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蕉城区努力推动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以“城乡互融”为笔,以“共富共美”为墨,在闽东大地上精心描绘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图景。蕉城区通过政策引导、创新模式、产业协同和基础建设,有效减少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隔阂,找到了一条富有特色的融合发展道路。
创新模式:“三联三促”激发内生动力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专家服务,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在赤溪镇的一场义诊活动上,村民黄大爷在医疗志愿者的帮助下进行高血压检查,如此便利,引得黄大爷连连称赞。

“义诊活动充分践行了解基层农村有什么、缺什么、要什么的要求,契合了‘三联三促’这一老区振兴的指导性纲领。”蕉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据悉,在纲领指引下,蕉城区民政局首创“一方水土两方人、社区农村一家人”共建模式,以万达社区与石后上竹洋村、培英社区与虎贝东源村为试点,推行“组织联手促共建、资源联通促振兴、文化联动促和谐”机制,推动医疗、技术、文化等下乡,促进城乡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绘蓝图。
产业协同:城乡经济“双轮驱动”
正值大黄鱼成熟季节,在三都澳白基湾海域,随着渔民们敲打网箱,成千上万的大黄鱼浮出水面,它们紧挨着、堆叠着,鱼尾拍打激起浪花,一派丰收景象;在洋中镇的天山绿茶产区,茶农踩着露水攀上百年乔木古茶,指尖翻飞,嫩尖鲜叶翠色欲滴。

据了解,蕉城区以现代农业体系为支撑,推动城乡产业互补,城乡经济“双轮驱动”。通过升级特色农业,以“茶、鱼”两大支柱产业为核心,延伸发展数字农业、特色种养、农旅融合等多元业态,形成全链条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在深化“一茶一鱼”工程的基础上,蕉城区打造了“天山绿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了国家级大黄鱼原种场,并举办“山海宁德·黄鱼之都”推介周,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
基础建设:打通城乡“最后一公里”
日前,随着蕉城区城南镇“莲峰三村”片区议事、运营中心阵地启用暨片区运营型抱团发展的推进,当地村民迎来了“家门口”的便民服务。“现在村里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每年夏天都有很多人来摘草莓,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不少!”果农老郑说。

“一直以来,蕉城区着力打通城乡连接‘最后一公里’,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城乡沟通渠道。”据介绍,蕉城区主要在两方面展开具体措施。一方面,推进交通物流一体化建设,完善了农村物流末端网络,建设盛丰等物流园区,有效畅通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了以城带乡的义务教育机制,鼓励城区名师下乡支教;同时,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积极建设“城乡一体群落式养老中心”,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政策引导:顶层设计锚定建设方向
蕉城区将城乡融合作为战略核心,在制定“十五五”规划时,将其列为重点任务,规划明确了“中心城区能级提升与城市更新”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方向。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五高五美”战略,也把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产业协同发展作为核心抓手。政策成效初显,2024年,蕉城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250元,同比增长4.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收入69398元,同比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7913元,同比增长6%。城乡收入差距正持续缩小。

蕉城区委五届七次全会提出明确目标:到2029年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品牌,到2035年基本实现县域治理现代化。下一步,蕉城区将持续深化“城乡互融”组团模式,推动更多城市片区与农村片区结对共建,着力构建“乡村有产业、城市有市场”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格局,让城乡居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 余汕康 黄书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