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乡镇 > 飞鸾镇 >

蕉城碗窑村:匣钵砌屋藏千年制瓷史 非遗古韵引八方客

2025-09-10 10:37:11 三都澳侨报

走进蕉城区飞鸾镇碗窑村,一幢幢外墙由镂空圆柱体交叉堆叠而成的奇特民房率先映入眼帘——这些形似 “麻绳编织艺术品” 的建筑,正是当地独有的“匣钵屋”。这座兼具制瓷历史与闽南风情的古村落,如今正以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八方游客。

碗窑村地处三都澳沿海,历史上交通便利、港口贸易繁荣,因盛产粗厚瓷碗而得名 “碗窑”。如今,村里仍保留着几座较为完整的古龙窑,它们如安详的老者般静谧屹立,窑身的斑驳痕迹,默默诉说着村落曾经的制瓷辉煌。

“第一次见用这种‘圆罐子’砌墙的房子,远看像艺术品,近摸还很结实。” 前来游玩的游客李女士指着匣钵屋外墙感叹。记者注意到,这些民房外墙由一个个镂空圆柱体交叉堆叠而成,连接处仅用少量泥土粘合,整体呈现出独特的编织纹理。

村中年长者介绍,这些 “圆罐子” 并非装饰品,而是过去窑厂烧碗时的关键工具—— 匣钵。碗窑人的祖先是为追寻窑火迁徙至此,建窑烧碗、繁衍生息。在制瓷过程中,工匠会将碗坯放入圆形镂空的匣钵内,再送入 1300 摄氏度的高温窑中煅烧,十余小时后瓷碗便可成型。而承受过高温的匣钵,通常使用两三次后便会废弃。

为何选择用废弃匣钵砌房?这背后是碗窑村祖先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据介绍,先祖初迁至此地时,面临着 “加工石头费力、烧制砖块耗时、夯土墙不耐用” 的困境。偶然间,有人发现废弃匣钵质地坚硬、体型规整,便尝试用其填海造地,解决 “地少人多” 的难题;随后又将其替代砖块砌墙建房,这一传统便代代延续下来。

匣钵屋的优势远不止“变废为宝”。记者了解到,单个匣钵直径超 20 厘米、高约 12 厘米,相当于两块砖头的高度,砌墙效率大幅提升;经高温锻造的匣钵质地坚固,能起到良好的隔音、防震效果,且中空结构让房屋自带 “冬暖夏凉” 属性;更特别的是,匣钵屋采用 “里外两层墙体” 设计,防火性能极佳——村里曾发生过火灾,火势甚至烧裂了石头,而匣钵砌成的墙体却完好无损。

如今,匣钵屋已成为全国仅有的特色建筑,不仅是碗窑村的 “颜值担当”,更被视作见证村落历史的 “活态文化墙”。除了独特的建筑,该村还保留着 “碗板龙”“白眉青狮” 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节庆,村民会舞起碗板龙、耍起青狮,浓郁的地方风情扑面而来。

“我们希望让更多人知道匣钵屋的故事,也让这份制瓷文化和村落古韵一直传下去。” 飞鸾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游客专程前来探访匣钵屋、体验非遗,这座古老村落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 陈姜燕 林剑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