲蹲在摇晃的渔排边沿,耐心解释着还款细则:“这100万元‘设施贷’年利率3.345%,用来改造20框渔排、采购8万粒鲍鱼苗正合适。”她熟练地按着计算器:“按往年行情,扩大规模后预计能增收50万元呢。”
这样的场景在寒垅村已成常态。作为福建农行首个海上社区惠农服务旗舰店,配备了智能POS机、“惠农e站”等设备,可提供从贷款受理到养老金业务预约等12项一站式服务。农行工作人员每周至少两天驻点服务,在养殖用款旺季还会增派人手和频次。“过去贷款要坐船去城区,来回折腾一整天,有时忘带材料可能还白跑哩。”吴永庆告诉记者。如今,渔民们在喂养间隙就能办理业务,从提交材料到放款最快只需3天左右。
此外,刘巧玲告诉记者,除了贷款服务,团队还定期举办金融知识讲座,内容涵盖防诈骗、理财规划等。“我们要让渔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金融活水浇灌“蓝色牧场”
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让寒垅村的鲍鱼养殖户们有了更多底气。村党支部书记吴星对此感触尤深:“寒垅村有养殖户200余户,盛产黄金鲍、绿杂鲍,养殖面积约3200亩。以前村民守着‘金饭碗’却难致富,主要卡在资金短缺和金融服务缺失上。”
针对这一痛点,农行创新推出“设施贷”产品。刘巧玲解释:“我们以‘养殖证’等材料为依据,提供最高100万元的信用贷款,一周内就能完成放款。”这种高效率、低利息的金融服务,改变了以往渔民贷款难、放款慢的困境。
鲍鱼养殖大户吴彪便是受益者之一。去年他通过“设施贷”获得了升级设备的资金,新增了大约1万笼鲍鱼。“仅利息比往年低了一半,最关键的是不用抵押担保,随用随借。”他算了一笔账,预计今年可以增收600多万元。
普惠金融绘就“共富海图”
刘巧铃告诉记者,自旗舰店成立以来,已经投放低息惠农贷款超5000万元,覆盖养殖户150户。这种“渔民不出海、服务送上门”的模式,让金融服务真正实现了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海里”的跨越。
夕阳西下,崭新的渔排在余晖中闪耀。金融助理袁晓丽蹲在渔排边,手把手教老渔民用手机银行查看贷款到账情况。渔排轻轻摇晃,他的讲解声混着海浪声传来:“点这里看余额……对,这笔就是刚放的贷款。”不远处,几个年轻养殖户正围着另一位工作人员,咨询着“设施贷”的申请细节。海风裹挟着普惠金融的温度,吹遍了这片“蓝色牧场”。 □ 林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