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百花香,眼看茶山绿茫茫,山上采茶布女仔……”每逢二、四、六晚上,在蕉城区一座不大的二层小楼里,总会飘出熟悉的山歌旋律,这里是蕉城区畲族音乐活动中心的固定教学时间。一群热爱畲族文化的民间传承人、志愿者与青年学员,在这里用歌声接力,把畲族文化的血脉唱进新时代。
蕉城区畲族音乐活动中心,成立于2014年1月6日,是一个由畲族文艺爱好者自发组建的社会团体,也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畲族文化传承组织。十余年来,中心秉持“弘扬畲族文化,传承畲族使命”的宗旨,汇聚五十余位热心民族文化的成员,在政府支持与群众热情推动下,逐步发展成蕉城区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品牌阵地。
“当时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讲畲语、不会唱山歌了,我们特别担心这门文化会断代。”中心成员雷美娟回忆起成立初衷时仍然感慨万千,“以前老艺人只能走村串户、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教,太分散了。后来我们争取到政府支持,成立这个活动中心,终于有了一个固定的传承基地。”
这份支持,不只是场地和设备,多年来,区文体旅局在中心基础建设、文艺演出、文艺骨干培训、非遗申报等方面持续给予指导和帮助。区民宗局也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中心在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开展、人才推荐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与平台对接,正是在这“民间热情+政策扶持”的双重驱动下,畲族音乐活动中心不断发展壮大。
走进畲族音乐活动中心,墙上贴满了历年演出的照片与证书。台前是一群正在排练《采茶歌》的少女,曾登上央视舞台的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雷美凤正逐句纠正学员们的唱腔节奏,这里没有“高大上”的布景,却有着最接地气的传承热情。
“我们是从12岁就跟着老师学跳畲族舞、唱畲族歌的,现在是老带新,一代带一代。”雷美娟介绍,“只要你是真心喜欢这门文化,不管你是畲族、汉族,来自哪里,我们都欢迎。”
这些年来,中心以每周固定课程、节庆主题演出和进校园授课等方式,不断扩大传播半径,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加入学习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参与学习、演出、研学的青少年超过三百人次,逐渐形成“传帮带+梯队培养”的特色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非畲族”学生也因喜爱加入传承行列,甚至成长为畲族山歌、舞蹈的骨干传唱者。“我们有个学生是汉族,9岁跟老师学山歌,如今成了我们中心的主力演员。”雷老师说,“文化没有族别之分,热爱就是最好的通行证。”
近些年来,蕉城区畲族音乐活动中心频频走出宁德、走出福建,走上更大的舞台。
从2016年参加央视《中国民歌大会》,到2020年受邀参加“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慰问演出;从2022年荣登央视春晚舞台,到代表福建参加2025年日本世博会,蕉城畲歌一次次走上国家与世界的舞台,唱响了民族团结与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
“我们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畲族文化还在,还很美。”中心成员雷美容坦言,这一路走来艰难不少,“但我们愿意去,也要去,因为文化不能停。”
不仅如此,中心还积极借助网络平台传播畲族文化。通过抖音、小视频、教学直播等方式,畲族山歌、舞蹈、服饰甚至婚礼习俗频频“出圈”,吸引了大批网友关注。“以前是我们找人教,现在是全国各地网友私信要来学。”雷美娟笑着说。
目前,中心已与蕉城区多所中小学合作开设畲族文化特色课程,包括民族舞蹈、山歌教唱等,覆盖大中小学阶段,逐步打造“校园—社区—网络”三位一体的传播矩阵。
十年耕耘,十年坚守,蕉城区畲族音乐活动中心,从一群“民间艺人”的初心出发,如今已成长为传承畲族文化的重要平台。他们没有豪华设备,没有职业报酬,却用一支支山歌、一次次排练和无数个夜晚,守住了民族文化的根,在新时代的号角中,她们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年轻的面孔、更丰富的形式,把这古老的歌声唱向远方,唱进人心。 □ 黄子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