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农林大学“青衿智承 数赋新生”实践队走进霍童线狮馆,开展非遗文化传承调研。实践队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等形式,深入挖掘线狮技艺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索新思路。
“线狮的每一个姿态,都凝聚着艺人数十年的功力。拉、提、抖、放,差一丝力气,狮子就‘僵’了。”
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新杰师傅向实践队员展示着手中纵横交错的丝线。这位常年与线狮相伴的老艺人,双手布满老茧却动作精准,十余根丝线在他指间收放自如,带动三米外的狮首昂首摆尾。
在陈新杰的带领下,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线狮道具的制作工艺。狮头由百年樟木雕刻而成,彩绘鲜艳夺目;狮身以丝绸和竹篾编制,轻盈而富有韧性。“选料、雕刻、彩绘,每一步都不能含糊,这是线狮‘有灵气’的根基。”陈新杰表示,这些传统工艺是老一辈智慧的结晶,必须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不仅要守住技艺,更要让年轻人读懂非遗背后的文化底蕴。
“来,手腕要这样发力”。在陈新杰的指导下,队员们分组尝试操作线狮模型。原本看似简单的提拉动作,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有的狮子“摇头晃脑”不听使唤,有的则“瘫软”不成形状。“这才知道传承人‘手上有千斤’的说法毫不夸张。”一名队员在体验后感慨。
而青年传承人的加入,为霍童线狮注入了新鲜血液。回忆起初学时的经历,青年传承人笑着说道:“刚学的时候,十几根线在手里像‘乱麻’,一个摆尾动作练了整整一周。”尽管过程艰难,但老一辈艺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深深打动了他。“看到陈师傅他们让线狮在绳索牵引下昂首腾跃、俯身游走,仿佛有了生命,我就下定决心要把这门手艺学好。”
陈新杰坦言,自己13岁便开始跟随父辈学习线狮技艺,“一牵一引皆是功夫,没有热爱就坚持不下去。”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线狮,当地学校开设了有关线狮操作等社团和活动,从娃娃抓起,培养新一代的传承者。
霍童线狮,这一根绳索上的千年之舞,正在传承与创新的合力中焕发新生。老一辈艺人的坚守、青年传承人的热情、高校学子的智慧,共同编织出非遗保护的新图景。正如线狮在绳索牵引下灵动起舞,这项古老技艺也必将在时代的浪潮中,跃向更广阔的舞台。 □ 林铖昕 张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