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李氏约有三四十个支系,人口约 20 万人。唯有唐皇室第八房李话、李诲,唐颍王 (后民间尊称岳王)为入宁两大支系,约占闽东李氏总人口 80%。其余从浙西南、闽中南 陆陆续续反复迁徙。其中,唐颍王支系避祸入宁德,路过霍童镇石桥村,受到黄鞠后裔接 待并留宿黄家三日。本文主要探讨这一历史事件的社会背景,梳理相关历史文献、实地考 察历史遗迹,试图还原唐颍王留宿石桥村的历史,揭示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与事件概述
关于唐朝颍王禔,《新唐书》列传第七是这样记载: “颍王禔,天祐二年始王,与蔡 王祐同封。”至于颍王禔其他详情,史书无进一步记述。而周宁县的王宿村与李墩村的清 朝版家谱、福安溪潭的仙山与下白石乌山村的崇祯版家谱,保存较多唐朝颍王禔迁徙的原因及过程,包括客宿石桥村的历史资料。
据周宁等地的《李氏宗谱》载:唐末天祐年间,唐昭宗之十六子、哀帝之弟李禔,乾宁三年(896)生于长安内宫,天祐二年(905)九月丙寅封颍王。唐祚遭朱乱兵荒之际, 亲臣为保帝裔一脉,护颍王徙闽经福州、连江、罗源,自宁邑过峬村(今七都)务本(今九都),隋大夫黄鞠后人黄千四到岭头(适腹饥进食噎住,因此岭谓“噎岭”今讹音为“邑岭”)迎回石桥村留宿,后赴东洋(今周宁)衍发 2 万多人,成为周宁李氏始祖。
黄鞠(567-?),号玄甫,隋谏议大夫,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后定居宁德霍童的石桥,先后开凿了“龙腰渠”及“枇杷洞”,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颍王在逃难过 程中得到了黄鞠后人的热情接待和无私帮助,彰显了黄鞠家族高尚的家风和热情重义风范。 颍王的避祸留宿事实不仅带动了周宁与蕉城两地的姓氏文化交流,对颍王到霍童溪上游, 包括周宁在内的定居与开发发挥着助推作用。
二、客宿史实后续影响
石桥留宿三日后,经咸村、枣岭,一路山重水复,兵马难行,爬上岭头已临夜,感到 荒凉而疲惫,颍王感叹:“龙游浅水余鱼力,凤落深山剩鹊威”,夜宿前林(后取名王宿地)。 次日天亮,王见前林横龙登地,水往西流,前有笔架山,后有猴王山,又是凤凰落地形胜,可以安身立命开太平。王为避免行迹之大过于招摇,令司马大将军将银两分发前后卫队兵将, 嘱其分散谋生,后该岭至今乃名“兵散岭”。又令揪一水壑埋藏剩余银两泉边,故称“金藏井”。 将士把刀枪集中起来就地掩埋在此山中,后人称“刀枪墓”。分别时,颍王见官员将士们 依依不舍,不禁泪流,发出了最后一道“王令”:凡是随其入闽的文、武官员,逢寅、巳、申、 亥年回此地聚会(即后“三年一贡”习俗由此而生)。开平三年(909己巳年)颍王居于此。 后又逢乱兵,禔改名璟,择荒隐居,定居东洋,后称岳王,子孙散居周宁一带。三年一贡,薪传千年。兵散岭,金藏井,刀枪墓,唐王宫,宋期墓,五丈桥等唐宋名胜,享誉八方!
今颍王宿居地王宿村获“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传统村落”“国家旅游扶贫重点村” 等桂冠。客宿石桥村, 不仅给颍王提供了解周边风土人情的时机、明确迁居目的地的方向,也是颍王后代与黄鞠子孙互动的开端。此后,李黄两家多次交流。
2021 年 12 月 26 日,宁德市黄鞠灌溉文化研究会在蕉城区世鸿大酒店正式成立,周宁 李氏颍王后裔受邀参会,大会选举了黄神钢为会长,颍王三十四世孙李谢林当选为副秘书长。宁德市黄鞠灌溉文化研究会成立,为黄、李两姓在姓氏源流文化交流与颍王文化、黄鞠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以及敦亲睦族提供了良好平台。2022 年 7 月 6 日,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王宿村的唐王宫重光庆典,宁德市黄鞠灌溉文化研究会黄神钢会长一行 7 人到场祝贺,黄神钢会长作了黄、李世交源流文化发言,大大拓展颍王与黄鞠文化的视野。其次,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李、黄两姓后裔的时常亲情互动与族务探讨,对当地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以及文化传承的影响,这有助于人们了解唐末历史事件对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我们从中也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善意,与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同时,把这优秀的历史文化加以传承 保护和发展,因为姓氏历史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走向未来的重要精神支柱。
对于颍王李禔在霍童地区的具体活动以及黄鞠后人家族的更多细节等方面,仍有待进 一步挖掘和补充。此外,对于这一事件在地方志的地位和影响,也有待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分析和评价。同时,期待更多学者能够关注这一历史事件,挖掘更多的历史资料和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进一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含义,更好地理解唐末时期当地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李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